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土觀宗派源流▪P67

  ..續本文上一頁

  (1468)畏兀爾:爲突厥之一部,唐時爲回鹘,有西州回鹘和河西回鹘等。分布在新疆甘肅一帶。

  (1469)吐火羅:或作〖HT5,6”〗者〖KG-*3〗〖HT5,6”〗見〖HT5K〗賀羅,見注(278)。

  (1470)土羅美羅島:古印度南方的一個小邦。

  (1471)壟巴:西藏工部地區的一個地名。

  (1472)卓拉:南印度內一個小邦名。

  (1473)羯陵伽:在今印度戈達瓦裏河以北的孟加拉灣沿岸地。

  (1474)多康叁崗:即多康叁高地,古代地區劃分名,包括脫思麻、朵甘思、宗喀叁大地區,或分爲六崗。

  (1475)朱必第寺:或稱吹拜寺,意爲幻化寺,在涼州城東。

  (1476)美賢王妃:蒙古史作察必皇後。

  (1477)五部如來:即五方五佛,有東方不動佛,南方寶生佛,西方無量光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1478)曼紮:供盤上所陳供品的意思。

  (1479)禮幸:《蒙古青史》作什勒木濟城,在蒙古錫裏木齊的叁河會合地方。

  (1480)蒙古篆字:是在維吾爾蒙古文上加以改革的。

  (1481)卻吉畏賽:《蒙古史》作綽吉鄂斯爾(1214—1292),薩迦僧。覺囊衮邦巴曾依之學法。他應元帝召請至京,開始用新蒙文翻譯經典。

  (1482)妥歡貼木爾汗:即元順帝。

  (1483)喀爾德尼卻圖汗:是漠北喀爾喀部首領,因部落內部不合,逃青海,1637年又爲固始汗擊敗而死。

  (1484)土默特阿勒坦汗:此指阿勒坦、即漢文書中的俺達汗。他是蒙古土默特的汗王,在1571年又受明穆宗賜給他順義王的封號。土默特屬漠南蒙古。

  (1485)錫埒圖國師:《蒙古青史》作西爾克圖或作噶爾丹西勒圖,他是1736年隨章嘉一道往清庭受封爲國師。

  (1486)察哈爾林丹呼吐克圖汗:本名林丹巴圖爾,1592年生,1604接汗位,封號爲林丹呼吐克圖汗,爲察哈爾部汗王,屬漠南蒙古。

  (1487)衮噶畏賽:《喇嘛教史》作貢嘎,鄂斯爾。是應用蒙文大量譯經的翻譯家。

  (1488)文殊皇帝:即滿清皇帝的敬稱,說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1489)阿巴岱汗:是漠北蒙古喀爾部首領。他與DL叁世相見是在1587年黃教的傳播遂普及到整個大漠地方。

  (1490)土謝圖汗:漠北蒙古的汗王,其部居于土拉河之西。1684年遭到准噶爾•噶爾丹的襲擊,1688年投清。

  (1491)日阿格吉林:庫倫喇嘛廟名,爲哲布尊丹巴坐床處。

  (1492)耶班智達•羅桑赤烈:班禅四世弟子,曾隨五世DL到蒙古。1648年他造蒙古“托忒文”。此文是在回鹘蒙文的基礎上製造的。

  (1493)降林爵南巴:他可能是五世DL時派到土部去傳播黃教的。由于當時衛拉特內部不和,1630年,土部西遷,1717年又率部東歸,所以黃教沒得到很好的發展。

  (1494)土爾扈特:爲衛拉特四部之一,居住新疆天山北路塔爾巴哈臺,即今新疆塔城一帶。其一部散居青海都蘭和同仁兩縣,俗稱河南紮薩克旗。

  (1495)綽羅斯:即准噶爾,衛拉特四部之一,居住新疆天山北路伊犁河谷。

  (1496)厄魯特:明史稱作瓦刺,厄魯特衛拉特均是瓦刺的對音。衛拉特四部,即和碩特、准噶爾、土爾扈特、杜爾伯特。

  (1497)博碩克吐汗:即准噶爾汗噶爾丹的尊號(1644~1697)。他原在西藏出家,拜五世DL爲師,後爲汗王,勢力極大,他兼並了天山南北和河套諸蒙古部落。繼侵漠北蒙古,爲清兵所敗。

  (1498)車臣汗:車臣汗爲和碩特之一部。和碩特部原住天山北路的烏魯木齊一帶。

  (1499)策旺饒丹:清史作策旺阿拉布坦,准噶爾汗王。1717年他派兵入藏,襲殺拉藏汗。額爾德尼覺熱圖、洪臺吉均是他的蒙古尊號。

  (1500)朗孜頂瑪:朗孜頂是噶當派傳授戒律的古廟,見前注(1103)。由此傳出的戒風,稱爲朗孜頂瑪派。

  (1501)甘丹•澤仁旺波:即清官書所說的噶爾丹策淩(1695—1745),爲策旺阿拉布坦之子,父死後繼爲准噶爾汗(1727年)。

  (1502)勒欽巴:意爲大管事大執事。

  (1503)固始汗•丹津卻吉傑布:(1582—1654)“固始”,漢語國師的音轉,這是棟科爾活佛和喀爾喀汗王贈給他的稱號。1637年班禅和DL又贈給他以丹津卻吉傑布的稱號。意爲護教法王。

  (1504)白頭回部:可能指的是居住南疆的回族人,當時和碩特部,亦居位在天山北路。

  (1505)金王:蒙語作阿勒坦汗《明實錄》譯作俺塔汗。

  (1506)棟科爾法主:是土默特部族人。第叁世DL安排他常住棟科寺作爲自己的代表,後由棟科轉世活佛承襲法位。

  (1507)阿坦迦熱:蒙語,意爲金色光明。

  (1508)喀爾喀卻圖汗;原是漠北蒙古阿爾巴岱的後裔。十七世紀時因內部不和,卻圖遂由漠北西遷,據青海爲汗王,見前注(1483)。

  (1509)丁醜年事件:指明崇祯十年,即公元1637年和碩特蒙古固始汗驅逐喀爾喀蒙古卻圖汗,奪取青海的事。

  (1510)已卯事件:指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固始汗消滅康區白利土司,占據即今甘孜自治州的甘孜一帶的事。

  (1511)藏巴汗:是公元十七世紀初期後藏的一個地方勢力。他推翻了帕木竹巴的統治,占據藏衛,自稱藏王,因他屬于迦瑪噶舉派法系,藏史稱爲“迦斯”即迦瑪派政權,清文書中作藏巴汗。

  (1512)大白傘蓋:白傘蓋佛母手中所握法器,說它能止息災難和降伏鬼魔,用以借喻得到固始汗的武力支持,猶如得到佛母的傘蓋的保護一樣。

  (1513)楊布:尼伯爾著名古塔寺名,在今加德滿都,也是尼泊爾王都所在地,因此便把它作尼伯爾王國的代稱。

  (1514)開授之兜率宮庭:這是1643年五世DL消滅了藏巴汗建立新政權其中心統治機構的名字。原址在哲蚌寺內。

  (1515)達延汗:《蒙古清史》作那鄂濟爾汗。

  (1516)紮西巴圖:清文書作達什巴圖爾,1697年到北京,清政府封其爲和碩特親王。

  (1517)羅桑丹增王:清文書作羅蔔藏丹津王,也是達什巴圖爾之子。1711年父死後,襲親王爵位。“王”是借用漢語封號的略稱。1723年他在青海發動反清叛變,1725年清朝平息了這場叛亂。

  (1518)瞿薩旦那:譯言地乳。

  (1519)達磨阿輸迦王:或作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一個擁護佛教的君主(約公元273—237)。

  (1520)牛角山:或譯牛頭山,在和阗西部。

  (1521)積分:意思是由各各支分聚積而成的。

  (1522)名稱王:是時輪本續《攝略經》的纂集者。

  (1523)白蓮王:是對《時輪本續經》加以注釋即《無垢光大疏》的作者。

  (1524)大仙日車:是一個有特別法力大外道的名字。

  (1525)天竺時輪法的傳播;據印度佛教史說是在波羅王朝第七代摩西波羅時由毗睹波從苫婆羅傳來的,約在公元869年。

  (1526)室利跋陀羅菩提:克什米爾班智達,公元1026年入藏,首傳(時輪本續經》,由繼覺達衛畏賽譯師出時輪的《攝略續經》見前注(1384)。

  (1527)卓洛•協饒紮:卓譯師協饒紮從尼泊爾迎請班智法叁滿多室利入藏傳《時輪本續經》。他翻譯了《時輪根本經》和《日光疏》等,從此時輪法才大爲宏傳,後來繼承這一法脈的,稱爲時輪卓派。

  (1528)火空海:是未用時輪曆法以前的一種紀元方法。

  (1529)阿咱若:梵語阿黎的對音意爲瑜伽密咒師。

  (1530)賽赤•貢塘巴•根頓平措:賽赤,就是大法臺的意思,凡曾擔任過甘丹赤巴的就有此稱號。他在1648年擔任過第五十任的噶當赤巴,拉蔔楞共有四大赤巴,他是其中之一。

  (1531)拉讓巴•耶協頓珠:拉讓巴是學習密宗經考試及格的學位名稱。耶協頓珠是妥墨柏寺座主。

  (1532)絨波毗巴活佛:(1767—1807)“絨波”寺名,舊譯隆務寺。他是隆務寺的活佛,是土觀的弟子。

  (1533)降比仰•衮喬晉美旺布:他是拉蔔楞寺嘉木樣第二世,也是土觀的根本上師,見前注(1274)。

  注釋參考書目

  一、藏文部分:

  《智者喜筵》保沃祖拉逞瓦著,西藏山南洛紮版

  《西藏王臣記》五世DL著,民族出版社鉛印本

  《吐蕃王朝世系明鑒》索南堅贊著,民族出版社鉛印本

  《白史》根頓群培著,青海民族學院語文系鉛印本

  《噶倫傳》策仁旺傑著,四川民族出版社鉛印本

  二、漢文部分:

  《元史》〔明〕宋謙等撰,上海涵芬樓影印,百衲本

  《明史》〔清〕張廷玉等撰,上海涵芬樓影印,百衲本

  《衛藏通志》〔清〕松筠撰,商務印書館版

  《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編,知識出版社出版

  《印度哲學史略》湯用彤著,中華書局出版

  《蒙古青史譯注稿》謝再善譯注,西北民族學院研究室出版

  《新唐書吐蕃傳箋證》王忠著,科學出版社出版

  《敦煌古藏文曆史文書》王堯輯,青海民族學院印

  《西藏的宗教》霍夫曼著,李有義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印

  《印藏佛教史》劉立千編,華西大學邊疆研究所出版

  《西夏史稿》吳天墀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衛藏道場勝迹志》劉立千譯注

  《中國曆史紀年表》萬國鼎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西藏自治區地形圖》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四川省測繪局印刷,1978年

  

《土觀宗派源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印藏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