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讲:第三品(第9页第14行-第10页第11行)
(1997年3月16日)
上次咱们讲到“若诸佛陀薄伽梵宣说极广博大乘之教法”。大乘的教法的确是有它的特点,跟世俗、跟小乘都有不同的地方。最主要的它对这个语言跟我们世间的看法不一样,对世间的存在跟我们的看法也不一样。对语言看法不同,一般人还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三个模式的存在,大多数人是不理解的。不但是教外的众生,教内的众生也一样,很不容易理解。
因为世间只承认有一种存在,一个存在模式,没有三个存在模式。而佛教呢,最主要是讲两种存在模式,另外一种存在模式就是世间的轮回存在模式。所以存在模式在大乘佛教里头有非常非常特殊的看法,这一点在无著菩萨所写的《摄大乘论》里头表现得更充分了。
我们前头已经知道,无著菩萨说是大乘有十种“殊胜所殊胜语”,他那话语跟一般是不同的。象佛证真如、证到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佛法,这跟一般世俗的、轮回中的经验完全不一样,所以大乘佛法只能是讲十种殊胜所殊胜语,特别殊胜,尤其是在三个模式存在这方面跟我们凡夫、异生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能理解佛法,是有些个不方便的。必须改变我们的习性不可,否则是没法理解的。
“若诸佛陀薄伽梵宣说极广博大乘之教法者,即于此中遍计所执自性云何当知耶?当知由无有之异门显示。”
上次说极其广博的大乘佛法里头,怎么看待、怎么使我们知道遍计所执性,所谓依他起性、所谓圆成实性,这三个模式的存在,的确在世界上是没有听说过的。我们怎么能理解在极其广博的大乘佛法里头,能够看到所谓遍计所执性是怎么回事?依他起性是怎么回事?圆成实性又是怎么回事?
无著菩萨的答复就是,遍计所执性呢,是根本是没有的异门,世界上根本没有这么回事,这么一种异名门,根本没有,他认为是有,这样一种异名门,异门就是另外的一种说法吧,本来没有,这是另外的一种说法。根本没有的东西,在大乘里头就还原它一个完全没有。
这个没有的东西正是我们异生、凡夫所认为真正有的,正是这么一种东西。异名门就是另外起个名字吧,本来没有,他非认为有不可,这么一种存在,是遍计所执性。这种存在,正是我们时刻不能离开的、认为是真正的存在。
在大乘佛教里头,对于我们认为的实在它不承认,根本没有这么回事。这以前我们也谈过,世间有没有一种独立存在,不依靠其它东西而自个生起的(东西),有没有?再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前刹那跟后刹那有相同的东西?谁能指出来这种存在?根本没有的事情,我们非认为有,这就是这种遍计所执性的性质、存在,根本不存在,非认为存在不可,这是习惯的势力,并不是理性的认识。
所以我们无论教内、教外,异生、凡愚,他是离不开这种认识。所以只能说是这种东西根本没有,是无有的异门,根本不存在的异名。
什么是依他起性?这遍计所执性交待得很清楚了,虽然交待得很清楚,但是我们还是不容易相信,还是按我们的旧道路、旧辙来走下去。认为非有这样一个存在做我们的后盾不可,这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源,也就是无始以来的无明。这一点的确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不但我们不理解,教内的有许多好象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也不理解。
“依他起自性云何当知耶?当知犹如幻化、阳焰、梦景、眩翳、影像、回声、水月及变化。”
依他起性在大乘里头怎么认识?这依他起就是“当知犹如幻化、阳焰、梦景、眩翳、影像、回声、水月及变化”。释迦牟尼正是从世间选出了这八种现象,这八种现象正是一切现象的一种代表,一种象征,就是刚才我们说的,根本没有的东西不能认为有,但是那个有怎么有法?依他起性那种存在,怎么存在法?怎么认识这种存在?于是释迦牟尼提出这八种譬喻,八喻,叫我们理解什么是依他起性。世间的万事万物,实际上性质就是这种梦幻的一样的性质,那就是根本没有自性、没有常一的一种存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你没法把它保持住,这种现象就是依他起。也就是没有自性的东西,它自个不能存在,必须依靠旁的东西来共存不可,那么拿什么现象来表示呢?释迦选出八种现象,用这八种现象正是对我们所有的现象的一种真正的表示,万事万物就是这个样子。又没有自性、又不是常一不变的这样的东西的性质,用这八种来表示出来。
这八种并不是特殊的,是所有的现象的共同的存在的样子,存在的模式。我们不认为这种刹那刹那过去的这种东西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那就是受我们原来习惯势力的影响,实际是怎么样子?实际是没法把它保持住的,保持不变,那是不可能的,完全自己独立存在,也是不可能的。那是人自己的迷信。所以八种的譬喻选择得非常的有意义。
“圆成实自性云何当知?由显示行相清净法当知于四行相清净法中、一、由自性清净者、谓如:真如、空性、实际、无所相、及胜义。亦即法界。”
再另外一种存在,就是圆成实性的存在,真真实实的存在,跟我们异生、凡夫的看法又很不一样。这种存在,佛起了另外的名字,“谓如:真如”,起了真如这样一个名字;“空性”,这样一个名字;“实际”,实事求是的实际;还有“无所相”,我们翻的是“无所相”,过去一般翻的是“无相”,这个问题相当重要。这无所相比较具体的,能说明问题,没有所相,它“能相”有没有啊?行相有没有啊?这问题就大了,一般人也弄不清楚。
所以一个空性,一个无所相,空性它空的是什么?什么彻底不存在?这个问题也大了。无相是无所相还是无能相?这问题也是非常要紧的。空,空的什么?一般人都弄不清楚。空,不是原来有的东西,我们把它空掉,正是原来就没有的东西,我们不承认它存在,这叫空。
什么东西原来不存在呢?在佛教里就是我,二我,人我、法我,根本不存在。那我,我们用另外一种话来解释,就是独立存在、常一不变,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不存在,叫做空,而空掉以后那个存在,叫空性。这一定弄得清清楚楚,不是一切都空,空它原来没有的东西,空的原来没有你增益上的东西,你非认为有的东西,那才叫空。
所相,你所构画的那形象,那是空的。所以不能说一切相都是空,因为一切相有能相的问题,有行相的问题。所以我们跟过去的翻译家有不同的看法,也是在这里,一个能相,一个所相的分别问题,到底有没有分别?是不是一个“相”字就把这能相、所相都涵盖了?这问题也非常重要。
空性跟无所相,大家特别注意,应该怎么认识?这跟真如有特别关系,普通我们都知道“真如”,这是佛教一个特殊的名词,而且不但是个特殊名词,在佛教里也是一个跟其它不共、跟世间法不共同的、不相同的一个东西,所以中国华化佛教里不理解真如,认为真如可以受熏,真如可以叫它缘起世界,生起世界来,这种都是错误的看法,都不是佛教。
现在什么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在大乘佛教里头就指的这些个,空性、无所相,真如、实际这些东西,还有胜义,胜义是什么?就是圣者所对的真实。刚才说咱们异生、凡夫跟圣者不同的,他们拿什么做他们面对的真实呢?跟圣者、胜义不一样。
我们面对的真实就是有我、有常,我们就只有常见、我见,没有其它的东西。所以这就是三种存在,三个模式的存在,这个在世间我们只承认有一种存在,那就是遍计所执性,其它两种存在我们都不承认,就认为那是唯心论,假的,不真实的,所以我们认为真实的东西,在圣者、在真正证到真如的人,在真正认识真实的人他认为不存在。
所以三种模式的存在,在大乘佛教里头非常特殊,也是我们一般人不容易理解的。
圆成实性是什么呢?刚才谈到了就是真如等等,也常用“法界”这个词,最清净法界,因为真如、空性这都是最清净的,一点儿染污的东西没有,最清洁,最干净,最明亮,最清净法界就指的无漏的存在。
象我们都是有常见、我见跟贪嗔痴慢等等的,以至于怀疑,疑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真实的东西我们不相信,错误的东西我们才相信。这也奇怪。这都是掩盖真实,把最清净的东西弄成染污,本来没有的东西非认为有不可,实际上这就是真正的染污。
“二、离垢清净。谓如:即此不具有一切障碍。”
第二种呢,是离垢清净之法。它最清净的东西,没有掺杂。这杂染跟清净,一个染,一个净,这表示了真实,真实的东西是最清净的,它又清净,又没有障碍,没有染污,没有束缚。这是第二种圆成实性。
“三、能获得此之道清净。谓如:一切顺菩提分法及波罗蜜多等。”
第三种呢,能获得此之道清净,这道多半指的智慧,就是我们怎么能证真如、以至于真正能证无垢、最清净的法界?主要是有智慧,简单说来就是无分别智。
无分别智,我们也稍微多说几句话。没有所相,没有所分别,这都是很特别的地方。没有所刻划的东西,没有所分别的东西,只有能分别、能相,好象是有能的方面。这个能跟所的分别,大家特殊要注意。
无分别智,一般的智慧都应当有分别呀,你没有分别,糊里糊涂的什么东西呀?难得糊涂啦。本来普通的知识跟智慧都是有分别呀,你没有分别、糊里糊涂的什么东西呀?傻子?呆子呀?石头一样啊?这个大家也要特别注意。
所有的能分别,它本身就没法子把它被分别,没法叫它分别,能分别的东西就是能分别,不是被分别,你被分别的东西都可以是死的东西,都可以是糊里糊涂的东西,都是莫明其妙的东西。
这个能分别呀,无分别智,你没法子使它……没法了知的好象,它能知一切,而它不是被知,这个非常特别的。因为它能知,才不被知,因…
《摄大乘论 第8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