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30讲

  第130讲:第四品(心相续之间的关系)

  (1999年10月3日)  

  咱们今天打算把心相续跟心相续的关系,心与心的关系,着重地谈一下。咱们上次谈的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都是跟三摩地有关系,实际上主观世界比客观世界还重要一些,那也就是所谓主观世界就是指的人与人的关系,自他的关系,也就是自义利跟他义利的关系,也就是自个的心相续跟他人的心相续的关系。这心相续的问题,的确值得特别注意,尤其自他的心相续形成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很中心的问题。就是善跟恶的分别。世间的善跟出世间的善的分别,也在心相续跟心相续的关系方面。所以今天打算把心跟心的问题特别着重地谈一下。

  中国儒家的看法,心跟心的关系很重要。儒家的看法也是把心的力量看得很大。中国的看法,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你可以把它的元帅擒过来,可以破坏,可是匹夫,一个人的志向,想要做什么,不可以随便就夺走了。可见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还说“二人同心,其力断金”,也提到“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愚公,按说这么单独的一个人,他能移山;一个小鸟,精卫,可以填海。可见一个动物、一个有情的心量是很大的。二人同心可以其力断金。那由我们中华民族,经过了很多的困难,能够翻过身来,能够取得革命成功,这都是因为革命的志气很高涨。

  儒家也说到这个,“将心比心”,拿你的一个心对其他心来比,于是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个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把这件事情施于其他人。那么这也跟佛教里头戒律是有关系的,相似的。他还说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个愿意站立起来的,也希望人家能站立起来,自个能通达,也希望人家能通达。那么这个就有点像六到彼岸里头的布施到彼岸。说要把自个不愿做的事情、不愿遭遇的事情不要对旁人做,自己需要立起来、需要达的话,也使人家能立起来、能通达。这有点像戒律波罗蜜跟布施波罗蜜。这样子心跟心团结的话,这力量非常大的。

  儒家又说,“致中和”,把“中”和“和”都做到了的话,“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使天地位焉,万物可以发展,天地能够就到位了,万物就能够发展了。所以“致中和”这“中”,他讲是“喜怒未发之谓中”,有点像阿赖耶识的种子,“喜怒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谓“中节”也就是前头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人跟人之间、人心跟人心之间最和美的状态。这种心跟心的关系的话,要能达到这种,那就有点像团结得非常紧了。二人同心,其力断金,要人多的同心的话,那力量更大了。

  这心的力量怎么能发挥起来?那就是要除掉它的障碍。“致中和”,那也就是不要,喜怒哀乐未发的那“中”要能保持好,“发而皆中节”呢,那就是人跟人的关系问题,人心跟人心最和美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能够把中和能够做好了,天地就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的一种理想。心跟心的关系,要除掉那种不和美的情况,那就是心的力量就大得很。

  心的力量必须除掉共同的心的障碍,再提到马克思跟恩格斯,反对人心的共同的障碍是什么?就是一个是剥削,一个是压迫。压迫大家都知道。剥削呢,最近大伙不大谈什么叫剥削。剥削最主要是资本家跟工人的关系。马列主义所说的所有的生产品,都是工人劳力所创造的。当然也有厂房、机器、原料的问题,但是这些个价值都慢慢流到所生产的商品里头去了,这些都是等价慢慢流转的,但是怎么能够赚钱?主要是工人的劳动力没有按它的劳动力价值给以足够的补偿,所以资本家所赚的钱,就在劳动力创造商品的时候,没有付出等价的工资。就是在这个方面。

  所以中国劳动力是很强大的,当然质量现在也许需要培养,中国经济问题,假设像十五届四中全会开过了,讲国家的企业怎么能发展的问题,假设中国在三讲学习的教育要做得好的话,党风、党纪再有很大的提高,那就把劳动力受剥削的问题,现在中国劳动力还是失业的很多,要真正调整好了,所有的工人都能够发挥他一定的潜力的话,那中国我看是……。虽然现在还有许多困难,但是看起来中国的经济可能有很大的突破。今年上海也“财富”论坛也开了。这么大一个国家,要把劳动力的问题解决好了,创造价值那非常可观的。

  所以这障碍有许多应该注意的。一个是怎么对剥削方面,不论国内外的剥削,都应该注意。当然现在咱们是还不能反对完全反对资本主义,但是对这剥削问题我们会注意到。我为什么提这个?也就是除去障碍以后,有人心的力量,它能很大地发挥出来。我为什么这么谈呢?就是咱们现在这五十周年大庆,看起来五十年来有一定的成绩,这一定的成绩都是革命的心得到很大的发挥、发展,所以这时候我就注意到人的心的力量,尤其心跟心的能够团结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这谈的都是只是世间善的发展。也就是世间的善心,排除障碍,得到发展。在中国近代受了种种的压迫、剥削,尤其日本军国主义,杀光、抢光、烧光“三光”政策,对中国的人民几千万人被屠杀。必须要革命的话,就要不怕牺牲。中华民族对战争问题,早就很注意。中国自个北边筑的有长城,把这外族侵略的关系想法避免。不跟邻近的民族只是谈战争,而用防御的办法避免血肉的横飞,这种心,中国特别注意“仁者无敌”,这种想避免战争,用一个长城的办法,这是非常和平的一个……要求和平。这个长城的意义是中华民族酷爱和平的一种表现。在我们国歌里头说“拿血肉造成新的长城”,我们国歌就还保持在大家的每天歌颂(诵)的里边,那就是任何的侵略战争我们都不怕,拿血肉造成了一个新的长城,那就是咱们想办法杜绝战争,杜绝战争一个防御的办法,一种是更积极的办法。今后对现代战争也是不怕牺牲的。中华民族酷爱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残杀表示得淋漓尽致,那也就是把人心与人心的力量更排除它的障碍,发展它的威力。那就是一个我们是反对剥削,一个是反对压迫。现在马列、马恩的思想,在世界上来说还就剩了中国,还几个其它的国家,那就是把人心团结起来的力量排除许多障碍,那就是针对压迫跟剥削。

  要按六到彼岸的话,一个是布施到彼岸,一个是戒律到彼岸,这两个到彼岸里头就已经包括了……,这布施到彼岸一个是无畏施,一个是财物施,一个是法施。无畏施就是反对压迫,一个人心增加许多可怕的事情,残杀的事情,那是无畏施要反对的。财物施,对资源的方面,不但我们反对剥削,还反对现在这对资源的浪费。布施里头就包括我们自己不贪图肉欲等等的欲望。再来,我们最主要的是法施,为什么对人民我们要反对压迫、反对剥削、反对浪费这些个,反对破坏环境,最主要的是我们的法施。世间的善我们不反对,但是这法施是更重要的。

  因为什么?我们可以说有三种乐。一种是欲乐,再一种是德乐,道德的德,功德的德,现在咱们万民欢腾的情况可以说是德乐,不是个人获得的德乐,是大家道德、公共的功德、革命的成功这种快乐。自古到今我们人民也得到了一些个德乐。但是,世间善只能达到这个德乐的地步,进一步就是要法乐,这就是布施到彼岸里头,要使得所有的心都能尝到法乐,这是出世间的善。

  戒律里头也是这样子,一是不妨害其他的心,一个是使大家有什么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解救,使大家生活能够利益安乐,不受负面的影响。还一种就是要使大家能够成熟,那就是能够得到法乐,成熟众生,就像现在的教育、调整、调伏,使大家得到这法乐。这地方世间善所有的扎根铲除的障碍,我们在六到彼岸中都在已经包括在里头了。那就我们人与人心的关系,就是心相续跟心相续的关系,这六到彼岸里头充分地显现出来,那么就是世间善里头大家得不到的这种快乐,世间只能知道欲乐和德乐,而法乐是谈不到的。因为世间善还是属于生死轮转的范围内,不是能够得到自由自在的,不是能够证知真实的问题。

  六到彼岸朝着不但对其他的心排除很多的障碍,就是它堪忍到彼岸,就是有的心相续,他给菩萨还制造许多障碍,制造许多痛苦,但是这菩萨也不在意,还是为要能争取他,能调伏他,能成熟他,还是往前头看。精进这方面更甭说了,坏的、恶的事情不做,好的事情,尤其出世间善更是努力去做。第五个是静虑到彼岸,第六个是般若到彼岸。由前头四个到彼岸就排除了散动,排除了所有的散动,心能够专一专心致志的程度非常高,那就是他心的定、心的安定的情况那是非常大的。有前头四个到彼岸能排除许多散动的问题,那对于什么是真实的佛法,有这种静虑,专向的心,那是亲证真实的力量是很大的。静虑心非常高涨,对于佛教,佛的教法很深刻、很广大的教法那才能够真正理解。

  这六个到彼岸,是真正能够同很多的众生一块儿到达所知的彼岸,一块儿能觉悟到所知能相。所以到彼岸的意思,可以说就是到所知彼岸,那就是使得咱们这个菩提心能够很好地发展,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是儒家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大乘佛教就是“己欲觉而觉人”,我们自己需要对三所知能相有觉悟,觉悟到所知彼岸,那我们也就一同希望旁人、其他的心也成为菩提心。

  这就是我们要排除的什么东西呢?我们要排除的所知障、烦恼障,这两障要排除。两种束缚也要排除,就是粗重缚跟所相缚。排除了障碍、排除了束缚,才使这菩提心很旺盛地发展。那这种菩提心的力量是跟世间的善心的力量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我们世间的心,都是所谓“众生心二性”,都是两分的,“内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缠,见种种差别”,所以都是障碍、束缚重重的。

  那么我们能够经过多多地修学了别识,使这意识中的诠说跟分别能够把所有的…

《摄大乘论 第13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