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4讲

  第4讲:第二品(第3页第14行-第4页第3行)

  (1993年10月17日)  

  这是讲阿赖耶识,八种识、五十几个心所,但这个东西太虚无漂渺了,不能承认,从我们的主观认识上不能承认这个问题,但还是得拿主观的认识作为后盾,要离开这个还不成,你又怀疑它,可它又是存在的前提。人有很多特别的地方。马克思说,不能是机械唯物论,还得给思想认识留余地。

  前头我们讲了找因、找真如,找原因。现在说是咱们身体里头有八识,这八识互相之间也有关系,第八识离不开前七识,前七识也离不开第八识,互相依存。由我们这内部的这个互相依存的关系,就成为我们宇宙人生找原因的地方,最主要的找原因的地方。

  所以我们提到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生命我看离不开“能认识”那种体,没有这东西,你说怎么动啊?有飞机、有汽车,没有开飞机的、开汽车的也不成,计算机能够代表脑子,但是没有人来使用它也不成,还得有能动的。所以现在讲力,生产力、战斗力,这个力,毛主席管它叫主观能动性,这能动性很重要,这能认识也很重要,要没它你说这世界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找原因找半天还得找能动的东西,这被动的东西没法拿它作原因。你不找一个司机来,开不动,这是什么问题?我们说这个找原因的这个因呢,找来找去这个能动性还是很厉害的,很了不起的。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世界,底下把这个比作一个大海,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大海洋,比作一个长江大河。那么现在说意识流,我们这心里哗啦哗啦哗啦,这意识流里头啊,要细分析。我们要不是有佛教哲学,我们也分析不出来还有一个第八识,还有一个阿赖耶识,它能收藏,你的动作完了,它能把动作照相、留下影来,或者音响或者是形象它都能收录,有这么个东西,而且在我们的身体里头每时每刻都发生作用,不但它收录,底下我们还要提到,它还有一种作用,它有摄藏的作用,摄藏是藏的意思还有一个执藏的作用,这个执藏作用也是:  

  “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摄藏这个“此识”。另外还有一个识就是第七识,我们一般人讲不到,心理学上也讲不到的。这第七识时时刻刻在我们身体里头起作用,它时时刻刻执著这个阿赖耶识为我,为自我。要没有这个第八识在我们身体内,当然我们不会清楚地认为有个阿赖耶识,但是,在默默之中实际上我们执著的那个有我、这是我,实际上这个,除了阿赖耶识,没有其它的东西,老实说起来就是指的阿赖耶识,就是你的生命、好象你的命根子一样。时时刻刻有另外一个识,第七识,它执著这个阿赖耶识、能收藏这个东西,能执藏这个作用,拿这个当成我。

  我们心理学跟其它世间哲学里头,只知道有前六识,甚至有时候提到潜在意识、下意识,认识不到有阿赖耶识跟末那识。其实我们每时每刻一个人身上都有第七识,执著你这有生命、有动作、有收藏、有摄藏作用的第八识。所以摄藏的藏,还有执藏的意思,所以就解释阿赖耶识叫藏识,它有执藏、摄藏的意思。  

  “复次此识亦名阿陀那识。”阿陀那识就是取识。就是现在所谓“不要光抓物质文明,还要抓精神文明”,这个抓,抓取很重要,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头,这个抓,也占着很大的地位。首先这个抓,抓什么呢?  

  “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经》说:”《解深密经》的一个颂子:

  (阿笈摩,梵语Agama,又译阿含,意译无比法、教、传,意为传承的教说、集结教说的经典。——整理者注)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暴字它加了三点水,不加好一点,是暴,很猛烈地冲击的意思。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刚才说的这个执藏,每个人都在执藏这个阿赖耶识。可为什么以前的觉悟者都早就知道有阿赖耶识,所以你天天执著的阿赖耶识,为什么它不提出来说有阿赖耶识?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甚深细”,因为这个阿赖耶识不好认识。咱们刚才说了,心本来不大好认识,阿赖耶识更不容易认识、更难认识。一般来说,阿赖耶识必须在你登地以后,就是证真如以后,你才能认识阿赖耶识。或者你在地前,根据圣教可以想象阿赖耶识。

  我现在正翻译世亲另外的解释所知依的这一章,就是所知依分,他在里头解释“甚深细”是微细,难认识,深是难穷底,你没法儿彻底认识,因为什么?它很微细。他原文一个是微细、一个是粗显,两类的意思。我们所认识所知的东西里有两类,一种是微细,一种是粗显,色法最粗显,是最容易认识的,心法呢,最不容易认识的,微细。

  微细的是指什么东西呢?指的共相,讲共相是法无我。认识的东西有一种抽象的,一种具体的,就是有共相、有自相。在共相方面来说,是法无我,这法无我最微细,不容易认识,第二他讲自相的东西,难了知的是什么?就是阿赖耶识。在共相里头,法无我,最难了解,最微细,这也是针对小乘;那么在自相上来说,具体的东西说,那就是阿赖耶识,最难了知。天天我们执著的东西是这么一个,有这么个东西,但是你没法儿真正认识它,要真正认识它,那必须到登地以后,眼光特别锐敏,证真如以后,那你才能真正认识依他起是怎么回事情。所以这是很难了知的,阿赖耶识虽然是我们天天认为它是有这么个东西,是我们生命之本、之源,不能离开它,但是我们没法认识,它最微细。

  第二是粗显,粗显的东西在共相里来说,最粗显的是人无我,小乘里头证的那个真实就是人无我,那是比较粗显的。另外自相里粗显的东西就是色法,色法比较容易认识,因为它粗显。所以有两种情况,我们所知的东西、所可知的东西是粗显的;所应知的那个我们没法子、很难知道,是微细的东西。

  最重要的东西反倒难认识,所以一般人不大承认,反倒把这粗显的东西看的很高。我们在找原因的时候,真正能找到亲因亲缘,在世界上都很难,只能找增上缘,找这个异熟果里的因缘,现在自然科学在这方面很下功夫,也有相当成果。

  为什么说是“阿赖耶识甚深细”?世亲解释呢,是所知的东西有微细、有粗显,这个据我看,其它的经论很少分析解释这个“甚深细”。

  “阿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这种子体态跟阿赖耶识有密切关系。这心的现象很难认识,但是比起种子来还算比较容易,就是说还可以认识。要说这种子跟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讲的一切种子识,这个种子更难认识,它还不象心分成几种心所,这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更不好认识,更微细。

  “一切种子如暴流”,咱们有时候比喻愚人的生活里头意识流转、漂泊,儒家也说“於(读wū,叹词)穆不已”,儒家有时候谈到种子。道家也有,“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它也谈到宇宙的起源,由浑沌而起,盘古开天劈地,开辟就是把这浑沌给分成两半,不分两半的时候,就是浑沌状态,“恍兮惚兮”的状态。那么,也能表示种子的存在,所谓种子的存在也是阿赖耶识,你说能认识清楚吗?恐怕就是恍恍惚惚的认识。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我们凡愚执著这个阿赖耶识、执阿赖耶识为我,这是每天每时每刻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不自觉。可是为什么以前的觉悟者,就是先觉,为什么不早点提出来解决?这在《解深密经》中答案是这样:“我于凡愚不开演”,要开演的话,下意识变成明显意识,执著于我不是更麻烦了?你说这正是有先见之明,为什么不早点说,别怪说的人,别怪不说,因为什么?说出来就是变成明显的,就要批,一批,这不是更麻烦了吗?要找原因,真正原因找着了,你再批回去,那这还不如不说。说了怎么办,把它找出来,成了执我的根据,一般凡愚说,你说的对,真正有阿赖耶识,就是我。有人说,我是佛教徒,这阿赖耶识就是我,非批不可,这反倒说出阿赖耶识还不如先不说好。好象是这个意思吧。可见是有预见性的。

  再进一步《解深密经》提出来了,说有阿陀那识,为什么不早跟大家说,交代这个问题呢?也提出来了,这个阿陀那识是什么意思?前头就问,有这个阿赖耶识,这阿赖耶是什么意思,是摄藏的意思,现在又继续问,阿陀那识是什么意思?  

  “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为什么此识又叫做阿陀那识?阿陀那识就叫做“取”,刚才说的抓取,这个抓取在动物里很普遍。我们的五蕴里头本来没有取,因为有取所以叫五取蕴,有好多都是没有取,结果有了取,这就是动物里头,来源就是取呀,就是抓。为什么要把这个阿赖耶识叫做阿陀那识呢?底下阿陀那识的意思,  

  “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答:这个阿陀那是执受的意思,是取的意思。前头阿赖耶识是藏的意思。这个取,很关重要。“执受一切有色根故”,我们这个前五识,都是有色根。所谓根就是器官的意思,前五识的器官还有它的根依处,它的器官依靠的地方。好比眼睛,有眼睛的细胞,细胞所呆的地方、所在地,还有扶尘根,扶尘根就是根的细胞所依靠的地方。前五识都是以有色的根器作所依。不管是根的细胞或者它所在的地方的扶尘根的细胞,这些要没有阿陀那识来执受的话,它就没有器官的作用。这执受可以变一种说法,就是所有器官要没有阿赖耶识来执受或者是随时的、时时刻刻来摄持,它就没有功用。

  另外,“摄受藏隐共同安危”,解释这执受的意思,这阿赖耶识变现根的细胞、根的所依处,随时它都在那儿跟你共同存在、共同安危,你受到迫害的时候,它也跟着你受害,你舒服的时候,眼睛看得很清楚的时候,它也很快活。老年人的眼睛就有这个问题,看不清楚,问题在哪儿,在眼识上,与眼识所依的、所执受的根器也有关系,这执受的根器也是阿赖耶识所显现出来的。同时还有阿陀那识在执受,要没有阿赖耶识的显现,要没…

《摄大乘论 第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5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