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4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有阿陀那识的执受的话,这个根器也没有作用。

  这活的物质也很奇怪,自己显现的东西,同时自己来执受,自己执取的,也就是阿陀那识。所以这个器官不能看作是个纯粹的物质的东西,没有执受,它不起作用。根器不只是有色,它是有色对无色的物质。刚才咱们说的第七识,它也有根,第六识它也有根,第六识不象我们说的,脑子或心脏是第六识的根,第六识的根就是第七识,第七识的根就是第八识。第八识的根也是第七识。有的是有色根,有的是无色根。

  既然眼睛有眼根,那么第六识是什么根呢,现在自然的答案就是脑子、脑海,过去说是肉团心。那么是不是第六意识、它的根,是不是就是脑子、脑海呢,大家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当然从这脑子里头哪一部分失掉作用,比如在身上有所表现,这可以归结为意识问题。可是这意识千变万化,脑细胞也跟着千变万化,要按现在的说法,必须脑细胞先转动,意识才跟着转动,可是意识里头很复杂,怎么能意识的转动跟脑子的转动能合拍,也很成问题。

  所以现在你说一定拿物质来解释精神,能不能完全解释通?那里头意思就是说,精神这个特质、性质还有点问题,不象色法似的,就是真正存在,那个存在还打问号,所以现在都是离开心法讲生命科学。

  心有特别的性质,跟色法不一样,你非要强迫心要跟物质一样,非要强迫这个心法离开色法不成,色法能够讲通的事情,心法才能讲通,这样子把心搁在什么地方了?承认不承认它存在?可是你自己评判问题、评判真假的时候,能评判的人那还是一个“能认识”,最后你认为真的、假的、主的、次的,最后还是没有请出那个能认识。可你又非认为这个能认识必须以物质为基础,没物质它不能存在,是不是这样子?心的活动必须拿物质的活动来表示不可,你说这把心搁在什么地位?是怎么个看法?

  我们不说它本体论是唯心、唯物论,就说这现象,心的现象你不能不承认,不能不承认它的单独存在,不能不承认跟色法有分别。现在所谓科学讲,思想的东西能看出来吗?拿出来我们看看才真实。可能断定真实的是什么呢?能作评判员的是什么?能作最后决定的是什么?他不知道,觉得那最后决定还是物质,还是没有精神存在的必要。

  所以就是心法跟色法一定有区别,各有各的特色。你不能掺杂,掺杂起来就不好办了。我们先不说哪个是真实不真实。现在就说,一个活的物体跟一个死的物体到底有哪些不同?分别在哪?一个活的动物跟尸体有没有分别?所以藏识讲完了又讲取识,取不但是作用,是真正有这个事在,有这个心在。心跟色法不一样,执受一切有色,不但有有色的东西,还有无色的东西,这有色必须有个执受问题,没有执受的它就没有作用。

  我们还可以倒着来,有色能证明你有识的存在,现在一定这么看,你没有这个脑子,你能想事吗?可是这脑子要没有识,执受能起作用吗?这个官司谁来评判?

  “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一切自体,有生命的自体,取所依,这个取就是执受的意思,执受的所依。而我一提到这个,说第七识,第七识怎么怎么样,“你拿出来个样儿来!咱们承认你第七识。”我们常常都是拿认识物质的那个方法来认识心理,这是不是错误?是不是取消心跟色的分别?是不是就已经有这个认为色法是本体的意思?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可以说是没经过批判、没经过分析的一种错误认识。你说我不认识色法,你不知道什么是物质,那你要这么说我,我不能承认。我说你不认识心法,他也认为是污蔑。可是这两种法是有不同的性质,你为什么非要把它融混呢?非要强迫色法代替心法,心法不能单独存在,心法没有特色、没有特质,也可以说就不承认心法。

  这个一切自体的“取”,不止是色法的取,心法也有取,就是它也有根的问题,根器问题,一切自体取,必须有这么一个所依,就是阿陀那识。所以阿赖耶识是藏的作用,而这儿是取的作用。这藏好象是有点儿被动,取好象有点儿能动。  

  “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

  为什么这么说,这有色诸根,由此执受,由这阿陀那识执受,跟它共同安危,它能摄受它、藏隐它,你受委屈我也受委屈,你快活我也快活,由此执受无有失坏。人死了以后的尸首很快就烂了臭了,很快变质了,活着这几十年也不变质,也不找大块冰来冰,老在那儿转动,新陈代谢,吃饭完了消化,消化完了排泄,整个的运转,出汗、分泌,新陈代谢,它成了一个机械,比普通的机械还机械,是活动的机械,所以这个机械不一样。

  就小虫子也是这样,蚕吐丝,那么它是一个工厂,吐出丝,人想法造这个丝都不容易,蚕拉的丝很坚硬,本来这都是异熟果,人死能在异熟果上想点儿改进的办法,没有彻底。蚕是个活机械,吃的是桑叶,桑叶到了它身体里以后就变了,生出种种的特别的东西。所以这很奇怪,这个活的工厂能够造出人不能造的东西,它就是因为有执受的问题,而且它一期生死,不会干,不会变成另外的死物,所以说有此执受无有失坏,它也不变质。“尽寿随转”,尽这一期生死,可你到死了以后,那就得拿冰块儿冰,要不然就臭了,颜色也变了,所以证明它是有执受的。

  那么我们现在需要用物质来表示精神的存在呢,那就是拿这个活着的时候,跟死了有什么不一样?而且活着时候的小生物它有特别的作用,蚕吐丝、蜂酿蜜,人没法酿蜜,所以人想出种种办法,造出糖来,或是利用蜜,再作其它东西,只是能这样,所以这执受作用很厉害。一个死蜂它就不能再造蜜了,没有作用了。所以能“尽寿随转”,这个寿,就是一期生死,这一期生死,现在说有生物钟。怎么有生物钟?就证明有执受和没执受有分别,能执受的东西不是色,证明有执受作用的东西在里面。  

  “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

  前面是说死的时候随转,这是说生的事。对生,佛教说法是相续,你这个身体就是相续。这样相续正结生时,这个正结生就是前头跟后头连结生起时,也就是前后生之间。“取彼生故”,在这个时候它能够取彼生,有个取,这个取彼生的生就是生命、生机,就是父母精子跟卵子结合的时候取彼生,取这个一期生死、另外的一期生死。

  那么这个精子和卵子的合和,在中国就是看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这个佛教里分析,精子卵子合和,还是取彼生,取这个精卵合和的阿陀那识。就是要生起的时候,结生相续的时候,我们中有身到生有身,这个结续的当口,要有一个阿陀那识来执受。不但有阿赖耶识、阿陀那识来执受,还得有精子卵子合和的体,还不是父母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显现,是你自己阿赖耶识显现的东西,来执受。父母的精卵合和,那么,我怎么能去执受呢?所以这里头都有阿赖耶识跟阿陀那识的作用在里头。取彼生,也就是说它只取精卵合和的、慢慢发展。

  父母未生前是什么状态?这个可以解答,这是阿赖耶识、阿陀那识。这个状态实际上就是种子,所以“取彼生故,执受自体”。要是没有这个执受自体它就不能发生发展。十个月期满要降生,普通认为这都是父母的关系,母亲的关系。  

  “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就是说不但有藏的作用,还有取的作用,所以在我们人生里头,一个藏、一个取是时刻都不能离开的。  

  底下说“此亦名心。”这个识名字很多,所以这些地方都讲亦名,后头讲阿赖耶识……(录音结束)。

  

《摄大乘论 第4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5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