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29讲▪P2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不能以世间的一切来推测出世间的一切。(休息)

  刚才提到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的问题,怎么解决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要用四遍寻求跟四如实知,来解决两种世界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因为什么?我们证真如就是要破除所取能取,就是要破除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所以这个问题在大乘佛教里头很清楚。再来一个就是人跟人的关系,就是现在所谓社会,就是自他的义利的关系,自他相续的关系。这个关系也很重要,不亚于前头的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一样的重要。

  底下我们就要讲六到彼岸。六到彼岸是可以叫我们悟入所知能相,可以作悟入的原因,也可以作悟入的结果,就是我们悟入所知能相以后,更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发展六到彼岸,六到彼岸也是我们悟入所知能相以后更有利完成的结果。可见六到彼岸实际上就是到所知彼岸。所以六到彼岸可以助长我们能够悟入所知能相。就拿我们前头两个光明定来说,三摩地怎么能够更容易实现呢?就是要用布施、戒律跟堪忍,跟精进,这四种能使得我们散动心处于寂静的地位。它就是由于我们对于有情,大乘佛法是其他有情跟我们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义利就是跟有情的义利是打成一片的。所以第一个我们怎么饶益有情,就是要布施。这布施里头有无畏,有财物,还有法的布施。戒律呢,最主要是不妨害有情,底下还讲得很多。堪忍就是这有情来妨害我,一点儿不介意,还要想法调伏它。再来这精进,就是所有的善法都是没问题要完成。这四种你要是做到的话,你就没有散,对散动的问题就根本可以做到没有了。心里安然了。那时候这四种可以使散动心消灭了,那你就静虑到彼岸那就不成问题了。

  我们现在创获光明三摩地,跟转烈光明三摩地那就很容易就实现了,散动心就没有……就比较少了。我们只是为饶益有情来做,不损害他们一点儿,他们稍微损害我们还不介意,还想法子来调伏他。再来所有的善法都是要精进,没有问题来做。这四个到彼岸做到的话,那静虑到彼岸就不成问题了,因为散动的原因都消失了。所以这地方咱们提到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自相续跟他相续的关系,自义利跟他义利的关系,这问题在大乘佛教里头也是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根本所有的一切菩萨道都离不开跟群众打交道,尤其大乘里。

  所以这地方看能够消除散动心,增加静虑心,增加三摩地心,也是不但是在两种世界,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里头奠基的问题,也有跟所有的众生关系问题,我们也计较自他的义利这些问题,那也是使得我们不能很好地实现静虑,必须是唯一地就是用种种方法来利益、安乐有情,唯一的方法是我们绝对不应该想法妨害有情,有情万一妨害我们,我们还要利用这个来成熟他、教导他、调伏他。再来所有的善事、所有的佛法,我们都想法完成。这种四个散动的原因都由这四个到彼岸解决了。第五个到彼岸就是静虑,第六个就是般若,那就可以很容易集中精力、集中思想了解佛教的佛法,了解真正专心致志地了解佛法的话,那就可以顺利地完成般若到彼岸。所以六到彼岸底下讲得非常深入。六到彼岸不但为着我们悟入所知能相是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还能够作我们悟入所知能相以后,还进一步作我们觉悟的结果,还要把六到彼岸作一种特别的修习的方法。这六到彼岸可以贯通一切善法,也可以取消一切障碍,所以底下讲六到彼岸讲得非常深入,非常广大深细。

  所以这地方咱们提到,不但是个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问题,还就是人跟人的关系、就是自相续跟他相续的关系,这在大乘里头这个关系是分不开的,你为了成佛的话,你就是为了度众生,想使众生成佛。自个的义利跟他义利是不可分的。这地方咱们说社会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个课题也不亚于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的问题。这个对人的关系,对他相续的关系,也是我们审查我们能不能理解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跟圆成实性,你在处理这个关系的时候,就是牵涉到这问题,牵涉真实的问题。

  所以这地方,可以说光明的三摩地,不但跟前头讲两种诠表、诠说方式不同,还跟后头讲六到彼岸,六到彼岸也是到所知彼岸,佛才能够真正彻底地到所知彼岸。所以这地方都跟悟入所知能相有关系,不是作为原因就是作为结果。

  那么我们现在稍微也试着讲一讲世间跟出世间的大体上的分别。因为咱们以后不是加行地的问题,是十地的问题。是证到真如以后,再进一步完成十地的任务,达到能够成佛,成三种佛身,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也很长,而这个阶段跟前头这个阶段,前头这个阶段是世间修习,后头这个阶段是出世间修习,这两种修习大概有什么不同?这个我们一定要先把它分(稍微地)析一下。

  那么就我这么初步地学习呢,可以说,前一段的我们的学习还没脱离染污的问题,还没达到清净,世间是染污的,出世间是清净的,这是一个看法。再来一个就是世间是有所分别,出世间是没有所分别。再来是世间的智慧是有分别的智慧,出世间的智慧是无分别的智慧。这个都可以看清楚。再来,出世间的智慧是无分别,还最近我们在安慧解释《辨别中和边论》里头他提出两个名词来,一个是“有二的事体”,一个是“无二的事体”,那跟有分别慧跟无分别慧正是同等的重要。在我们证真如以后的话,那时候根本没有所取能取,根本没有所缘能缘,就是唯识一个识体。那个是这说识体是智慧的体,还一个事情的体,藏文就是“云包”,事体也可以分为有二事体、无二事体,有二事体就是跟有分别慧合起来,有分别慧它还是有能缘所缘,无二事体就跟无分别智合起来,它根本没有所谓所缘能缘。你勉强说它所缘就是无二事体,无分别智。

  所以在出世间的时候,出世间的那个位置上,有好多跟世间法不一样。所以这地方我们预先要叫大家注意,我们不要以世间的看法来看出世间,出世间跟世间是有一道鸿沟的。所以我们最主要的应该认清,佛所说的法都离不开法界,而法界就是最清净的,也就是最如实的,我们要证这个法界,由这初地起,开始,能完全能够证知最清净法界,那就是出世间法跟世间法有什么根本差别?我们应该注意。底下不久不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大乘的出世间法,那么还提到二乘跟大乘所证知的有所不同。那我们这个凡愚的所认识的这个世间法,跟二乘的所证的法,跟大乘所证知的法,那当然是都很有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带着我们世间法的看法来看出世间法。

  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清净不清净,一个有二无二,一个有分别没分别,一个有所相没所相,一个有住无住。这有住无住也很重要,无住涅磐,第六到彼岸,般若到彼岸就主要是无住。还大乘的涅磐也是无住涅磐。无住、无著、无二,这些个都能够说明出世间法对世间法不同。不能拿我们用经常所用的诠说的方式来理解大乘所说的法,也不能用我们凡愚的思想,世间的看法来看清净的世界,看这无二的世界,看这无住的世界。所以这地方,我们应该先有一个准备,讲以下的论文。

  底下就是这样子,我们怎么能够,既然证了真如,证到唯了别识,既然证到无有所取能取,那怎么能够进一步证到三身的佛陀,法身、享用身、变化身,能够进一步能证到这个,但是很长时间了,能证到佛陀的果。这是入地以后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讲这十地的问题,十地修习。

  我们在世间跟出世间这个分界的时候,要把这问题先认清,不致于混杂。请大家多注意我们讲得是不是有些个问题讲得不清楚。

  

《摄大乘论 第129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