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自性、因性及果性等,如所不了象之自性。”阿賴耶識,前頭已經講了,跟這個雜染品法、跟世界一切東西互相爲因緣,這互爲因緣的這種阿賴耶識,到不了解的人的認識上就變成了好象不了解象的體性,認爲是它是自性、或認爲它是宿作等等,這是拿這個譬喻,也是看出阿賴耶識是大王路。你要找原因呢,一定是籠統的對阿賴耶識的一種猜測,可是猜測裏頭又有自己增加的看法。
論曰:“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爲其自性”,略說就是總略來說,就是結論的性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爲其自性,一方面有異熟的因緣,一種是有分別自性的因緣,兩種的緣起,交錯在一起,這就是決定了我們當前一切世界的一切現象。
“能攝叁界一切體、一切趣等。”一切自體、一切趣,趣有五趣,界有叁界,叁界九地所有一切存在,這存在都是相似相續的,相續的體,不是一直不變的。所謂叁界的一切自體,一切趣的自體,都是相似相續的東西,這相似相續,一種是由異熟的緣起,一種是由自性的緣起,這樣綜合起來構成的。所以這兩種緣起就構成了所有的世界、所有的宇宙,無論是有情世間還是器世間,這構成都是相似相續的。
底下,大家要注意,煩惱跟業的作用。所以我們這個世界的構成,煩惱的作用很大,固然分析自性緣起是非常重要,名言種子,但是業種子也非常重要,業必須是由煩惱生起的,這個不善的業必須由煩惱生起,造成我們這個花花世界種種世界,無量無邊、光怪陸離的世界裏頭呢,煩惱跟業起的作用很大。
心心所有法,唯識裏頭、《成唯識論》裏頭最講心心所有法,八識、五十一心所有法。心是個能動、能認識,我們前頭也講了,我們現在還要強調,能動的東西非常特別,能認識,心呢,我們要把它當作一個對象來認識,已經不是心的原來的面目了,心是能認識,它被認識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它原來的形象,這一點呢,大家要特別注意。
西方一般講概念、理念、或是範疇,這東西是可以看到、摸到、可以認識的。好象《成唯識論》一講就講這心,講八識,講五十一心所,剛才說有許多煩惱,十大煩惱,二十隨煩惱,講這些好象摸不著、看不見,不真實,實際上這東西,的確有它的特性,當它被我們認識的時候,已經失掉了它原來的心的性。
所以現在我們所有的科學,想法認識心的都用物質的東西來認識,通過物質的、生理的、心理的來認識。可是佛教裏頭講,叁界九地、無色界天,它無色界天一點色都沒有,它就剩了心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你怎麼認識,你還憑借色法、憑借生理來認識它?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心,你好象摸不著,摸著時候又不是它,就這麼個特別的東西。而且我們也常講,笛卡爾認爲“我思故我在”,他加上個我,這我好象真實存在的。思,實際上,你能認識這個心哪,是很重要的問題,要沒有它,世界怎麼存在?怎麼認識?
而且曆來都講勞動力、生産力、戰鬥力,這個力,勞動創造世界,勞動是一種能動的東西,它可以物化,造成産品,可是它物化以後,已經不是原來的勞動了。這個勞動也是,真正說勞動,你不可捉摸的,你可捉摸時,它已經物化了。這個心的現象是很特別的,而且力量非常大。
底下再講,阿賴耶識,這也是個能,這個能,好象是象,我們好象都沒眼睛,是無明生盲,摸這個象。這阿賴耶識也是有點兒不可認識,不容易認識,用現在的話就是虛無飄渺,有好多不可知的。可是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裏、身體裏,都發揮很大的作用,每時每刻都發揮作用。但是我們每時每刻都不能認識它,它有點不可知,尤其我們是無明生盲,沒法認識,它甚深細,而且它是一個恍兮惚兮的狀態,種子就是潛在的東西,阿賴耶識也是一個潛在的東西。所以在我們來說,只能推測,到底是怎麼回事情,真正看到呢,只能待到我們證真如以後,大概可以認識。所以心是很特別的東西。
前頭我們也講了,現在都比較注重果的方面,而不注重原因,原因常常是跟心有關系的。這就很奇怪了,象你認爲有個常一不變的東西創造世界,這在佛教裏認爲是太特別了,根本不會有這個事情,可是要說阿賴耶識,還有它的種子能夠顯現世界,這在我們一般人的看法,這就不可捉摸。那個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東西根本沒有,一點影象都沒有,偏偏認爲是有,比什麼東西都實在,物質它變化,它物質有不滅的東西,這個不滅的東西是絕對的,認爲它是真實存在的。可真正存在的阿賴耶識,我們把它模糊籠統了。
按中國哲學裏頭,還是能猜測出來這個恍兮惚兮的混沌狀態,還好像能夠摸索一點。所以什麼是真實?什麼不是真實?怎麼樣有法?這是我們佛教哲學裏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個空有的問題,還有一個假有的問題,怎麼有真有、空有、假有?你要真正知道那個真有,那是根本沒有、莫須有,那你才對這個假有就承認了,這個假有是真實的,必須你認爲的、你自己增益出來的東西不存在,你就把假有就慢慢認識了。這個空有的問題非常微妙,所以這個原因的問題也比較重要。
底下講“此中五頌:”前頭講了種子了,底下它總起來談種子的問題。有五個頌子,第一個講種子的種類。
“外內、不明了,于二、唯世俗,勝義、諸種子,當知有六種。”他所說的六種種子,都是講的是內種子、外種子,種子有外種子、內種子,內外是兩種種子。然後底下的“不明了”跟“于二”,這又是兩種種子,“唯世俗”跟“勝義”又是兩種,這一共是叁對種子,實際上都是講的內種子外種子,一共可以分六種。
外種子就是指的稻種子,稻、麥這些種子,吃的蘋果、梨呀,這些種子,那麼還應該包括動物的種子,胎、卵、濕、化,動物種子也應包括在外種子之內。所以我們人呢,人的本身也有外種子,外種子,我們看到的色的東西,都是外種子;象人的卵子、精子,合起來胚胎,這也是外種子;雞下的蛋也是外種子。
內種子是什麼,就是阿賴耶識。這個種子又有點摸不著邊兒,猜測起來就跟無明生盲摸象一樣。那麼底下講分內外。
“不明了于二”這于二,有的也做二種,“不明了二種”,什麼叫不明了呢?就是無記的意思,這無記指的不是善、也不是惡,不能分別它是善是惡。于二,或者二種,有的解釋它是因跟果二種,或者清淨跟雜染二種,這二種都是阿賴耶識的內種子,不明了是外種子,外種子對于善惡不明了,不能分別,不能標別。世親的解釋裏頭,認爲外種子是不明了,不能夠分別善惡,但是內種子還有能分別善惡的性質。
所以在種子的時候,你不能分別善惡,但是它原來造這個種子的時候有或者是善或者是惡,來熏習成的,將來顯現也顯現善惡。內種子可以對善、不善,可以明了、分明,外種子不能。還有一個就是對清淨跟雜染之分。
“唯世俗,勝義”,這也是一對,明了不明了,一對,外內,一對,世俗跟勝義相對的。這個普通的外種子是世俗,這世俗,就是一般認爲、公認的。世俗它有一種掩蓋作用,對真實的東西有掩蓋作用,不能一下就看到真實,普通就是世俗,有這樣的意思。所以你都認爲是種子,內種子外種子都認爲是種子,但是外種子它是世俗,不是真實的東西。勝義種子就是阿賴耶識,而外種子也是阿賴耶識所變現,所以阿賴耶識這個種子才是一切法的真實種子,真種子,真能生起萬物,萬物所能生起的真實原因。這是講種子的種類。
“刹那滅、俱有,恒隨轉應知,決定、待衆緣,唯能引自果。”這又是六種,一是刹那滅,一是俱有,恒隨轉,決定,待衆緣,引自果,六種。這個頌子講的是種子能生起的道理。種子是能生起的,無論是內種子,外種子,都要有這六種特點,它才能生起東西來。
第一就是刹那滅,種子都是生無間定滅,生起,不能停留,它就滅了。這個說法大概跟一般常識很不相同,它剛生起就滅了,這個怎麼能生起東西呢?很納悶。而真正的原因必須如此,必須生起來就滅,它才能發揮一個種子的作用。這一條,這個特點,在一般的科學家也不會承認,所以這裏頭都有一個顛倒不顛倒、明白不明白的問題。
這刹那滅還有一個常常提的,佛教說的滅不待因,這一條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理。這個定理是沒法破的,所以刹那滅才能做種子,不刹那滅就不能作種子,這奇怪不奇怪?
關于這個,世親就說:“不應常法爲種子體,以一切時其性如本無差別故。”世親說了,常法不能作種子。因爲什麼呢?“一切時其性如本”,它跟原來一樣,無差別故,前後沒有差別。所以這話說的很有道理,可是,很不容易叫人相信,特別。可是我們就相信,一定是常的東西才能生變,你說奇怪不奇怪?他就說“一切時其性如本無差別故”,沒有差別,你怎麼生起東西來?可是我們特別相信,必須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才能生起萬物,正相反,頂牛了。到底相信那種說法?相信誰的?
第二是俱有。俱有是什麼呢?也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也不是相離,那就是同時同地俱生俱滅。無性就解釋這個俱有,他說不是因已滅後生果,一個東西已經滅了你還叫它生起,這不是跟死雞下蛋一樣嗎?已滅生果不應道理。“應許種子與果俱時而住”,它同時同處俱生俱滅,這完全揉在一起,得俱有,必須這樣才能生起,才能作種子,這是第二個條件、第二個特點。他也舉出了例子:“如蓮華根”。這是第二,必須它俱有俱生俱滅。
第叁,“恒隨轉”,是第叁種特點。這蓮華根,根子跟花,都俱時有,同時它還是恒隨轉,恒常的轉,一塊兒生起,這個恒隨轉,排斥這個不是一、二個刹那存在,而是不象電光石火的樣子,要經多時常常隨轉,就跟蓮華根,它常常,不但蓮華根,其它的根子、所有綠色的東西,它的根子都跟它這個上面的葉子、花啦,同時存在,同時作它的生起基因。所以,外種子也是這樣的,內種子也是這樣的。我們說雞蛋孵出雞的時候,也是這種情況,恒隨轉。
內種子恒隨轉呢,更是如此,因爲一直到阿賴耶識被轉、轉識成智以前,它都會發揮作用,它都隨著我們,生活裏頭跟生命,阿賴耶識都恒常隨轉。就是很早以前到以後,這個以後,不定到什麼時候才能轉,轉識成智,把阿賴耶識變了性質。所以這恒隨轉,這也是種子的一個特點,必須有這個特點才能作種子,要象電光石火的樣子,那就不能作種子。所以它這個根子受什麼損失,或者有養料充分時候,有加強跟減弱的問題,上邊葉子、枝子、花果,都受影響。那麼我們這個阿賴耶識對我們自己本身,也是這樣子。根有損益,我們的阿賴耶識要有損益,對我們本身也影響很大。就是種子增減的問題。我們直接熏習是重要的,有關系。內種子更厲害,俱時生滅,這熏習更要緊,我們怎麼樣現行能熏習成種子?這個關鍵在我們本身,這是恒隨轉。
第四是決定。第四個標准、特點是決定。這是鑒別什麼呢?鑒別不是由一切生起一切,必須決定這個東西生起這個東西,不是泛泛的其它都可以生起。這決定很厲害,決定是這個,不是那個,就是自性問題。決定生起甲不是乙,決定生起白不是黑,它的功能、種子的功能,效用已經定了,不從一切一切俱生,這句特別有點分別自性緣起,只能生起這個不能生起那個。這是第四個標准。
第五個待衆緣。這有鑒別作用,那個是不從一切生起一切,這個是,不是一時能生起一切東西,爲什麼講不是一切的時候都能生起,一定有一定的時間才能生起?這就是我們前頭說的偶然性跟必然性,必然性是這樣子,它自性一定是決定的,可是決定的不是一切時候它都生起,還得有所待,不是每一時刻它都能生起,要有一定的時候。因爲什麼呢?就是它待衆緣,它還要衆緣,分別自性緣起,它還要有業力的關系,業力要有其它的增上緣才能生起,所以不是一切時、一切東西都能生起。必然是生起的,指的是必然生起這個而不生起那個,但是又不是一切時、一切東西都能生起,要有增上緣、有助緣。這個助緣也很複雜,增上緣也是多種多樣,所以它不是一切時候都能生起。這是第五個特點。
第六,唯能引自果。這個只是當時這個果生起來的時候叫引自果,(錄音結束)
(第12講沒有錄音)
《攝大乘論 第11講 (第12講沒有錄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