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91講

  第91講:第叁品(第12頁2行-17行)

  (1997年11月2日)  

  現在我們全國的局勢有很多的突破,一個是中美關系,由以前的互防爲主,走向現在互維爲主的方向;另外就是長江、黃河都截流成功,截流改道,變害爲利。由此我想到,我們這個生死輪回的這條路怎麼截流、改道,變害爲利,這個問題是個更大的問題。

  所謂大乘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尤其慈氏學把整個大乘的理論集約化,成爲大乘理論的大成,也可以說是精華,那就是想法把生死輪回這條路能給它改道、截流,主要是要證真如,主要是解決所取能取兩種分別的問題,要不解決所取能取,我們就沒法把生死輪回的道路改變,也沒法證真如,也沒法成佛,也就是沒法解脫輪回。所以慈氏學集中了大乘的理論的精華,就是要解決我們在四加行位怎麼樣地、很快地證真如的問題。

  而許多外表好象是佛陀教,而內裏或者是把真如破壞,“真如可以受熏”,“真如可以緣起五濁世界”,或者根本把真如也當成空,空無所有,這跟佛陀教真正的大乘理論是相反的。所以我們現在最主要的就是能夠把慈氏學講的能取所取問題徹底解決,來證二無我所顯的真如,這才是真正使我們能夠改變生死輪回的道路,能夠截流、變害爲利的關鍵。我們借現在的局勢、我們國家內外的局勢,我們也看到我們佛陀教內部的問題,所以怎麼樣子能夠截流,怎麼改道,怎麼變害爲利,這是我們當前一個最大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最主要的我們要開發慈氏學,因爲慈氏學是集中了大乘的一種精華。

  我們知道,我們凡夫最主要的就是名言的問題、我見的問題、煩惱的問題,但佛陀學利用語言,跟我們一般的凡夫利用語言完全是不一樣的,是兩條不同的道路。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現在知道,講完了叁性以後,緊接著就講大乘教裏頭所有的言論,都跟叁性有關系,都拿叁性來解釋所有大乘經論的言論,所以佛教大乘的言論,跟世間學術的言論、跟我們凡夫利用語言有根本不相同的地方。

  大家可以看到,最近(講的內容)對佛所說的一切言論,都總結成叁自性,那麼佛的言論跟我們凡夫的言論的不同點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佛說的話,他有一定的用意,有他的意趣。所以他說了很多的話,但是他跟凡夫說的話不一樣,問題在什麼地方呢?凡夫用語言能夠诠表他莫須有的、所诠的那個義,诠那個根本沒有的東西,而佛陀說的許多教法,他也用了很多的語言,但是他用的意趣不同,使他的語言跟凡夫的語言變了質,不一樣。

  例如,佛說的沒有的東西,就指的遍計所執性,而我們認爲有遍計所執性是最實在的,沒有它就沒有我們面對的世界。而佛呢,又是常,又是無常,又無二,講這無常的時候,正是指的我們凡夫認爲常的東西。這一大片(指講稿這一頁上)裏頭,常、無常,我、無我,空、不空,寂靜、非寂靜,苦跟樂,等等,有自性、無自性,有生、無生,有滅、無滅,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跟我們凡夫用語言所指的那個東西不一樣。我們認爲常的東西,在佛所說的法裏頭就是無常,無常就是指的遍計所執性,那常呢,反倒是我們認爲沒有的那個真如,那空性。尤其那無二,也不是常,也不是無常,我們也莫明其妙,哪兒有這東西啊。所以提到這叁方面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想到一方面,講無常的時候,實際指的我們認爲最常的東西,講無自性的時候正是我們認爲特別有自性的時候,跟我們語言所指的那個東西、那個莫須有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所以這裏頭有叁方面,可是我們腦子裏頭只有一方面,這一方面是什麼?就是名言所真正指的那個義,所诠表的那個義,根本沒有的東西,我們認爲它有,就是名言所诠表的那個東西,在我們認爲是真真實實,又是常,又是樂,又是我,又是什麼……一大片吧,就是有自性,都是我們所認爲名言所真正所指的那個義,我們腦子離不開這個東西。而佛說法呢,全是照顧到叁方面,他用意不同,不是我們所謂的名言所诠表的那個義,我們認爲那名言所诠表的義,正是在叁自性裏頭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自性。

  所以,佛陀的語言已經不是只是凡夫用語言的那種情況,他說的話都是有另外一種用意,就是有另外的一種用意來抵消了我們用語言的習慣。所以我們感覺現在“意趣”的問題,佛說話的用意問題,這是個根本的問題。跟我們用語言的意思正相反,不一樣,範圍也不一樣。所以我們這個截流、改道,正是好好地來正聞熏習,如理思惟,好好地把佛教所談的道理真正弄清楚。爲什麼要弄清楚?就是要破除所取能取,就是要證真如。要大乘理論不能解釋怎麼樣證真如,那就不是真正的大乘。所以我們今天必須要把慈氏學的大乘的理論,一定要好好地開發出來,這是我們證真如的一個捷徑,也是解脫的一個必要關鍵。  

  (上次講到“如其常、無常、及無二,如是樂與苦等亦無有二,善、不善、亦無有二,空、不空,亦無有二,我、無我、亦無有二,寂靜、非寂靜、亦無有二,有自性、無自性、亦無有二,生、無生、亦無有二,滅、無滅、亦無有二,本來寂靜、非本來寂靜、亦無有二,自性涅磐、非自性涅磐、亦無有二,生死、涅磐、亦無二,由如是等差別故、一切諸佛陀薄伽梵之一切非徑直言诠教法如顯示常與無常等之異門、當即于叁自性中通達。”)

  我們看講半天常、無常、又無二,我、無我、又無二,空、不空、又無二,有自性、沒自性、又無二,我們到底怎麼理解?這正是佛說話的用意所在,跟我們利用語言的時候完全不一樣。爲什麼要有叁方面?佛教裏說是無常、苦、空、無我,我們都認爲不是無常,不是空,不是無我,完全相反。所以我們認爲的那個對不對,跟佛所說的對不對搭不上鈎兒。佛用語言的時候運用意趣不同,來抵消了我們那個死抓住語言不放,認爲真正有如名言所指的那義,所以這兩方面正相反,如同無明跟覺悟正相反一樣。

  所以當佛用語言的時候,並不是說有一個框架,一定是要诠表一個莫須有的真東西,不是這樣。你看他講的依他起性,他又是常,又無常,我們怎麼理解?那個圓成實性,它是常,而我們沒法證明。所以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特別的注意。學了半天,講叁個方面,這叁方面爲什麼這麼講?跟我們生活、跟我們思想有什麼關系?這是大問題。實際上大乘的運行,就是沖著證真如來的,大乘要不講證真如,那就不是大乘。所以什麼理論真正能解決這問題?我們可以告訴大家說,只有慈氏學是。

  所以根據這叁方面我們慢慢就可以弄清楚,跟我們(想)的不一樣,象空、不空,到底什麼是空?還有無我的問題,到底什麼是我?這一系列的問題。空,無我,正是指的無自性,正是指的我們認爲特別有(自性)的東西。我們的每一時、每一刹那離不開的一個所面對的現實是什麼?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這個義,我們所面對的東西,而我們時時刻刻面對的那個東西到底有沒有?這是個大問題。根本來講,它一點兒影像沒有。

  所以佛所說的一切的話,都是要針對這個問題。當我們認爲真真實實有的東西,到底有沒有?這個問題非解決不可。所以這個叁方面實際我們都認爲的是一方面,沒有叁方面,而佛說的話都照顧了叁方面,跟我們說話所指的範圍都不一樣。

  尤其慈氏學總結了大乘理論,提出了叁性的問題,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問題,這是使我們能夠容易證真如的問題。因爲遍計所執性的本身沒有,就是圓成實性的有,一個不可得,正是一個可得,可得跟不可得是平等的,你說奇怪不奇怪?說了很多話,又是寂靜、又是非寂靜,又是生、又是無生,又是滅,又是無滅,又是苦跟樂,等等的,善、不善,所有的都跟這個(叁性)有關系,實際上都是叁方面的問題,我們就認爲只是一方面。所以佛說的話裏頭,他都有用意,有意趣,不是單單他要诠表語言的一個實際……,他要解決的是整個的生死輪回跟證真如的問題。

  有沒有自性?這也是個大問題。有沒有我?這我什麼意思?要按這兒說的無我呢,正是沒有自性,有我呢,本來指的圓成實性。有我、無我,有自性、沒自性,空、不空,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每天接觸的問題,離不開的問題,所以要截生死的流、根源,來證真如,這個問題對于佛所說話的用意要能夠弄清楚。所有佛說話的用意,實際上都是針對……(換帶面)

  所以佛的千言萬語,跟我們凡夫無明所面對的那個現實正相反,佛說話都有用意,跟我們死死抓住語言所诠表的那個義完全不一樣。所以唯識、唯了別識,那也就是唯識無義,最主要的是破除我們認爲真正所面對的現實,那個現實根本一點兒東西沒有,是增益執,同時也是損減執。

  所以有這叁個方面,就把我們只有一方面的那個狹隘的問題初步已經解決了。可是我們很難用我們過去的那種想法來理解叁性的問題,也是很難理解什麼是唯了別識的唯識無義。

  上次我們講到“寂靜、非寂靜、亦無有二”,這個叁方面怎麼理解?佛說話用意所在?  

  “生、無生,亦無有二”,生、無生,無生法忍,我們根本有身體,本身就是一個苦。所以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相關的,都是整體性的,所以大乘理論是整體性的,不只是(細節)。  

  “滅、無滅”,滅不待因,慈氏學講這個問題很徹底。  

  “亦無有二”,既沒有生,也沒有不生,也沒有二,什麼是真正的無生?什麼是真正的無滅?我們在生死輪回裏頭,你說我們能夠無生?你能無滅嗎?根本能夠無生、無滅,那是真實,那是真如、法性、空性、無所相。真正我們要能證真如的話,那時候才真正是大……,  

  現在由一方面擴展到叁方面,佛說的話他的用意不是只是名言所诠的義,而且跟我們這個名言所诠的義不一樣,而用語言可以說是非常……,使語言變質,它怎樣變質?主要是用意不同,爲什麼說這話?這叁方面,它都…

《攝大乘論 第9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92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