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大阿羅漢的故事——供請十六大阿羅漢護教略儀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給他看相,說:要麼就是做轉輪聖王,要麼出家成道、成佛,這兩條道路。那就要選擇了:要出家,將來就成佛;不出家—轉輪聖王。當然,轉輪聖王是世間的有漏,不能像佛一樣出叁界,度脫一切,廣度衆生,佛當然選擇出家這條道路。但這裏邊涵意也是說:我們要麼修行,要麼就是搞世間法,一舉兩得是沒有的。那麼很多人,修行嘛也要修行,世間的享受也要亨。你這樣修行不會成功的。要修行就得舍下世間的一切享受,五欲的享受,世間八風都要離開。在《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門》講得很徹底,就是要放下現世,現世的一切都要放下,這還是下士道。如果說修的是上士道,自己是大乘的,而世間的法抱得緊緊的,死也不放的,你想要成就,不可能的!佛的傳記裏就有示現,我們這個原則性的東西:要麼就是放下—成道:要麼就是世間法,不能成道的。上次我們把辛卡拉的公案(這是附帶的),“斯裏蘭卡”的來源講了很多,主要是這個:要出離,半月半月地誦戒是重要的事情!

  

  今天接下去,第六位尊者:

  

  

  

  

  十六大阿羅漢之六 賢善尊者

  

  

  

  頂禮亞母河流洲 長老勝金賢善者

  

  法義分別印等持 一千二百羅漢俱

  

  加持師身壽康法流永 聖教旌旗廣布民物殷

  

  

  

  

  這是第六位尊者,他的印度原名叫跋陀羅尊者,這裏翻“勝金賢善者”,有他的意思的。

  

  跋陀羅尊者的標志右手說法印,“法義分別”就是說法,把法的道理講給大家聽;左手等持印,說法印這個樣子,等持印這個樣子。只要看到或碰到尊者結說法印的手的時候,一切佛教的大小二乘,顯密的教典智慧都會生起來,說法嘛,加持我們開智慧了解法義。“法義分別印”,這個是說法印,尤其能領會唯一勝義谛,就是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單是了別世間法固然重要,但重點要知道,一切法自性法都是空的,都是如幻如化的,然後才能度一切苦厄嘛。不知空,也就度不了苦。定印呢,看見他的定印或者碰到或者觀想,都可以得到禅定的加持,可能很快地得到禅定,甚至于産生神通。從禅定産生智慧,一切真正的智慧從正定來的。所以一只手是說法印,一只禅定印,這是有一定意義的。《大阿羅漢儀軌》也很好,裏面也講了很多。

  

  

  

  

  愍念濁世苦惱諸衆生 能仁付囑亞母河洲住

  

  不舍生死利益衆有情 勝金賢善尊者我頂禮

  

  普賢七法具足示現身 須臾暫見叁有倒執除

  

  正道加行決定能成辦 聖者賢善足下我頂禮

  

  見聞憶念禮供聖相力 我與量等虛空衆有情

  

  少欲知足敬恭于叁寶 速達聖言義理勝解智

  

  緣念上首勝金賢善者 聖教增長一切違緣寂

  

  順緣隨心如意悉成辦 遠遍十方解脫靜慮成

  

  

  

  

  那麼這一位尊者,他是加行具足的,少欲,離貪的,普賢七支的法是具足修持的。只要看到,哪怕是暫時的看一下這位尊者的時候,一切叁有顛倒的執除掉了,就是把叁有執爲實在的,執爲常樂我淨的這些都除掉了。世間人一切都是常的,打長計劃算;不淨的執爲淨的;叁來是苦的:苦苦、行苦、壞苦,而執爲是樂的;本來是沒有我的,執是有我的,可以自在的。所以诤就産生了。第一個除掉常樂我淨的顛倒見;再進一步一切法自性空,只要暫時地看一下這個尊者的容貌,就可以把叁有的顛倒的執全部除掉。修佛道的加行決定能夠成功,只要你看到、聽到,乃至想到,或者禮拜供養這位尊者的力量,我們一切有情看到的,聽到的,或者憶念的,可以得到加持,少欲知足,能夠對叁寶起恭敬心,這是這位尊者的加持。每個尊者都有他修持的特別力量,加持力也不同,這位尊者有這個:只要能夠見聞憶念,恭敬禮拜,都能使我們少欲知足,對叁寶産生恭敬的心,對于佛教的聖言能夠很快地了達,生起解脫的智慧。假使想念,就是心裏憶念到尊者的話,佛教可以增長,一切違緣可以除掉,順緣如意地承辦,遠遍十方,十方到處,只要能夠看到,憶念到這一位尊者的話,都能夠得到解脫的,靜慮能夠承辦。這是法的加持,一個是定的加持,他的手印就是這個意思,也有這個加持,這是從這一方面說。

  

  

  

  

  跋陀羅尊者聖迹

  

  

  

  他的一生的事迹,這位跋陀羅尊者,他的父親叫饒桑,是釋迦牟尼佛父親淨飯王的馬車駕手,就是馬夫,給他駕馬車的。他跟一個種姓高的女人結婚,因爲是淨飯王的馬車司機,(那時候沒汽車,是馬車。)所以家裏也很富裕,但是他就是下面沒孩子。他到處在神面前求,但是很久還是沒有滿願。

  

  有一天,淨飯王的太子(就是釋迦牟尼佛沒成佛的時候),他降生了,這個馬車的駕駛員聽到占相的說,這個太子將來不是成佛就是轉輪聖王。這個馬車的駕駛員也很想生一個兒子,將來給悉達多太子做駕駛員。因爲他是給他父親駕馬車的,因爲國王生了個太子,他也希望他生個兒子,將來太子做國王的時候,給他駕馬車,這樣他們家裏事業就不會斷了。他多次地在各方面的神面前祈禱,但是還是沒有效果。等到釋迦牟尼佛成佛,六年了,釋迦牟尼佛才回到他家裏度他的家屬。這個馬車的駕駛員說,假使我(他沒孩子嘛)死了以後,財産都歸公了,充公了,因爲沒有後代嘛,就給公家拿去了。他想與其給充了公,倒不如自己來安排,就把他的錢都花在下一世再投生到好地方去,就供佛。他的願就是下一輩子能夠生到好地方。

  

  他的方法就是邀請釋迦牟尼佛跟他的大弟子一起應供,他就准備了很好的午餐,親自爲他們端飯。吃了飯之後,照規矩佛就說法,他就坐在低的座位上聽釋迦牟尼佛說法。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大家都一心地聽,很靜地,鴉雀無聲。說完之後,這個馬車的駕駛員就說:聖者(恭敬的說法),我本來希望有個孩子,做馬車駕駛員(接他的班),跟我現在一樣。雖然你是,已經出家了,成了聖人了(他本來希望這個孩子給太子做國王的時候做馬車的駕駛員),但是現在太子出家了,成了佛了,照規矩他的這個希望可以不要有了。但是他說他現在還是想要個孩子。假使這個孩子生出來,本來是做駕駛員的,他說我就送給你了,給你做侍者,釋迦牟尼有神通,知道他是會生個孩子的,這孩子長大之後,也會成爲一個出家的聖者的。他說:“好,你這樣說很好,以後不要反悔,你是一個老實人,說話要算數!”

  

  果然後來他的妻子懷孕了,結果養了一個非常端正的男孩子,他的父親當然很高興,出生的時候舉行了盛大的宴會,請了親戚朋友都來參加,給取了名叫“桑布”,跋陀羅是印度話。因爲這個書是從藏地翻過來的,叫“桑布”。實際上他的印度的原名叫跋陀羅。這個小孩子長大以後,因爲他家裏富有,請了很多有名的老師,教他學問,還有各式各樣的技術,五明,最後成了一個很有名的,學問淵博的人。

  

  到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知道跋陀羅的因緣到了,就在他父親—淨飯王逝世以後,釋迦牟尼佛回來爲他父親辦超度法會,釋迦牟尼佛就在會上跟馬車的駕駛員說:“以前你答應的,小孩子養下來給佛作侍者的,現在你要兌現了。”這個人也很好,他就馬上回家,把孩子帶來,交給釋迦牟尼佛,並對他孩子說:“你跟著佛去好了,我在你沒生之前,已經答應了,要交給佛去培養的”,他又告訴他的孩子要好好侍侯釋迦牟尼佛。因爲他自己是侍侯淨飯王的,那麼他的兒子要侍侯淨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佛。

  

  跋陀羅因爲有善根,叫他跟了佛走,他也很高興,他說:“叫我跟了佛學的話,那對我說是極好的,利益無邊的。”他也就跟著一起走了,釋迦牟尼佛把他帶到一個寺院裏邊,把他剃度了,然後教他戒律。戒定慧等等學處。到了一定的年齡(因爲他跟隨佛的時候年紀還小),到了二十歲以上,就受比丘戒,他對佛的法很用功,精勤修行,很快得到阿羅漢,成了佛的護法,也是侍者,也是佛教傳播的法師。佛教的事業就是要靠人傳播的,沒有人傳播就永遠拘束在一個地方,大家不知道,那麼太可惜了。所以說弘法的方式很多,主要是內護,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弟子,尤其是成果成道的,這樣子宏揚最有力。

  

  從此以後,跋陀羅尊者就成了大家一個恭敬的對象,他也度脫了很多的弟子。同時他也想到,自己的父母也應該使他們皈依叁寶,于是他就用一種神通的方式來對他們說,使他們也皈依叁寶,而且跟他們一說法,他的父母也有善根,都證了初果。最後他的父母證了初果以後,對佛法起了極大的信仰,就把所有的財産都布施、供養掉了,出家,最後父母兩個也成了阿羅漢。這是最大的報恩。我們說報父母恩,現世的報,使他安樂,歡喜,這是要的(不是說這個不要),不能使他生氣。但是永遠的安樂,是使他皈依叁寶,能夠脫離叁惡道,乃至輪回的苦,這是最大的報恩。

  

  有的人說佛教不報恩,好象把父母都丟了,這是不現實的。要報恩,自己要有能力。這個能力要從學修而來,等于說要爲祖國效勞,我們要有很大的科學技術,到海外去留學等等,並不是把祖國拋棄掉了。我們是爲了爲祖國更大地效勞,所以到海外去留學,把學來的知識拿來爲祖國服務。是這個意思。

  

  跋陀羅尊者的事業很偉大,不但度脫了很多的弟子,同時使他的父母也成了阿羅漢,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佛的弟子很多提這個問題:跋陀羅過去有什麼善根,做了什麼善業,很快就得了阿羅漢果,而且把父母也說服了,使他們皈依叁寶,放棄了富裕的家庭生活,也到佛法裏邊來出家,都成了阿羅漢果。

  

  佛就說了宿世的因果:在拘那孫佛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在拘那孫佛圓寂之後,他要造一個佛塔,給拘那孫佛做記念。因爲他自己很忙,把一個事情委托一個大臣去辦,這…

《十六大阿羅漢的故事——供請十六大阿羅漢護教略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敏上師簡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