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31讲

  第131讲:第四品(除障)

  (1999年10月17日)

  上次提到心头除障的问题,每个人的心头都有一定的障碍,怎么能把障碍除掉。上次也提到儒家除心头之障的办法,马列主义除障的办法,以至我们现在社会主义也在除障。今天稍微还把上次提到的除障、去障问题再稍微谈一下。

  世间的除障,跟出世间的除障又有联系、又相反。这个关系是我们必须要应付的。以前也多次谈到,儒家最主要的人类之间主要是心头不和的障碍,怎么才和呢?它就是“将心比心”,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个共同的道理。“将心比心”就可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江泽民同志曾经在一次讲话里也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的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消极方面不损人利己,在积极的方面还是要帮助人家过好生活,搞好事业。所以人之间就是在互相能够建立起合适的这种情况。儒家还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它也是把能够把人类的合顺做好了的话,天地都可以位焉,万物都可以育焉。这是儒家的理想。

  儒家这个理想跟现在世界上讲要和平、要发展这个口号都是一致的。现在马列主义,它的共产主义主要是讲的反剥削、反压迫。剥削上次也提了一下。咱们中国现在还没到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社会主义也是初级阶段,中国现在要反对的是我觉得就是大概综合起来也就是,一个反对强权政治和贪污腐化,还反对假冒低劣、贫穷、失业,就是下岗问题。现在还努力想做到边远山区有许多贫穷状况还没解决。现在城市之内下岗的问题也很严重。这都是党和人民的一个障碍。再来最主要就是贪污腐化跟假冒低劣,互相欺骗,这也是障碍。一提起这些问题来,在社会主义里头生活的人都不痛快,这是障碍。

  咱们大乘跟小乘总之都反对无明的障碍,就是反对愚痴。但这无明跟愚痴跟世间所谓的愚痴又有不同,最主要的大乘里头就是反对二障,二缚,一个就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二缚呢,一个是粗重缚、一个所相缚,主要反对这个。也就是反对无明,反对杂染,来达到完全清净的地步。提出一个每个人从事这方面学习、工作,他都是心头上有这样的障碍,必须要把这样的障碍除掉。除障的问题,或者去障的问题,也就是人类共同的,每个人心头上都有不同障碍。但是大乘主要是烦恼障跟所知障,这是最大的不同。也就是愚痴跟杂染、污秽这是我们每个人,要是想解脱的话,必须把这个障碍除掉不可。这是把上次要讲还没讲完的讲到这。

  底下我们就提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补特伽罗跟补特伽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现在所谓社会问题。这个也是大乘佛教一个好象为要自己解脱、觉悟,必须同时也使人家解脱,使人家来觉悟。上次也提到,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比所谓客观世界这个人与人的关系好象是主观世界的问题,这在佛教里来讲,是比客观世界还重要。

  因为什么?一个是业力问题,一个是定力问题。业力呢,人与人的关系一定是有善、恶、无记的问题。拿我们现在人与人之间消费跟供给的关系,那是一种无记的,马克思说一切商品都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咱们人跟人就是劳动跟劳动互相交换,而形成劳动又有高等劳动,又有低等劳动,等等不同,所以形成劳动时间互相对比也不同。业力,无记业现在很重视,可是善业跟恶业这两种其实影响人类更深远,不但影响将来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也是由善业跟恶业异熟而成的。现在一般的知识它还讲不到这个。我们可以把世间的智慧叫知识,出世间的智慧叫智慧。出世间的善跟世间的善还有形成很大的不同。

  善恶的业力是很大的,同时还有定力,世间也没有特别注意。虽然禅宗谈到定,但是它对于定的理解还是很浅的。三界来讲,色界跟无色界主要是由定力,有业力,主要还是有定力。我们欲界主要是业力,也是定力。定力不能只说是盘腿坐着、心里想什么才叫定。我们从普通的注意力一集中,有专门所向的、专心致志的那种情况,已经有定的意思,有等持在里头了。不过它是很浅的。定力也有深浅不同,定也有种种的不同的。出世间定跟世间定,出世间定四种光明定,头里两种光明定,这种定都是无我无常了,比世间定那就高出很多了,性质不同了。定力跟业力都是影响相当大的。

  可是我们人跟人的关系,也就是补特伽罗跟补特伽罗、相续跟相续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密切。这关系应该是怎么看呢?主要是我们相续,人我不同的相续之间应该看作什么关系呢?最主要的《唯识二十论》后头讲得比较清净,人与人之间的、人的了别识跟其他人的了别识之间的增上缘的关系,了别识跟了别识是一种增上缘的关系。好比我们每个人的阿赖耶识里头充满了很多种子,如暴流一样的,无穷无尽的,很多很多。这种种子,有地方就讲,它要不能现行的时候,还等待有一种增上缘它才能现行。在种子不现行的很多的种子,不叫种子,叫种类,它受到增上缘的时候,要现行了,那时候才叫种子。

  所以我们阿赖耶识种子对于现行的前七识是原因,但是这种子也必须有增上缘它才能现行。就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相续之间都互相有一种增上缘,有时候可以说是起到不好的增上缘,有时候起到好的增上缘,那就是所谓不好的增上缘,在经论里头没有提到恶知识,我还没看到恶知识,起到恶的增上缘的话,我们不妨叫他恶知识,起到好的增上缘就可以叫他善知识。这善知识在所有经论里头都常谈到。尤其对于大乘理论的理解问题,听闻大乘佛教理论起了一个很重要的帮助作用,那是叫善知识。人己之间这个问题,可以说也是跟唯了别识、对其他的了别识构成这样一个增上缘的关系。而且构成这关系的时候,实际上也起到自个的业力、或者恶业、或者是善业。

  底下我们又可以谈到六到彼岸。前头已经提到,一个是自诠说种子所生起,一个是一切诠说种子所生起,前头《总摄大乘纲领论》有这么两句话。后来就提到最主要的一个是一般的诠说模式,跟大乘的意识中的诠说模式形成对立。世间的诠说模式,跟出世间的诠说模式是很大的不同。咱们过去已经讲得很多了,可以说是世间的诠说模式主要是证明有义,有一个我们面对的一个,就是当面所对的一种东西,象我们当面所对的这间屋子,我们认为就是一个义,是我们共同的义。这个义,背后主要的就是名言、语言,要没语言,要没名言的话,当前所谓这间房子,就没法子成立。

  因为什么?咱们说“这是什么?”,这个“这”,就指的当前这个东西,当面所对向的这个东西,这一“这”,其实这个房子时时刻刻都有变动之中,在我们每个人的阿赖耶识里头,每个人都显现出不同的这间房子的好象一个所相的东西。这个实际上,要真正讲起来,我们每个人的阿赖耶识显现现行的当前的这个房子,那就是它常常在,我们每个人显现的又不同。显现这个房子,实际上也是时时刻刻在变。

  就拿了别识来说,分析这个房子,有砖、瓦、洋灰跟木料这些东西,这些你分析得都是可以用了别识里头的识的分别来把它分析一下、分别出来,来显现出来。可以这样一显现,根本了别识这间房子,它就时时刻刻是变化的,时时刻刻是由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种子显现出来的。所以你一说“这”,好象我们真正所对的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了,这个东西一“这”,好象叫什么房子,叫“弥勒殿”,这一起名,你就跟这“这”互相呼应了。“这是什么?”“这是弥勒殿。”其实这一“这”呢,就把这个房子,我们每个人意识里头的能了别识,它就好象固定了,不变了,当下不能变了。这个不变的“这”,再起个“弥勒殿”(的名字),就这两个是名言、事体二更互了。这一“这”,就把这房子变动的情况给它固定了,它成为一个不变的东西了,成为一个独立的东西了。要按大乘的道理来说,所有的东西生起必须有原因,但灭不待因。要我们分析“弥勒殿”这个问题的话,这个“这”跟这“弥勒殿”这个名字。这个“这”也可以你说不叫“义”,叫“事体”跟“名言”二更互,实际上你一“这”,你已经把这个房子的事体好象不再变动了,给它起个名儿给固定住了。

  我们每个人也是,时时刻刻思想跟肉体都在那儿变动,可是你起个名的话,“这个人是谁?”,一“这”的话,就把他这个心理、生理、物理的变化都给停止住了好象,固定住了。

  所以两种诠表不同的方式,一个是诠表就生出了一些个没法想像的、没法分析的这种义出现了,(换录音带面)……在意识中的诠表,意识中的名、义、自性跟差别,跟我们普通的诠说模式就形成了一个分界,我们这个普通的诠说模式,它是认为可以真正安立所有的人生宇宙的东西,所有物体的东西,这一“这”,这一起名,就把它固定住了,成为一个独立的事体了。普通咱们这个诠表模式就是认为安立是真正安立,我们一“这”、或者一起名,就使得事物真正安立了,就是一定是有个自性,一定是有个常一不变的东西。

  可是,佛教的经典也是用了许多的语言,可是这叫“法”,也叫听闻的事物,可是这个叫“法”。而且这个法,是如来证了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法,这个法按说跟普通的把事物固定起来的名言的问题是有分别的,最主要可以根据咱们现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讲得很多,就是一个真安立,一个假安立,我们认为这一切,人生宇宙它有一个真安立的东西,有资料、有分析,有交换的东西,我了解的怎么样,跟你说一说,都是由语言来起到的,所有的资料、所有的互相交换,现在的信息、信息网,主要就是语言网,就是一定认为有固定不变的东西存在,有真正所安立的东西,有一个人我,有一个法我,有这个“弥勒殿”长时一直到它破灭以后,才不存在了。一个人死了以后,这个人才不存在了。在他生下来到现在,他还是好…

《摄大乘论 第13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