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它能知,才是无分别,有分别就不能能分别了。
这个以后大家要很深的来考虑,为什么叫唯识学?唯分别学?那分别本身它就不是有分别,就不是被分别的。象这类的话语,大家要好好地来理解。
所以无分别智,彻底的、最清净的智慧,才是无分别智,不是跟那木头、石头、糊里糊涂的、一锅糨子的东西,当成无分别,不是这样子的。所以佛教说这个无分别,它是彻底的能分别,什么也不能掩盖它。
这地方我是稍微给大家交待一下,以后我们常此(以往)要把这问题弄得更清楚。因为这就是佛教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模式,世间没有跟这相同的模式。这不是乱说的。所以无分别智这个道,是最清净的。
“由能生起此故所缘清净。谓如:诸大乘妙正教法。”
再一种清净就是佛所说的道理,所说的教,言教。我们所说的话,跟佛所说的话,又整个不同,因为我们说话都是那名言确切有所指,有所指的义,而佛教说的所有的千经万论,它都是解释,叫你能够明白、得到无分别智,所以佛所说的这些话跟其它完全不同。不但这个,就是无著菩萨在这里头所说的话,大家都仔细地考虑,他的话跟一般的话都不一样。
你看他说这三种存在模式,跟大家有相同的地方吗?不但跟我们大家没有相同的地方,就是跟许许多多的所谓的教内的人、所谓的很有学问的人,也不一样,他(们)也不会说出这种话来。你就拿《摄大乘论》这个书、这些话,你来比一比,什么人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他说出的这话都特别的味道。
所以千经万论都引得你能生起智慧,能够正闻熏习,能够如理思惟。所以这种话是特别的。
底下我们就讲这颂子。因为上次已经把前头的讲过了,我们重复了一遍,为什么重复?实际上这前前后后都是重复,都是说明什么叫三种模式存在,说得很仔细,这前后的文字大家都是很慎重地去理解,非常有意义,跟我们说的话不一样,真正十种殊胜所殊胜语。
咱们说的话都是拖泥带水的,都是有染污性质的,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法,那的确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摄大乘论》整个地、能真正地理解,那就千经万论的问题全解决了。所以我们要用十年的功夫,要把这个《摄大乘论》弄得一清二楚。
底下我们就讲这个颂子。
“此中颂云”,前头都是长行。
“显生依持如幻等,依于标志显示无。
通过依此四清净、即是显示圆成实。”
显生依持,生起的依持,生起的原因,能够显示生起、就是缘起、这种缘起法,“如幻等”,就是刚才说的八喻。如幻,幻梦,大伙都要把它仔细地弄清楚,这幻,就跟现在变戏法儿有点相似。显生依持,生的依持,就是生的因缘,能显示生因缘如幻等,他只能提出象“如幻”、“如梦”等。
跟我们所想的不一样,如幻如梦,这种根本跟那唯心论一样,这个东西虚无缥缈的,存在不存在还是个问题,为什么老说这个如幻如梦呢?底下我们还有很多的话要说,就非如幻如梦不可,才能造成因果,不如幻如梦、要有自性、有常一不变的东西,根本没有因果可言,底下也常常这么说。
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有常的东西能生起变化来?所以这个生依持就是生的因缘,能显示这个生的因缘,必须是幻化的,必须它那存在的模式、它怎么存在的情况,跟这梦、跟这幻根本一样,不一样它就不能成为因缘,不能成为生起的依持,决定的这么说。
所以这个三种模式的存在,那是颠扑不破的,正是我们异生、愚夫、无明的人,才能认为常的东西才能生起变化,有自性的东西才能生起变化,才能作因果的原因,这是我们的想法。可这想法合适不合适呀?合理不合理呀?是不是武断呀?是不是一点儿光明都没有呀?那个我们就不管了,我们认为就是这样子。
你要是显示因缘,有因果可言的话,有因果律可说的话,那必须是如幻如梦的东西,刹那刹那都没法存在的,你认为它能够存在一点儿、存在一个时候、一刹那,那都不能够作为因果的依据,这说得很绝对。跟我们说的那个绝对正相反,我们认为非有个常一不变、绝对的东西,才能够作因,有头儿的东西才能够作因,所以常找那个不是无始以来、是有始以来的东西,常常找这东西。哪一个科学家、哪一个哲学家、哪一个神学家,他都是想找一个有头儿的东西,你问他,哪一个人不是这样?
而佛教讲“无始以来”才是有原因可言,有始就没有原因。这话说得也够绝的。可我们相信的又相反。所以我们这里头是不是无明的因素,要考虑考虑。
生起的因缘、生起的依据,它凡是能够作为生起的、缘起的依据的话,必须无常无我,有常有我的东西不能作因,有常有我就根本没有因果规律。
第二句呢,“依于标志显示无”。这标志是什么?这可以说是遍计所执性,就可以说是名言,就可以说信息,所有信息、所有名言、所有名字,它就是没有东西的标志,我们认为非有名字才能有真实可言,实际上那个真实都是离开名字(就)没有的东西,这就是前头我们所说的“名前觉无”。
语言、符号,它有确有所指的东西吗?没有!前头我们讲得很多了。因为什么?因为名前你感觉不到有义,这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理论。你说义原来就有的话,起名以前它为什么没有?名言很多的那个义,都成了杂体了,还有没有?象这个前头咱们已经谈过了。
象这地方什么是标志?(什么)能标志无?我们非拿一个名字来表示有不可,现在什么是标志无呢?就是表示它是无?就因为有名字,名就是无的标志。这说话也很绝的。
所以真谛、真实、真理,这东西跟咱们一般人想象得不一样,无怪乎我们老怀疑这东西,要么我们就想法子变质一下。佛教传到中国来很长(时间)了,但是大多都变质了,他就是不理解佛说的话是怎么说的。底下还有说佛说话有用意的,不是随随便便说的。
所以没有东西的有标志是什么?就是信息。现在不是讲信息社会吗,都讲信息,联网,信息到底是什么东西?它就是“没有”的一种标志。这说得也是很绝对的。你说一般人相信不相信?要凭着我们的无始无明,没人相信这个。
“依于标志显示无”,你看这两句话就很特别,因为你讲因果,必须是跟幻、跟梦的东西性质相同的东西那才能作因果,这特别不特别?第二呢,什么是能标志没有呢?信息就是。你说这种话说出来惊奇不惊奇?而为什么要这么说?所以《摄大乘论》里说是十种殊胜所殊胜的话,这种话你说太奇异了,谁说得出来?说出来你也不相信啊。
(《摄大乘论》)讲了三五年了还讲不完,这个话没法讲完,越讲越多,它对治的力量太大了,对治的方便也太多了。
“通过依此四清净,即是显示圆成实。”大家好好看一看,什么是四清净,连这个普通的话也当作清净,佛说的话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成实的,现在无著所说的话,也跟其他人说的话又不一样,也可以有点圆成实的味道,你说这斩钉截铁地就这么说,这个说话本身就是圆成实。
那跟我们所说的话,你说相去多远,我们说的话都是助长轮回、生死,助长颠倒错乱,而这些话跟我们所说的话方向正相反。
“此清净者即自性,离垢、及道、及所缘”,
此清净者呢,就是自性,就指的是前头说的自性清净。“离垢、及道、及所缘”,这就是前头四种清净,第二就是离垢,最清净,没有染污。“及道”,就是无分别智,“及所缘”,这个所缘就是指的我们所缘的佛所说的话,现在无著所说的话,这都是我们所缘,这个所缘跟我们对世间的所有的学问那种所缘那是有本质的不同的,有存在模式的不同,存在模式就是所缘。
“诸清净之法所有、即由四行相所摄。”
所有的清净的法的内涵,就是由四行相所摄,由前头(所讲)的四种行相所摄,这就把前头讲的四个清净,跟八喻,跟这根本没有的东西,用颂子又解释一下,总结了一下。
“依他起自性何以故显示作如是说之犹如幻化等?”依他起性何以故显示作象所说的犹如幻化等,就是八喻等?
“谓由为遮止他人于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故。”一定是我们对依他起性提出了八喻有不同的意见,你那么说,说是依他起性都应该如幻如梦,为什么这么说?“谓由为遮止他人于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故。”为什么说呢?就是为要遮止,要否定那个错误的怀疑。
贪嗔痴里头有慢,有疑,怀疑、疑惑也是一个重要的烦恼,对于这个说的话很真实,但是心里头还不同意,怀疑,由于世间对真实老是有怀疑的,不但有怀疑,根本他是不承认真实,抹杀真实,所以顶多他是一个怀疑,不会是这样子吧?你说得有点过火了吧?
现在就是要遮止这种怀疑,这种怀疑就是一种烦恼,就是不真实的,就要遮止、否定这种错误的想法。
“其他云何于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由为遮止他人作如此等疑难“云何无有义而能作所行境界”故,说如幻化性。”,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般人都怀疑,都有这个疑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看它幻化,根本没有真实的存在,能作这个所行境界吗?一般人都是说,这是假东西,虚幻的东西,它根本不存在,你怎么能拿它作存在的境界呢?一般人都起这样的怀疑。这个怀疑的错误的,为遮止这种错误的怀疑,才答复这问题,才遮止那种错误的怀疑。
错误的怀疑是什么?就是“云何无有义而能作所行境界”?一般都是这样说,虚幻的东西,你怎么能拿它当所缘呢?当成你的境界呢?不能根据这个东西。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没有所对的东西,你能拿它作所缘的境界?起这样的怀疑。我们一般人都是起这样的怀疑,如梦如幻的东西,不能拿它当所缘境界。正是答复这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怀疑,说如幻化性。
“由为遮止“云何诸心心所法无义而生起”如是疑难故、说犹如阳焰性。”现在问题是这样子,的确是没有我们所面对的东西,而又能作我们的所缘的境界,这是非常特别的。没有对向而能作对象。其实呢,所有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都没有自性,都不是常一不变的,它只能是象如幻如梦的那个作我们的所缘,这种没有义,没有所对的东西,而好象有所对的东西,这种情况是普通的,真正讲起来,我们没有实实在在可对的东西,只有好象是有对待的东西。
这个弯儿好象是不容易转,实际上是实际的情况。任何我们缘的东西都没有真正所对的东西,只有好象是,就跟那个幻、梦一样,正是这种存在作为我们所对的对象,这个弯子这么转,你不用怀疑,实际上所有的你对的东西,就是这么回事儿,就是如幻如梦,不是如幻如梦还对不了,不能作你的对向。
因为什么?你所认为那个真正有的东西,遍计所执性的东西,常一不变的东西,离开其它东西而独立存在的东西,那根本没有,你找那个对向,根本对不到,没法对,只有对没有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好象是有那么回事儿似的,实际上是没有那么回事情。这是你真正所对的,而你所认为、真正要求的那个真正的东西,那就是你自己特别的要求了,实际上满足不了你的要求。
所以这地方就是要遮止你那种怀疑。好象应当有个所对的东西才成,没有所对的东西,你怎么好象有一个所对的东西?这都是怀疑。实际上任何的事物,只有这么回事,好象有所对的东西,跟梦、跟影像一样,只有这些东西,你过分的要求(的东西)是没有的,是你自己特别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你要求,实际上是这么回事。所以拿这个幻来表示。没有义,而能够有所缘,没有所对的东西,而有所缘,有可得,没有,又有可得,又好象有,就是这么回事。
这回事,就是依他起性,你不能要求你所对东西是常一不变的,是独立存在的,没有这么回事。所以要拿这个幻化给你作譬喻,遮止你那种不正确的怀疑。你不正确的怀疑,老是觉得非有真实的所对的东西不可,这个是没法答复的。
《摄大乘论 第84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