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听不到,没人这么讲。为什么?一般讲哲学的人都是把这两个合成一个,没有分成两个的,而佛教的特点正是跟这相反,你找真实跟找因果要分开。
还有就是我们看《摄大乘论》,好象很枯燥,跟生活好象不发生关系,实际上跟我们生活最密切。前头我们也讲到了,共相跟自相,佛教里说法,它讲的好象是共相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其实它这抽象的东西跟具体的东西是密切结合的,意思就是它这个可行性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跟我们的生活、跟思想、跟意识都有关系。认识,主要是我们的认识,就是刚才说的,你不能认识真实,你所以造成生死轮回恶性循环,佛也没办法,佛只能给你说法,就是讲道理叫你明白,明白怎么去求真实,怎么去安排、处理因果问题。
“即于此中复说颂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摄藏,一般指摄藏种子,一切诸法种子。从因果上看,还有两个特点,一是表面的、阳面的,一种是潜在的、阴面的。潜在的就是种子,阳面的就好象是现行。现在所接触的世界,都是表面、阳面的,这个阳面的背后都有阴面的。在中国哲学里就有阴阳,一个阴面,一个阳面,这阴面和阳面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分不开?底下主要是讲摄藏、熏习问题。普通我们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留下的东西,在太阳底下走的时候总有个影子,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不管你是思想的还是身体、嘴上的动作,不是一飘就过去了,它总有一个阴影。现在这个人贪污腐化要知道都有阴影的话,不是光你受法律制裁的问题,你本身自己就给自己造成定案,那他就不会这样的肆无忌惮了。所以你的行为你要负责任,为什么要负责任?就因为你这些行为都留下了阴影,这阴影使你未来的生活有变化,来控制你未来的生活,这不必从外面找力量来管理你,自己就管了自己,说“自作孽不可活”,是不是?所以自己给自己造麻烦的话,不用等外面来警察来抓你、法官来审你。
用阿毗达磨经里头两个颂子,来证明有阿赖耶识,一是证明阿赖耶识是存在的,此一种为教证,以佛说的经来证明阿赖耶识是有;另外一种是理证,按道理来讲非有阿赖耶识不可。前面的两个颂子都是引的经,释迦牟尼或其它的佛所说的教法,来证明有阿赖耶识。
前边提到摄藏的问题,摄藏是阿赖耶识的意思,阿赖耶就是“藏”或者“摄藏”的意思。这摄藏的意思,是根据:
“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
这“有生”,在世亲解释就是有生之类,在无性解释有生就是一切有为法,有生显然指的是有生命的东西,能生长的,指四生:胎、卵、湿、化生,有生命的才有杂染品法,杂染品法我们讲了就是有漏、有烦恼。不但是有生命的,就是它所谓的外境,都离不开烦恼,这都是有烦恼、有染污的,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污染、环境污染。实际上有生命的东西,不但他本身就是有染污的,环境自然也是这样。
特别讲到“于此……”,我们重复他前头讲的,这一段就是讲阿赖耶识跟杂染品法两方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有的书里头,杂染品法就指的是前七识或者前六识,这一段的文章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跟前七识或者前六识的关系问题,也是解释互相依存、互相为因这样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头,都离不开八识,这八识的关系是怎么个样子?一切有生杂染品法,就是前七识,也可以说是前六识,于此摄藏,就是在第八识阿赖耶识里头摄藏。
“为果性故”,它怎么在阿赖耶识里头摄藏为果性?指的前七识在阿赖耶识里头时成为果,就是熏习在阿赖耶识里头,成为果。它熏习在阿赖耶识里头成为种子,于是前七识就变成果了,它熏习这个阿赖耶识的时候它本身就变成果了。种子是因,它熏成因,本身就变成果,这句话说的很讲究。
再来就是“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这个阿赖耶识在这个前七识或者有生杂染品法里头摄藏的时候,在它里头转动的时候,就变成因了。这因是谁的因呢?就是此识,阿赖耶识的因。所以阿赖耶识在前七识里头来运转的时候,它本身变成因,就变成它的因了。这是怎么回事?这阿赖耶识被熏的时候,“于彼摄藏”,就是被熏的时候,被熏有许多种子,而这些种子也成为阿赖耶识将来生起的原因。
我们说阿赖耶识也叫异熟识,它是一个异熟,是业力所感的,我们这一期生死里头的阿赖耶识,是过去我们的业力所感的一个结果。但异熟因所感的这个结果不只是业,里头也有名言种子。所以阿赖耶识被前七识或者杂染品法包围的时候、在其中转动的时候,有它本身存在的原因,以后它生起,也靠了这个前七识或者杂染品法熏成的种子使它将来能再生起。
底下还有许多比喻来比喻两方面互相依存的情况,这个大家将来可以参考《瑜伽师地论》里面的“摄抉择分”。刚才我们也谈到,唯识学的很重要的资料,不但是有经,还在《瑜伽师地论》中特别有三卷,“摄抉择分”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这三卷也是唯识学里最重要的资料。这三卷,我们前头也稍微讨论了一点,就是真谛特别把这三卷翻译成叫《决定藏乐》。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学习的时候,他本人也听到戒贤的讲解,同时他也在那烂陀寺讲过“唯识抉择论”。其实“唯识抉择论”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指的就是指的《瑜伽师地论》里头这三卷。可见这个资料是很重要的。
这个资料也讲到转识跟阿赖耶识互相为因的情况,用现在的话就是互相依存的情况。就在我们每人的身体内部,实际上都是八识互相之间打交道。那么讲生命科学、生命哲学,这是在现在自然科学里头很重要的问题,可是是不是用自然科学的办法能够解决生命科学问题呢?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它不容易解决?这我看,主要问题就是把心法跟色法没有严格的分开,也可以说把心法不当作一个能独立的现象。
我们知道色法在佛教里头讲,就指的质碍转变,方所示现。质碍,就象我们手跟桌子互相接触,就是两方面撞击起来两方面都受影响,我们手也受影响,桌子也受影响,这就是物质的表现。另外还有方所示现,可以取东西南北,在方位上、在空间里头它占有一定的位置,这种叫色法,就是物质的东西。佛教给它定义就是,用手碰的时候互相都有变化,眼睛看的时候,一定有方位、占领一定的空间,这是色法。
那么心法呢,就是能够分别、了别,就是“能认识”。这两种法都各自不同的。可是由于我们认识心法的时候,是用我们能认识的心来认识我们这个能认识的心,这有相当的困难。而且这个心法,你又不能指出方位来,也不能碰到,我们拿手碰碰它,碰不到,用佛教的话就是无对,没有方所,不能指出来在哪儿。
能认识的心,对自己能不能认识?这就麻烦了,当你的能认识的心被认识的时候,它已经失掉能认识的作用,它变成被认识的东西了。所以按道理心是不可认识的,不容易认识。所以要研究心,研究心理,研究生命,现在的科学一定要找色法来帮助,来表示心,不能直接认识,心不能直接认识心,等心被认识的时候它已经不是心了。
有这样认识的困难,于是人类怎么办呢,就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能认识”,他相信被认识的东西,不相信能认识的东西,用被认识的东西来证明“能认识”的存在。好象我这生命是活动的体态,非常活动,主观能动性,你认识这个能动性,它就成了死东西,死东西能被认识,于是把死东西当成了不起的东西。人呢,就有点不相信自己能认识的这个主体,好象是摸不着、看不见,到底它怎么存在这还是问题。所以还必须得用被认识的东西来证明这个“能认识”的存在,所以人就有点不自信,不信自己存在。
心这种现象到底跟物质有什么分别?是不是能单独存在?构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乎总是讲起本体来还是物质最重要,能认识的无所谓、不可靠。其实要是能认识的主体都不可靠,证明被认识的存在就都……(成问题了。录音结束)。
《摄大乘论 第3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