第130講:第四品(心相續之間的關系)
(1999年10月3日)
咱們今天打算把心相續跟心相續的關系,心與心的關系,著重地談一下。咱們上次談的主觀世界跟客觀世界都是跟叁摩地有關系,實際上主觀世界比客觀世界還重要一些,那也就是所謂主觀世界就是指的人與人的關系,自他的關系,也就是自義利跟他義利的關系,也就是自個的心相續跟他人的心相續的關系。這心相續的問題,的確值得特別注意,尤其自他的心相續形成什麼樣的關系?這是一個很中心的問題。就是善跟惡的分別。世間的善跟出世間的善的分別,也在心相續跟心相續的關系方面。所以今天打算把心跟心的問題特別著重地談一下。
中國儒家的看法,心跟心的關系很重要。儒家的看法也是把心的力量看得很大。中國的看法,說“叁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叁軍你可以把它的元帥擒過來,可以破壞,可是匹夫,一個人的志向,想要做什麼,不可以隨便就奪走了。可見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還說“二人同心,其力斷金”,也提到“愚公移山”、“精衛填海”。愚公,按說這麼單獨的一個人,他能移山;一個小鳥,精衛,可以填海。可見一個動物、一個有情的心量是很大的。二人同心可以其力斷金。那由我們中華民族,經過了很多的困難,能夠翻過身來,能夠取得革命成功,這都是因爲革命的志氣很高漲。
儒家也說到這個,“將心比心”,拿你的一個心對其他心來比,于是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個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把這件事情施于其他人。那麼這也跟佛教裏頭戒律是有關系的,相似的。他還說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個願意站立起來的,也希望人家能站立起來,自個能通達,也希望人家能通達。那麼這個就有點像六到彼岸裏頭的布施到彼岸。說要把自個不願做的事情、不願遭遇的事情不要對旁人做,自己需要立起來、需要達的話,也使人家能立起來、能通達。這有點像戒律波羅蜜跟布施波羅蜜。這樣子心跟心團結的話,這力量非常大的。
儒家又說,“致中和”,把“中”和“和”都做到了的話,“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以使天地位焉,萬物可以發展,天地能夠就到位了,萬物就能夠發展了。所以“致中和”這“中”,他講是“喜怒未發之謂中”,有點像阿賴耶識的種子,“喜怒未發之謂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謂“中節”也就是前頭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人跟人之間、人心跟人心之間最和美的狀態。這種心跟心的關系的話,要能達到這種,那就有點像團結得非常緊了。二人同心,其力斷金,要人多的同心的話,那力量更大了。
這心的力量怎麼能發揮起來?那就是要除掉它的障礙。“致中和”,那也就是不要,喜怒哀樂未發的那“中”要能保持好,“發而皆中節”呢,那就是人跟人的關系問題,人心跟人心最和美的狀態。這是很重要的,能夠把中和能夠做好了,天地就位焉,萬物育焉。這是儒家的一種理想。心跟心的關系,要除掉那種不和美的情況,那就是心的力量就大得很。
心的力量必須除掉共同的心的障礙,再提到馬克思跟恩格斯,反對人心的共同的障礙是什麼?就是一個是剝削,一個是壓迫。壓迫大家都知道。剝削呢,最近大夥不大談什麼叫剝削。剝削最主要是資本家跟工人的關系。馬列主義所說的所有的生産品,都是工人勞力所創造的。當然也有廠房、機器、原料的問題,但是這些個價值都慢慢流到所生産的商品裏頭去了,這些都是等價慢慢流轉的,但是怎麼能夠賺錢?主要是工人的勞動力沒有按它的勞動力價值給以足夠的補償,所以資本家所賺的錢,就在勞動力創造商品的時候,沒有付出等價的工資。就是在這個方面。
所以中國勞動力是很強大的,當然質量現在也許需要培養,中國經濟問題,假設像十五屆四中全會開過了,講國家的企業怎麼能發展的問題,假設中國在叁講學習的教育要做得好的話,黨風、黨紀再有很大的提高,那就把勞動力受剝削的問題,現在中國勞動力還是失業的很多,要真正調整好了,所有的工人都能夠發揮他一定的潛力的話,那中國我看是……。雖然現在還有許多困難,但是看起來中國的經濟可能有很大的突破。今年上海也“財富”論壇也開了。這麼大一個國家,要把勞動力的問題解決好了,創造價值那非常可觀的。
所以這障礙有許多應該注意的。一個是怎麼對剝削方面,不論國內外的剝削,都應該注意。當然現在咱們是還不能反對完全反對資本主義,但是對這剝削問題我們會注意到。我爲什麼提這個?也就是除去障礙以後,有人心的力量,它能很大地發揮出來。我爲什麼這麼談呢?就是咱們現在這五十周年大慶,看起來五十年來有一定的成績,這一定的成績都是革命的心得到很大的發揮、發展,所以這時候我就注意到人的心的力量,尤其心跟心的能夠團結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這談的都是只是世間善的發展。也就是世間的善心,排除障礙,得到發展。在中國近代受了種種的壓迫、剝削,尤其日本軍國主義,殺光、搶光、燒光“叁光”政策,對中國的人民幾千萬人被屠殺。必須要革命的話,就要不怕犧牲。中華民族對戰爭問題,早就很注意。中國自個北邊築的有長城,把這外族侵略的關系想法避免。不跟鄰近的民族只是談戰爭,而用防禦的辦法避免血肉的橫飛,這種心,中國特別注意“仁者無敵”,這種想避免戰爭,用一個長城的辦法,這是非常和平的一個……要求和平。這個長城的意義是中華民族酷愛和平的一種表現。在我們國歌裏頭說“拿血肉造成新的長城”,我們國歌就還保持在大家的每天歌頌(誦)的裏邊,那就是任何的侵略戰爭我們都不怕,拿血肉造成了一個新的長城,那就是咱們想辦法杜絕戰爭,杜絕戰爭一個防禦的辦法,一種是更積極的辦法。今後對現代戰爭也是不怕犧牲的。中華民族酷愛和平、反對戰爭、反對殘殺表示得淋漓盡致,那也就是把人心與人心的力量更排除它的障礙,發展它的威力。那就是一個我們是反對剝削,一個是反對壓迫。現在馬列、馬恩的思想,在世界上來說還就剩了中國,還幾個其它的國家,那就是把人心團結起來的力量排除許多障礙,那就是針對壓迫跟剝削。
要按六到彼岸的話,一個是布施到彼岸,一個是戒律到彼岸,這兩個到彼岸裏頭就已經包括了……,這布施到彼岸一個是無畏施,一個是財物施,一個是法施。無畏施就是反對壓迫,一個人心增加許多可怕的事情,殘殺的事情,那是無畏施要反對的。財物施,對資源的方面,不但我們反對剝削,還反對現在這對資源的浪費。布施裏頭就包括我們自己不貪圖肉欲等等的欲望。再來,我們最主要的是法施,爲什麼對人民我們要反對壓迫、反對剝削、反對浪費這些個,反對破壞環境,最主要的是我們的法施。世間的善我們不反對,但是這法施是更重要的。
因爲什麼?我們可以說有叁種樂。一種是欲樂,再一種是德樂,道德的德,功德的德,現在咱們萬民歡騰的情況可以說是德樂,不是個人獲得的德樂,是大家道德、公共的功德、革命的成功這種快樂。自古到今我們人民也得到了一些個德樂。但是,世間善只能達到這個德樂的地步,進一步就是要法樂,這就是布施到彼岸裏頭,要使得所有的心都能嘗到法樂,這是出世間的善。
戒律裏頭也是這樣子,一是不妨害其他的心,一個是使大家有什麼困難的時候能夠得到解救,使大家生活能夠利益安樂,不受負面的影響。還一種就是要使大家能夠成熟,那就是能夠得到法樂,成熟衆生,就像現在的教育、調整、調伏,使大家得到這法樂。這地方世間善所有的紮根鏟除的障礙,我們在六到彼岸中都在已經包括在裏頭了。那就我們人與人心的關系,就是心相續跟心相續的關系,這六到彼岸裏頭充分地顯現出來,那麼就是世間善裏頭大家得不到的這種快樂,世間只能知道欲樂和德樂,而法樂是談不到的。因爲世間善還是屬于生死輪轉的範圍內,不是能夠得到自由自在的,不是能夠證知真實的問題。
六到彼岸朝著不但對其他的心排除很多的障礙,就是它堪忍到彼岸,就是有的心相續,他給菩薩還製造許多障礙,製造許多痛苦,但是這菩薩也不在意,還是爲要能爭取他,能調伏他,能成熟他,還是往前頭看。精進這方面更甭說了,壞的、惡的事情不做,好的事情,尤其出世間善更是努力去做。第五個是靜慮到彼岸,第六個是般若到彼岸。由前頭四個到彼岸就排除了散動,排除了所有的散動,心能夠專一專心致志的程度非常高,那就是他心的定、心的安定的情況那是非常大的。有前頭四個到彼岸能排除許多散動的問題,那對于什麼是真實的佛法,有這種靜慮,專向的心,那是親證真實的力量是很大的。靜慮心非常高漲,對于佛教,佛的教法很深刻、很廣大的教法那才能夠真正理解。
這六個到彼岸,是真正能夠同很多的衆生一塊兒到達所知的彼岸,一塊兒能覺悟到所知能相。所以到彼岸的意思,可以說就是到所知彼岸,那就是使得咱們這個菩提心能夠很好地發展,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是儒家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大乘佛教就是“己欲覺而覺人”,我們自己需要對叁所知能相有覺悟,覺悟到所知彼岸,那我們也就一同希望旁人、其他的心也成爲菩提心。
這就是我們要排除的什麼東西呢?我們要排除的所知障、煩惱障,這兩障要排除。兩種束縛也要排除,就是粗重縛跟所相縛。排除了障礙、排除了束縛,才使這菩提心很旺盛地發展。那這種菩提心的力量是跟世間的善心的力量不可同日而語的。因爲我們世間的心,都是所謂“衆生心二性”,都是兩分的,“內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纏,見種種差別”,所以都是障礙、束縛重重的。
那麼我們能夠經過多多地修學了別識,使這意識中的诠說跟分別能夠把所有的…
《攝大乘論 第13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