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它能知,才是無分別,有分別就不能能分別了。
這個以後大家要很深的來考慮,爲什麼叫唯識學?唯分別學?那分別本身它就不是有分別,就不是被分別的。象這類的話語,大家要好好地來理解。
所以無分別智,徹底的、最清淨的智慧,才是無分別智,不是跟那木頭、石頭、糊裏糊塗的、一鍋糨子的東西,當成無分別,不是這樣子的。所以佛教說這個無分別,它是徹底的能分別,什麼也不能掩蓋它。
這地方我是稍微給大家交待一下,以後我們常此(以往)要把這問題弄得更清楚。因爲這就是佛教的一種特殊的存在模式,世間沒有跟這相同的模式。這不是亂說的。所以無分別智這個道,是最清淨的。
“由能生起此故所緣清淨。謂如:諸大乘妙正教法。”
再一種清淨就是佛所說的道理,所說的教,言教。我們所說的話,跟佛所說的話,又整個不同,因爲我們說話都是那名言確切有所指,有所指的義,而佛教說的所有的千經萬論,它都是解釋,叫你能夠明白、得到無分別智,所以佛所說的這些話跟其它完全不同。不但這個,就是無著菩薩在這裏頭所說的話,大家都仔細地考慮,他的話跟一般的話都不一樣。
你看他說這叁種存在模式,跟大家有相同的地方嗎?不但跟我們大家沒有相同的地方,就是跟許許多多的所謂的教內的人、所謂的很有學問的人,也不一樣,他(們)也不會說出這種話來。你就拿《攝大乘論》這個書、這些話,你來比一比,什麼人能說得出來?說不出來。他說出的這話都特別的味道。
所以千經萬論都引得你能生起智慧,能夠正聞熏習,能夠如理思惟。所以這種話是特別的。
底下我們就講這頌子。因爲上次已經把前頭的講過了,我們重複了一遍,爲什麼重複?實際上這前前後後都是重複,都是說明什麼叫叁種模式存在,說得很仔細,這前後的文字大家都是很慎重地去理解,非常有意義,跟我們說的話不一樣,真正十種殊勝所殊勝語。
咱們說的話都是拖泥帶水的,都是有染汙性質的,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法,那的確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攝大乘論》整個地、能真正地理解,那就千經萬論的問題全解決了。所以我們要用十年的功夫,要把這個《攝大乘論》弄得一清二楚。
底下我們就講這個頌子。
“此中頌雲”,前頭都是長行。
“顯生依持如幻等,依于標志顯示無。
通過依此四清淨、即是顯示圓成實。”
顯生依持,生起的依持,生起的原因,能夠顯示生起、就是緣起、這種緣起法,“如幻等”,就是剛才說的八喻。如幻,幻夢,大夥都要把它仔細地弄清楚,這幻,就跟現在變戲法兒有點相似。顯生依持,生的依持,就是生的因緣,能顯示生因緣如幻等,他只能提出象“如幻”、“如夢”等。
跟我們所想的不一樣,如幻如夢,這種根本跟那唯心論一樣,這個東西虛無缥缈的,存在不存在還是個問題,爲什麼老說這個如幻如夢呢?底下我們還有很多的話要說,就非如幻如夢不可,才能造成因果,不如幻如夢、要有自性、有常一不變的東西,根本沒有因果可言,底下也常常這麼說。
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有常的東西能生起變化來?所以這個生依持就是生的因緣,能顯示這個生的因緣,必須是幻化的,必須它那存在的模式、它怎麼存在的情況,跟這夢、跟這幻根本一樣,不一樣它就不能成爲因緣,不能成爲生起的依持,決定的這麼說。
所以這個叁種模式的存在,那是顛撲不破的,正是我們異生、愚夫、無明的人,才能認爲常的東西才能生起變化,有自性的東西才能生起變化,才能作因果的原因,這是我們的想法。可這想法合適不合適呀?合理不合理呀?是不是武斷呀?是不是一點兒光明都沒有呀?那個我們就不管了,我們認爲就是這樣子。
你要是顯示因緣,有因果可言的話,有因果律可說的話,那必須是如幻如夢的東西,刹那刹那都沒法存在的,你認爲它能夠存在一點兒、存在一個時候、一刹那,那都不能夠作爲因果的依據,這說得很絕對。跟我們說的那個絕對正相反,我們認爲非有個常一不變、絕對的東西,才能夠作因,有頭兒的東西才能夠作因,所以常找那個不是無始以來、是有始以來的東西,常常找這東西。哪一個科學家、哪一個哲學家、哪一個神學家,他都是想找一個有頭兒的東西,你問他,哪一個人不是這樣?
而佛教講“無始以來”才是有原因可言,有始就沒有原因。這話說得也夠絕的。可我們相信的又相反。所以我們這裏頭是不是無明的因素,要考慮考慮。
生起的因緣、生起的依據,它凡是能夠作爲生起的、緣起的依據的話,必須無常無我,有常有我的東西不能作因,有常有我就根本沒有因果規律。
第二句呢,“依于標志顯示無”。這標志是什麼?這可以說是遍計所執性,就可以說是名言,就可以說信息,所有信息、所有名言、所有名字,它就是沒有東西的標志,我們認爲非有名字才能有真實可言,實際上那個真實都是離開名字(就)沒有的東西,這就是前頭我們所說的“名前覺無”。
語言、符號,它有確有所指的東西嗎?沒有!前頭我們講得很多了。因爲什麼?因爲名前你感覺不到有義,這提出一個很重要的理論。你說義原來就有的話,起名以前它爲什麼沒有?名言很多的那個義,都成了雜體了,還有沒有?象這個前頭咱們已經談過了。
象這地方什麼是標志?(什麼)能標志無?我們非拿一個名字來表示有不可,現在什麼是標志無呢?就是表示它是無?就因爲有名字,名就是無的標志。這說話也很絕的。
所以真谛、真實、真理,這東西跟咱們一般人想象得不一樣,無怪乎我們老懷疑這東西,要麼我們就想法子變質一下。佛教傳到中國來很長(時間)了,但是大多都變質了,他就是不理解佛說的話是怎麼說的。底下還有說佛說話有用意的,不是隨隨便便說的。
所以沒有東西的有標志是什麼?就是信息。現在不是講信息社會嗎,都講信息,聯網,信息到底是什麼東西?它就是“沒有”的一種標志。這說得也是很絕對的。你說一般人相信不相信?要憑著我們的無始無明,沒人相信這個。
“依于標志顯示無”,你看這兩句話就很特別,因爲你講因果,必須是跟幻、跟夢的東西性質相同的東西那才能作因果,這特別不特別?第二呢,什麼是能標志沒有呢?信息就是。你說這種話說出來驚奇不驚奇?而爲什麼要這麼說?所以《攝大乘論》裏說是十種殊勝所殊勝的話,這種話你說太奇異了,誰說得出來?說出來你也不相信啊。
(《攝大乘論》)講了叁五年了還講不完,這個話沒法講完,越講越多,它對治的力量太大了,對治的方便也太多了。
“通過依此四清淨,即是顯示圓成實。”大家好好看一看,什麼是四清淨,連這個普通的話也當作清淨,佛說的話都是清淨的,都是圓成實的,現在無著所說的話,也跟其他人說的話又不一樣,也可以有點圓成實的味道,你說這斬釘截鐵地就這麼說,這個說話本身就是圓成實。
那跟我們所說的話,你說相去多遠,我們說的話都是助長輪回、生死,助長顛倒錯亂,而這些話跟我們所說的話方向正相反。
“此清淨者即自性,離垢、及道、及所緣”,
此清淨者呢,就是自性,就指的是前頭說的自性清淨。“離垢、及道、及所緣”,這就是前頭四種清淨,第二就是離垢,最清淨,沒有染汙。“及道”,就是無分別智,“及所緣”,這個所緣就是指的我們所緣的佛所說的話,現在無著所說的話,這都是我們所緣,這個所緣跟我們對世間的所有的學問那種所緣那是有本質的不同的,有存在模式的不同,存在模式就是所緣。
“諸清淨之法所有、即由四行相所攝。”
所有的清淨的法的內涵,就是由四行相所攝,由前頭(所講)的四種行相所攝,這就把前頭講的四個清淨,跟八喻,跟這根本沒有的東西,用頌子又解釋一下,總結了一下。
“依他起自性何以故顯示作如是說之猶如幻化等?”依他起性何以故顯示作象所說的猶如幻化等,就是八喻等?
“謂由爲遮止他人于依他起自性起錯誤性疑難故。”一定是我們對依他起性提出了八喻有不同的意見,你那麼說,說是依他起性都應該如幻如夢,爲什麼這麼說?“謂由爲遮止他人于依他起自性起錯誤性疑難故。”爲什麼說呢?就是爲要遮止,要否定那個錯誤的懷疑。
貪嗔癡裏頭有慢,有疑,懷疑、疑惑也是一個重要的煩惱,對于這個說的話很真實,但是心裏頭還不同意,懷疑,由于世間對真實老是有懷疑的,不但有懷疑,根本他是不承認真實,抹殺真實,所以頂多他是一個懷疑,不會是這樣子吧?你說得有點過火了吧?
現在就是要遮止這種懷疑,這種懷疑就是一種煩惱,就是不真實的,就要遮止、否定這種錯誤的想法。
“其他雲何于依他起自性起錯誤性疑難?由爲遮止他人作如此等疑難“雲何無有義而能作所行境界”故,說如幻化性。”,這個問題也是很重要的,一般人都懷疑,都有這個疑慮,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看它幻化,根本沒有真實的存在,能作這個所行境界嗎?一般人都是說,這是假東西,虛幻的東西,它根本不存在,你怎麼能拿它作存在的境界呢?一般人都起這樣的懷疑。這個懷疑的錯誤的,爲遮止這種錯誤的懷疑,才答複這問題,才遮止那種錯誤的懷疑。
錯誤的懷疑是什麼?就是“雲何無有義而能作所行境界”?一般都是這樣說,虛幻的東西,你怎麼能拿它當所緣呢?當成你的境界呢?不能根據這個東西。這的確是一個問題,沒有所對的東西,你能拿它作所緣的境界?起這樣的懷疑。我們一般人都是起這樣的懷疑,如夢如幻的東西,不能拿它當所緣境界。正是答複這種錯誤的認識,錯誤的懷疑,說如幻化性。
“由爲遮止“雲何諸心心所法無義而生起”如是疑難故、說猶如陽焰性。”現在問題是這樣子,的確是沒有我們所面對的東西,而又能作我們的所緣的境界,這是非常特別的。沒有對向而能作對象。其實呢,所有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都沒有自性,都不是常一不變的,它只能是象如幻如夢的那個作我們的所緣,這種沒有義,沒有所對的東西,而好象有所對的東西,這種情況是普通的,真正講起來,我們沒有實實在在可對的東西,只有好象是有對待的東西。
這個彎兒好象是不容易轉,實際上是實際的情況。任何我們緣的東西都沒有真正所對的東西,只有好象是,就跟那個幻、夢一樣,正是這種存在作爲我們所對的對象,這個彎子這麼轉,你不用懷疑,實際上所有的你對的東西,就是這麼回事兒,就是如幻如夢,不是如幻如夢還對不了,不能作你的對向。
因爲什麼?你所認爲那個真正有的東西,遍計所執性的東西,常一不變的東西,離開其它東西而獨立存在的東西,那根本沒有,你找那個對向,根本對不到,沒法對,只有對沒有自性、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就是刹那刹那生滅的,好象是有那麼回事兒似的,實際上是沒有那麼回事情。這是你真正所對的,而你所認爲、真正要求的那個真正的東西,那就是你自己特別的要求了,實際上滿足不了你的要求。
所以這地方就是要遮止你那種懷疑。好象應當有個所對的東西才成,沒有所對的東西,你怎麼好象有一個所對的東西?這都是懷疑。實際上任何的事物,只有這麼回事,好象有所對的東西,跟夢、跟影像一樣,只有這些東西,你過分的要求(的東西)是沒有的,是你自己特別的、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你要求,實際上是這麼回事。所以拿這個幻來表示。沒有義,而能夠有所緣,沒有所對的東西,而有所緣,有可得,沒有,又有可得,又好象有,就是這麼回事。
這回事,就是依他起性,你不能要求你所對東西是常一不變的,是獨立存在的,沒有這麼回事。所以要拿這個幻化給你作譬喻,遮止你那種不正確的懷疑。你不正確的懷疑,老是覺得非有真實的所對的東西不可,這個是沒法答複的。
《攝大乘論 第84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