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藏佛教史▪P21

  ..續本文上一頁耳。即宗門之所謂痛念無常,生死心切。其菩提心,亦是入大乘不共之

  因,然亦僅由勝解引起世俗菩提心,不能即證勝義。且但以此亦不能超出生死,其超生死輪回之方便,乃在能證空性正見。蓋生死輪回之根本,即“執諸法實有,其性不空”之煩惱無明,能對治此執無明者,即是空性之正見。要證此空性見後,方能由輪回中解脫也。雖然在凡夫地時,能以教理,抉擇無謬正見,亦僅能依于譬喻起比量智,而不能于離言法性親證實義,即有所證,亦須多曆辛勤,尤以圓滿一切種智,成就叁身,證究竟佛果,須積極積集智慧、福德二種廣大資糧,方能成辦。然此中不共善巧方便,又非獨依于顯教所能爲事也。

  若初業行人,不谙教理,如何即各行證?故非先明教理,廣辨性相,方可抉擇正見,且其身語諸行,一切粗重,皆未能斷,何堪直趣無上法門?故凡戒、定、慧叁學所攝一切大乘顯教法門,又非先事修學,以資薰陶而不爲功。總之吾人知顯教所行,乃大乘之加行,密教所行,乃大乘之正行,顯密雙重而交修之,即庶乎其不失焉。

  注釋:

  (1)即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二種。資爲資助,糧爲糧食,如人遠行,必假糧食資助其身,欲得叁乘證果者,亦宜以智慧及福德二種善根功德之糧,資助其身也。

  (2)譯言叁無數長時,菩薩成佛之年,區別爲叁期無數長時也。

  (3)即指心。不間雜余念,心無間斷而相續也。

  (4)聲聞、獨覺、菩薩叁乘。

  (5)此間共者指顯道,不共者指密道。

  (6)叁皈,皈依佛、法、僧。叁學,即戒、定、慧。

  (7)(8)出離心,超出輪回之心。菩提心,即度衆生之大慈大悲之心。正見,指悟法無自性空性之見。

  (9)八暇,離八暇即是八暇,八暇者即有八種暇豫,堪修佛法之身也。八無暇者即:一、執邪見。二、旁生。叁、餓鬼。四、地獄。五、無佛教。六、生邊地。七、根不全。八、生長壽天等。十圓者即具足十種圓滿,此分自具五圓滿:一、變人。二、生中地。叁、諸根具足。四、業未顛倒。五、信依處。依他五圓滿者:一、佛降世。二、說正法。叁、法住世。四、隨順法轉。五、受他悲憫。總爲十種,此廣知《菩提道次第廣論》2卷65頁所釋。

  (10)四種攝授衆生爲道之法,乃大乘菩薩所修也。1、布施攝,以財法施,令生親愛心,依我受道。2、愛語攝,以善言喻慰令生親愛心,附我受道。3、蒙利行攝,以善行益衆生使受道。4、同事攝,隨其所樂,分形示現,使同其所作占利益由是受道也。

  (11)即壇城,佛子聖從集會處也

  第二節 密乘

  第一目 事續

  

   何爲密乘?密者謂其行徑幽深,不爲凡小所能了解。且于非其根器者,應當隱秘之謂也。乘者載運義、道義、法義,即隱秘之道或法也。密乘又稱“密咒”梵語“門特羅”(man-tra),“門”是能救護義,“特羅”是心意義,謂能救護由諸根境爲緣所生執相之妄心妄意。又稱“明咒”,能伏貪瞋諸煩惱,遮遣無明,徹見本性。又名“陀羅尼”,謂能總持諸功德。又名“金剛乘”,“金剛”不壞義,即指佛身、語、意叁密果德。又名“果乘”,謂隨順佛果時所成四種德相,依之爲道而作行持,即以果爲道而修證之謂也。

  密乘之旨爲何?謂較諸下劣乘道,特爲超越,方便殊勝,不舍因位,以爲行道。若爲利他,不曆艱辛,即可急成無上菩提。

  密乘與顯教之差別,占那室利論師雲:“密乘較波羅乘之中觀,其勝有十一:一、緣起其深本續。二、修生起道。叁、發光明智慧。四、勤恒清淨誓句。五、能令造無間罪有情(1)而得解脫。六、依供養本尊天(2)之安樂及意念,能引發四空慧(3),加持煩惱。七、親蒙佛佛子攝授。八、即生或中陰間(4)便能成就大菩提果。九、以善巧方便而斷煩惱。十、爲利有情,緣想叁金剛瑜伽(5),能通達諸法如幻。十一、以方便攝持,雖行諸欲事,而可爲急速證果之助,是爲加行無上。哲毗多迦摩論師(tri-ta-ka-ma)所造《叁相燈論》有雲:“顯密所求悟之見,所取證之果,及發動菩提心叁者固屬無別。然密宗較顯道共勝有四:一、密教能不迷謬于所悟之見。若波羅乘,在凡夫地,對于諸法實相,僅能依譬喻理,抉擇離法性,要不過得其共義相,不能如

  實親證。密乘取重事相密咒,修叁摩地,得甚深扼要,起灌頂智慧,如第叁灌所生之四喜(6)確能生起比喻智,仗此智慧,可以急速引生實事智。二、能悟之方便最多,如咒道之修求釋地方便,二次第瑜伽,叁大勝行(7)等,皆非波羅乘之所有也。叁、不曆辛勤,而成菩提,在波羅乘要經叁大阿僧祗劫,且必廣行道之支分,如布施、忍辱等行,經諸難能,始成佛道。密咒修行,則取其易爲,不曆時日,便可急成菩提。四、逗利根上器之機,在波羅乘,雖是利根,最速亦須圓滿叁祗劫,方得成佛,此即或即生,或中陰,或七世,或十六世便可成就。

  密乘之經,稱爲本續,續爲恒常之義,謂此真常不二光明心相,無覆無障,雖處因位,或修道證果,一切時中常相系屬,而無斷絕。其真體上,方便勝慧,圓融常住,故名爲續也。本續有爲佛所說,或蒙佛所加持者說。其續部經教,有判爲叁類,如慶喜藏等許爲:事續、行續、秘密續叁部等。有判爲五類,如辛底巴等許爲:事續、行續、瑜伽續、大瑜伽續、無上瑜伽續五部。或許二許六,異說不等,然一藏續教,不外可分成四類,即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其分爲四部之理由有五:一、爲容攝修外道四種邪行,隨順而說四瑜伽行。二、爲內道有: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派,配此四門而說四種修法儀軌。叁、欲界有情,行淫欲事有四種相,依此四相爲道而有四法。四、衆生根機有劣、中、勝、最勝四種,爲隨機設教故。五、受取悉地有以主從之相而受,有以友伴之相而受,有加持而入智慧尊,有二分別之相而修等。因依四種理門,故立四種續部,茲分述之。

  第一目 事續

  何謂事續?主要顯示外身語二事,以外事沐浴潔淨爲主而內修瑜伽,故稱事續。

  事續所依之經,有共總續與個別續之分,共總者有四:一、《秘密總續》,宣說灌頂等,乃令未成熟者而得成熟之方便,彼中共說叁部一千五百大曼陀羅,其諸曼陀羅與觀地預備等法,亦爲上叁續所共須。二、《蘇悉地續》,修避魔等業。叁、《妙臂請問續》,宣說上二續所未及之灌頂及明咒修法,並廣開息、增、懷、誅等四檀法。四、《金剛頂髻續》,其中大段即《後靜慮續》。此中共說灌頂儀軌,修持明咒,廣修事業。特于《後靜慮續》明示十事:一、修行處所。二、我之真實。叁、明咒真實。四、天之真實。五、住火、六、住

  聲。七、住聲後授解脫。八、入修明咒。九、護摩法。十、灌頂等。若依聞、思、修叁學,固當先通事續之義,然真欲求解脫者,則非廣明四種本續之義,罔有成就。

  關于解此本續密意之疏釋,印度論師有月官、靜命等之著述。主要應依善巧事行二續之佛密與勝菩提兩師之著作。佛密論師有《後靜慮續釋》、《妙臂請問續略義釋》、《文義備忘錄》,勝菩提有《蘇悉地續釋》等。

  個別續者,分爲世間與出世間二部。世間部又分有財部、藥叉部、世間部叁類。出世間部分如來部、蓮花部、金剛部上中下叁類。如來部中又有部尊、部主、部妃、部頂、部忿怒男女、部使、部菩薩、部天龍藥叉共八類,蓮花部與金剛部中惟少部頂、部菩薩、部天龍藥

  叉類,共僅五類。其個別所依經續及修法,可參看《密宗道次第論》,(參看法尊譯本第二卷28頁-39頁)

  事續之修法,先灌頂,授戒,其次正修。

  灌頂者,初以花鬘、水、冠叁灌爲本,隨加授記,慶慰,隨許等,或加與否均可。

  授戒者,當詳于行續中,惟事續各所許持條文不同,視愛何部法時,即須依其本續中所開出者行之。

  其次正行,此部亦有生起天身與修風息之法,然無無上瑜伽之圓滿具足修習,故前叁部續,皆無生起圓滿二種次第之名。其修法又分(甲)有念誦靜慮,(乙)不觀待念誦靜慮,(丙)善承侍己修釋地法叁種。

  (甲)有念誦靜慮,分正行與前行。前行者,先結各部手印,頂禮十方佛佛子,供養自身,皈依,發心,以咒印守護,盥洗清淨,守護自身及處所等。次正行者,修六天法,先依中觀理,抉擇自心離言空性,是爲我之真實。如我真實,所觀天身,亦複如是,二無差別,是爲天之真實,名真實天(六天之一)。由空性中,所觀天身,體性爲天,形相現爲所誦密聲音,遍滿虛空,名爲聲天(六天之二)。次想自心,于虛空中爲月輪相,咒了聲音,普應虛空,咒文形狀如純金色,名爲字天(六天之叁)。次觀咒文,放射無量光明及佛身相,淨諸有情一切罪苦,供養諸佛菩薩,光及諸尊收回,還入諸字,月與字悉變成爲所修之圓滿天身,是爲色天(六天之四)。結各部印契,觸著諸處,是爲印天(六天之五)。自我明現天身,堅固我慢(8)專注而緣,是爲相天(六天之六)。應依此六天之門而修也。

  上爲事續中修生起之法,若風息之法者,即有“命懃”之修法。事續“命懃”與無上部修義有別,所謂“命”者,謂根門所行之息,所謂“懃”者,謂分別心流轉境界,息及分別心,俱不使向外流散,于內攝持,是爲防護命懃之義。此法下叁部續皆同。修此何益?謂要滅除耽著凡庸境界,須自身明爲天身,堅固此慢方可,然分別心外馳,即可爲障礙,故使分別不外散而能遮此之方便者,即修命懃之法,因爲息是心馬(9),若能向內攝息,則心亦自然攝錄而住矣。

  又修念誦之先,須具足各種支分,以爲前導,如修面前生起,加持地基,種種莊嚴,迎請安座,顯示印契,稱贊頌揚,七種支行,四無量心及種種發心等。次正念誦時,又應具足

  四支。四支者:一、自事支,二、他事支,叁、…

《印藏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