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聽不到,沒人這麼講。爲什麼?一般講哲學的人都是把這兩個合成一個,沒有分成兩個的,而佛教的特點正是跟這相反,你找真實跟找因果要分開。
還有就是我們看《攝大乘論》,好象很枯燥,跟生活好象不發生關系,實際上跟我們生活最密切。前頭我們也講到了,共相跟自相,佛教裏說法,它講的好象是共相的東西、抽象的東西,其實它這抽象的東西跟具體的東西是密切結合的,意思就是它這個可行性是沒有問題的。因爲跟我們的生活、跟思想、跟意識都有關系。認識,主要是我們的認識,就是剛才說的,你不能認識真實,你所以造成生死輪回惡性循環,佛也沒辦法,佛只能給你說法,就是講道理叫你明白,明白怎麼去求真實,怎麼去安排、處理因果問題。
“即于此中複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
攝藏,一般指攝藏種子,一切諸法種子。從因果上看,還有兩個特點,一是表面的、陽面的,一種是潛在的、陰面的。潛在的就是種子,陽面的就好象是現行。現在所接觸的世界,都是表面、陽面的,這個陽面的背後都有陰面的。在中國哲學裏就有陰陽,一個陰面,一個陽面,這陰面和陽面是分不開的。
爲什麼分不開?底下主要是講攝藏、熏習問題。普通我們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留下的東西,在太陽底下走的時候總有個影子,一個人所有的行爲,不管你是思想的還是身體、嘴上的動作,不是一飄就過去了,它總有一個陰影。現在這個人貪汙腐化要知道都有陰影的話,不是光你受法律製裁的問題,你本身自己就給自己造成定案,那他就不會這樣的肆無忌憚了。所以你的行爲你要負責任,爲什麼要負責任?就因爲你這些行爲都留下了陰影,這陰影使你未來的生活有變化,來控製你未來的生活,這不必從外面找力量來管理你,自己就管了自己,說“自作孽不可活”,是不是?所以自己給自己造麻煩的話,不用等外面來警察來抓你、法官來審你。
用阿毗達磨經裏頭兩個頌子,來證明有阿賴耶識,一是證明阿賴耶識是存在的,此一種爲教證,以佛說的經來證明阿賴耶識是有;另外一種是理證,按道理來講非有阿賴耶識不可。前面的兩個頌子都是引的經,釋迦牟尼或其它的佛所說的教法,來證明有阿賴耶識。
前邊提到攝藏的問題,攝藏是阿賴耶識的意思,阿賴耶就是“藏”或者“攝藏”的意思。這攝藏的意思,是根據:
“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
這“有生”,在世親解釋就是有生之類,在無性解釋有生就是一切有爲法,有生顯然指的是有生命的東西,能生長的,指四生:胎、卵、濕、化生,有生命的才有雜染品法,雜染品法我們講了就是有漏、有煩惱。不但是有生命的,就是它所謂的外境,都離不開煩惱,這都是有煩惱、有染汙的,用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汙染、環境汙染。實際上有生命的東西,不但他本身就是有染汙的,環境自然也是這樣。
特別講到“于此……”,我們重複他前頭講的,這一段就是講阿賴耶識跟雜染品法兩方面到底是什麼樣的關系?有的書裏頭,雜染品法就指的是前七識或者前六識,這一段的文章實際上就是阿賴耶識跟前七識或者前六識的關系問題,也是解釋互相依存、互相爲因這樣的關系。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裏頭,都離不開八識,這八識的關系是怎麼個樣子?一切有生雜染品法,就是前七識,也可以說是前六識,于此攝藏,就是在第八識阿賴耶識裏頭攝藏。
“爲果性故”,它怎麼在阿賴耶識裏頭攝藏爲果性?指的前七識在阿賴耶識裏頭時成爲果,就是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頭,成爲果。它熏習在阿賴耶識裏頭成爲種子,于是前七識就變成果了,它熏習這個阿賴耶識的時候它本身就變成果了。種子是因,它熏成因,本身就變成果,這句話說的很講究。
再來就是“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這個阿賴耶識在這個前七識或者有生雜染品法裏頭攝藏的時候,在它裏頭轉動的時候,就變成因了。這因是誰的因呢?就是此識,阿賴耶識的因。所以阿賴耶識在前七識裏頭來運轉的時候,它本身變成因,就變成它的因了。這是怎麼回事?這阿賴耶識被熏的時候,“于彼攝藏”,就是被熏的時候,被熏有許多種子,而這些種子也成爲阿賴耶識將來生起的原因。
我們說阿賴耶識也叫異熟識,它是一個異熟,是業力所感的,我們這一期生死裏頭的阿賴耶識,是過去我們的業力所感的一個結果。但異熟因所感的這個結果不只是業,裏頭也有名言種子。所以阿賴耶識被前七識或者雜染品法包圍的時候、在其中轉動的時候,有它本身存在的原因,以後它生起,也靠了這個前七識或者雜染品法熏成的種子使它將來能再生起。
底下還有許多比喻來比喻兩方面互相依存的情況,這個大家將來可以參考《瑜伽師地論》裏面的“攝抉擇分”。剛才我們也談到,唯識學的很重要的資料,不但是有經,還在《瑜伽師地論》中特別有叁卷,“攝抉擇分”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叁卷,這叁卷也是唯識學裏最重要的資料。這叁卷,我們前頭也稍微討論了一點,就是真谛特別把這叁卷翻譯成叫《決定藏樂》。玄奘法師在那爛陀寺學習的時候,他本人也聽到戒賢的講解,同時他也在那爛陀寺講過“唯識抉擇論”。其實“唯識抉擇論”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實際上指的就是指的《瑜伽師地論》裏頭這叁卷。可見這個資料是很重要的。
這個資料也講到轉識跟阿賴耶識互相爲因的情況,用現在的話就是互相依存的情況。就在我們每人的身體內部,實際上都是八識互相之間打交道。那麼講生命科學、生命哲學,這是在現在自然科學裏頭很重要的問題,可是是不是用自然科學的辦法能夠解決生命科學問題呢?這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爲什麼它不容易解決?這我看,主要問題就是把心法跟色法沒有嚴格的分開,也可以說把心法不當作一個能獨立的現象。
我們知道色法在佛教裏頭講,就指的質礙轉變,方所示現。質礙,就象我們手跟桌子互相接觸,就是兩方面撞擊起來兩方面都受影響,我們手也受影響,桌子也受影響,這就是物質的表現。另外還有方所示現,可以取東西南北,在方位上、在空間裏頭它占有一定的位置,這種叫色法,就是物質的東西。佛教給它定義就是,用手碰的時候互相都有變化,眼睛看的時候,一定有方位、占領一定的空間,這是色法。
那麼心法呢,就是能夠分別、了別,就是“能認識”。這兩種法都各自不同的。可是由于我們認識心法的時候,是用我們能認識的心來認識我們這個能認識的心,這有相當的困難。而且這個心法,你又不能指出方位來,也不能碰到,我們拿手碰碰它,碰不到,用佛教的話就是無對,沒有方所,不能指出來在哪兒。
能認識的心,對自己能不能認識?這就麻煩了,當你的能認識的心被認識的時候,它已經失掉能認識的作用,它變成被認識的東西了。所以按道理心是不可認識的,不容易認識。所以要研究心,研究心理,研究生命,現在的科學一定要找色法來幫助,來表示心,不能直接認識,心不能直接認識心,等心被認識的時候它已經不是心了。
有這樣認識的困難,于是人類怎麼辦呢,就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能認識”,他相信被認識的東西,不相信能認識的東西,用被認識的東西來證明“能認識”的存在。好象我這生命是活動的體態,非常活動,主觀能動性,你認識這個能動性,它就成了死東西,死東西能被認識,于是把死東西當成了不起的東西。人呢,就有點不相信自己能認識的這個主體,好象是摸不著、看不見,到底它怎麼存在這還是問題。所以還必須得用被認識的東西來證明這個“能認識”的存在,所以人就有點不自信,不信自己存在。
心這種現象到底跟物質有什麼分別?是不是能單獨存在?構成了一個大問題,于是乎總是講起本體來還是物質最重要,能認識的無所謂、不可靠。其實要是能認識的主體都不可靠,證明被認識的存在就都……(成問題了。錄音結束)。
《攝大乘論 第3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