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講:第叁品(第9頁第14行-第10頁第11行)
(1997年3月16日)
上次咱們講到“若諸佛陀薄伽梵宣說極廣博大乘之教法”。大乘的教法的確是有它的特點,跟世俗、跟小乘都有不同的地方。最主要的它對這個語言跟我們世間的看法不一樣,對世間的存在跟我們的看法也不一樣。對語言看法不同,一般人還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對于叁個模式的存在,大多數人是不理解的。不但是教外的衆生,教內的衆生也一樣,很不容易理解。
因爲世間只承認有一種存在,一個存在模式,沒有叁個存在模式。而佛教呢,最主要是講兩種存在模式,另外一種存在模式就是世間的輪回存在模式。所以存在模式在大乘佛教裏頭有非常非常特殊的看法,這一點在無著菩薩所寫的《攝大乘論》裏頭表現得更充分了。
我們前頭已經知道,無著菩薩說是大乘有十種“殊勝所殊勝語”,他那話語跟一般是不同的。象佛證真如、證到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佛法,這跟一般世俗的、輪回中的經驗完全不一樣,所以大乘佛法只能是講十種殊勝所殊勝語,特別殊勝,尤其是在叁個模式存在這方面跟我們凡夫、異生完全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能理解佛法,是有些個不方便的。必須改變我們的習性不可,否則是沒法理解的。
“若諸佛陀薄伽梵宣說極廣博大乘之教法者,即于此中遍計所執自性雲何當知耶?當知由無有之異門顯示。”
上次說極其廣博的大乘佛法裏頭,怎麼看待、怎麼使我們知道遍計所執性,所謂依他起性、所謂圓成實性,這叁個模式的存在,的確在世界上是沒有聽說過的。我們怎麼能理解在極其廣博的大乘佛法裏頭,能夠看到所謂遍計所執性是怎麼回事?依他起性是怎麼回事?圓成實性又是怎麼回事?
無著菩薩的答複就是,遍計所執性呢,是根本是沒有的異門,世界上根本沒有這麼回事,這麼一種異名門,根本沒有,他認爲是有,這樣一種異名門,異門就是另外的一種說法吧,本來沒有,這是另外的一種說法。根本沒有的東西,在大乘裏頭就還原它一個完全沒有。
這個沒有的東西正是我們異生、凡夫所認爲真正有的,正是這麼一種東西。異名門就是另外起個名字吧,本來沒有,他非認爲有不可,這麼一種存在,是遍計所執性。這種存在,正是我們時刻不能離開的、認爲是真正的存在。
在大乘佛教裏頭,對于我們認爲的實在它不承認,根本沒有這麼回事。這以前我們也談過,世間有沒有一種獨立存在,不依靠其它東西而自個生起的(東西),有沒有?再一個問題就是,有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前刹那跟後刹那有相同的東西?誰能指出來這種存在?根本沒有的事情,我們非認爲有,這就是這種遍計所執性的性質、存在,根本不存在,非認爲存在不可,這是習慣的勢力,並不是理性的認識。
所以我們無論教內、教外,異生、凡愚,他是離不開這種認識。所以只能說是這種東西根本沒有,是無有的異門,根本不存在的異名。
什麼是依他起性?這遍計所執性交待得很清楚了,雖然交待得很清楚,但是我們還是不容易相信,還是按我們的舊道路、舊轍來走下去。認爲非有這樣一個存在做我們的後盾不可,這就是我們生死輪回的根源,也就是無始以來的無明。這一點的確是一般人很難理解的,不但我們不理解,教內的有許多好象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也不理解。
“依他起自性雲何當知耶?當知猶如幻化、陽焰、夢景、眩翳、影像、回聲、水月及變化。”
依他起性在大乘裏頭怎麼認識?這依他起就是“當知猶如幻化、陽焰、夢景、眩翳、影像、回聲、水月及變化”。釋迦牟尼正是從世間選出了這八種現象,這八種現象正是一切現象的一種代表,一種象征,就是剛才我們說的,根本沒有的東西不能認爲有,但是那個有怎麼有法?依他起性那種存在,怎麼存在法?怎麼認識這種存在?于是釋迦牟尼提出這八種譬喻,八喻,叫我們理解什麼是依他起性。世間的萬事萬物,實際上性質就是這種夢幻的一樣的性質,那就是根本沒有自性、沒有常一的一種存在,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你沒法把它保持住,這種現象就是依他起。也就是沒有自性的東西,它自個不能存在,必須依靠旁的東西來共存不可,那麼拿什麼現象來表示呢?釋迦選出八種現象,用這八種現象正是對我們所有的現象的一種真正的表示,萬事萬物就是這個樣子。又沒有自性、又不是常一不變的這樣的東西的性質,用這八種來表示出來。
這八種並不是特殊的,是所有的現象的共同的存在的樣子,存在的模式。我們不認爲這種刹那刹那過去的這種東西就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那就是受我們原來習慣勢力的影響,實際是怎麼樣子?實際是沒法把它保持住的,保持不變,那是不可能的,完全自己獨立存在,也是不可能的。那是人自己的迷信。所以八種的譬喻選擇得非常的有意義。
“圓成實自性雲何當知?由顯示行相清淨法當知于四行相清淨法中、一、由自性清淨者、謂如:真如、空性、實際、無所相、及勝義。亦即法界。”
再另外一種存在,就是圓成實性的存在,真真實實的存在,跟我們異生、凡夫的看法又很不一樣。這種存在,佛起了另外的名字,“謂如:真如”,起了真如這樣一個名字;“空性”,這樣一個名字;“實際”,實事求是的實際;還有“無所相”,我們翻的是“無所相”,過去一般翻的是“無相”,這個問題相當重要。這無所相比較具體的,能說明問題,沒有所相,它“能相”有沒有啊?行相有沒有啊?這問題就大了,一般人也弄不清楚。
所以一個空性,一個無所相,空性它空的是什麼?什麼徹底不存在?這個問題也大了。無相是無所相還是無能相?這問題也是非常要緊的。空,空的什麼?一般人都弄不清楚。空,不是原來有的東西,我們把它空掉,正是原來就沒有的東西,我們不承認它存在,這叫空。
什麼東西原來不存在呢?在佛教裏就是我,二我,人我、法我,根本不存在。那我,我們用另外一種話來解釋,就是獨立存在、常一不變,這個東西根本不存在,這種東西不存在,叫做空,而空掉以後那個存在,叫空性。這一定弄得清清楚楚,不是一切都空,空它原來沒有的東西,空的原來沒有你增益上的東西,你非認爲有的東西,那才叫空。
所相,你所構畫的那形象,那是空的。所以不能說一切相都是空,因爲一切相有能相的問題,有行相的問題。所以我們跟過去的翻譯家有不同的看法,也是在這裏,一個能相,一個所相的分別問題,到底有沒有分別?是不是一個“相”字就把這能相、所相都涵蓋了?這問題也非常重要。
空性跟無所相,大家特別注意,應該怎麼認識?這跟真如有特別關系,普通我們都知道“真如”,這是佛教一個特殊的名詞,而且不但是個特殊名詞,在佛教裏也是一個跟其它不共、跟世間法不共同的、不相同的一個東西,所以中國華化佛教裏不理解真如,認爲真如可以受熏,真如可以叫它緣起世界,生起世界來,這種都是錯誤的看法,都不是佛教。
現在什麼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在大乘佛教裏頭就指的這些個,空性、無所相,真如、實際這些東西,還有勝義,勝義是什麼?就是聖者所對的真實。剛才說咱們異生、凡夫跟聖者不同的,他們拿什麼做他們面對的真實呢?跟聖者、勝義不一樣。
我們面對的真實就是有我、有常,我們就只有常見、我見,沒有其它的東西。所以這就是叁種存在,叁個模式的存在,這個在世間我們只承認有一種存在,那就是遍計所執性,其它兩種存在我們都不承認,就認爲那是唯心論,假的,不真實的,所以我們認爲真實的東西,在聖者、在真正證到真如的人,在真正認識真實的人他認爲不存在。
所以叁種模式的存在,在大乘佛教裏頭非常特殊,也是我們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的。
圓成實性是什麼呢?剛才談到了就是真如等等,也常用“法界”這個詞,最清淨法界,因爲真如、空性這都是最清淨的,一點兒染汙的東西沒有,最清潔,最幹淨,最明亮,最清淨法界就指的無漏的存在。
象我們都是有常見、我見跟貪嗔癡慢等等的,以至于懷疑,疑也是很重要的問題,真實的東西我們不相信,錯誤的東西我們才相信。這也奇怪。這都是掩蓋真實,把最清淨的東西弄成染汙,本來沒有的東西非認爲有不可,實際上這就是真正的染汙。
“二、離垢清淨。謂如:即此不具有一切障礙。”
第二種呢,是離垢清淨之法。它最清淨的東西,沒有摻雜。這雜染跟清淨,一個染,一個淨,這表示了真實,真實的東西是最清淨的,它又清淨,又沒有障礙,沒有染汙,沒有束縛。這是第二種圓成實性。
“叁、能獲得此之道清淨。謂如:一切順菩提分法及波羅蜜多等。”
第叁種呢,能獲得此之道清淨,這道多半指的智慧,就是我們怎麼能證真如、以至于真正能證無垢、最清淨的法界?主要是有智慧,簡單說來就是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我們也稍微多說幾句話。沒有所相,沒有所分別,這都是很特別的地方。沒有所刻劃的東西,沒有所分別的東西,只有能分別、能相,好象是有能的方面。這個能跟所的分別,大家特殊要注意。
無分別智,一般的智慧都應當有分別呀,你沒有分別,糊裏糊塗的什麼東西呀?難得糊塗啦。本來普通的知識跟智慧都是有分別呀,你沒有分別、糊裏糊塗的什麼東西呀?傻子?呆子呀?石頭一樣啊?這個大家也要特別注意。
所有的能分別,它本身就沒法子把它被分別,沒法叫它分別,能分別的東西就是能分別,不是被分別,你被分別的東西都可以是死的東西,都可以是糊裏糊塗的東西,都是莫明其妙的東西。
這個能分別呀,無分別智,你沒法子使它……沒法了知的好象,它能知一切,而它不是被知,這個非常特別的。因爲它能知,才不被知,因…
《攝大乘論 第8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