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六大阿罗汉的故事——供请十六大阿罗汉护教略仪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给他看相,说:要么就是做转轮圣王,要么出家成道、成佛,这两条道路。那就要选择了:要出家,将来就成佛;不出家—转轮圣王。当然,转轮圣王是世间的有漏,不能像佛一样出三界,度脱一切,广度众生,佛当然选择出家这条道路。但这里边涵意也是说:我们要么修行,要么就是搞世间法,一举两得是没有的。那么很多人,修行嘛也要修行,世间的享受也要亨。你这样修行不会成功的。要修行就得舍下世间的一切享受,五欲的享受,世间八风都要离开。在《菩提道次第初修法门》讲得很彻底,就是要放下现世,现世的一切都要放下,这还是下士道。如果说修的是上士道,自己是大乘的,而世间的法抱得紧紧的,死也不放的,你想要成就,不可能的!佛的传记里就有示现,我们这个原则性的东西:要么就是放下—成道:要么就是世间法,不能成道的。上次我们把辛卡拉的公案(这是附带的),“斯里兰卡”的来源讲了很多,主要是这个:要出离,半月半月地诵戒是重要的事情!

  

  今天接下去,第六位尊者:

  

  

  

  

  十六大阿罗汉之六 贤善尊者

  

  

  

  顶礼亚母河流洲 长老胜金贤善者

  

  法义分别印等持 一千二百罗汉俱

  

  加持师身寿康法流永 圣教旌旗广布民物殷

  

  

  

  

  这是第六位尊者,他的印度原名叫跋陀罗尊者,这里翻“胜金贤善者”,有他的意思的。

  

  跋陀罗尊者的标志右手说法印,“法义分别”就是说法,把法的道理讲给大家听;左手等持印,说法印这个样子,等持印这个样子。只要看到或碰到尊者结说法印的手的时候,一切佛教的大小二乘,显密的教典智慧都会生起来,说法嘛,加持我们开智慧了解法义。“法义分别印”,这个是说法印,尤其能领会唯一胜义谛,就是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单是了别世间法固然重要,但重点要知道,一切法自性法都是空的,都是如幻如化的,然后才能度一切苦厄嘛。不知空,也就度不了苦。定印呢,看见他的定印或者碰到或者观想,都可以得到禅定的加持,可能很快地得到禅定,甚至于产生神通。从禅定产生智慧,一切真正的智慧从正定来的。所以一只手是说法印,一只禅定印,这是有一定意义的。《大阿罗汉仪轨》也很好,里面也讲了很多。

  

  

  

  

  愍念浊世苦恼诸众生 能仁付嘱亚母河洲住

  

  不舍生死利益众有情 胜金贤善尊者我顶礼

  

  普贤七法具足示现身 须臾暂见三有倒执除

  

  正道加行决定能成办 圣者贤善足下我顶礼

  

  见闻忆念礼供圣相力 我与量等虚空众有情

  

  少欲知足敬恭于三宝 速达圣言义理胜解智

  

  缘念上首胜金贤善者 圣教增长一切违缘寂

  

  顺缘随心如意悉成办 远遍十方解脱静虑成

  

  

  

  

  那么这一位尊者,他是加行具足的,少欲,离贪的,普贤七支的法是具足修持的。只要看到,哪怕是暂时的看一下这位尊者的时候,一切三有颠倒的执除掉了,就是把三有执为实在的,执为常乐我净的这些都除掉了。世间人一切都是常的,打长计划算;不净的执为净的;三来是苦的:苦苦、行苦、坏苦,而执为是乐的;本来是没有我的,执是有我的,可以自在的。所以诤就产生了。第一个除掉常乐我净的颠倒见;再进一步一切法自性空,只要暂时地看一下这个尊者的容貌,就可以把三有的颠倒的执全部除掉。修佛道的加行决定能够成功,只要你看到、听到,乃至想到,或者礼拜供养这位尊者的力量,我们一切有情看到的,听到的,或者忆念的,可以得到加持,少欲知足,能够对三宝起恭敬心,这是这位尊者的加持。每个尊者都有他修持的特别力量,加持力也不同,这位尊者有这个:只要能够见闻忆念,恭敬礼拜,都能使我们少欲知足,对三宝产生恭敬的心,对于佛教的圣言能够很快地了达,生起解脱的智慧。假使想念,就是心里忆念到尊者的话,佛教可以增长,一切违缘可以除掉,顺缘如意地承办,远遍十方,十方到处,只要能够看到,忆念到这一位尊者的话,都能够得到解脱的,静虑能够承办。这是法的加持,一个是定的加持,他的手印就是这个意思,也有这个加持,这是从这一方面说。

  

  

  

  

  跋陀罗尊者圣迹

  

  

  

  他的一生的事迹,这位跋陀罗尊者,他的父亲叫饶桑,是释迦牟尼佛父亲净饭王的马车驾手,就是马夫,给他驾马车的。他跟一个种姓高的女人结婚,因为是净饭王的马车司机,(那时候没汽车,是马车。)所以家里也很富裕,但是他就是下面没孩子。他到处在神面前求,但是很久还是没有满愿。

  

  有一天,净饭王的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没成佛的时候),他降生了,这个马车的驾驶员听到占相的说,这个太子将来不是成佛就是转轮圣王。这个马车的驾驶员也很想生一个儿子,将来给悉达多太子做驾驶员。因为他是给他父亲驾马车的,因为国王生了个太子,他也希望他生个儿子,将来太子做国王的时候,给他驾马车,这样他们家里事业就不会断了。他多次地在各方面的神面前祈祷,但是还是没有效果。等到释迦牟尼佛成佛,六年了,释迦牟尼佛才回到他家里度他的家属。这个马车的驾驶员说,假使我(他没孩子嘛)死了以后,财产都归公了,充公了,因为没有后代嘛,就给公家拿去了。他想与其给充了公,倒不如自己来安排,就把他的钱都花在下一世再投生到好地方去,就供佛。他的愿就是下一辈子能够生到好地方。

  

  他的方法就是邀请释迦牟尼佛跟他的大弟子一起应供,他就准备了很好的午餐,亲自为他们端饭。吃了饭之后,照规矩佛就说法,他就坐在低的座位上听释迦牟尼佛说法。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大家都一心地听,很静地,鸦雀无声。说完之后,这个马车的驾驶员就说:圣者(恭敬的说法),我本来希望有个孩子,做马车驾驶员(接他的班),跟我现在一样。虽然你是,已经出家了,成了圣人了(他本来希望这个孩子给太子做国王的时候做马车的驾驶员),但是现在太子出家了,成了佛了,照规矩他的这个希望可以不要有了。但是他说他现在还是想要个孩子。假使这个孩子生出来,本来是做驾驶员的,他说我就送给你了,给你做侍者,释迦牟尼有神通,知道他是会生个孩子的,这孩子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出家的圣者的。他说:“好,你这样说很好,以后不要反悔,你是一个老实人,说话要算数!”

  

  果然后来他的妻子怀孕了,结果养了一个非常端正的男孩子,他的父亲当然很高兴,出生的时候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请了亲戚朋友都来参加,给取了名叫“桑布”,跋陀罗是印度话。因为这个书是从藏地翻过来的,叫“桑布”。实际上他的印度的原名叫跋陀罗。这个小孩子长大以后,因为他家里富有,请了很多有名的老师,教他学问,还有各式各样的技术,五明,最后成了一个很有名的,学问渊博的人。

  

  到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知道跋陀罗的因缘到了,就在他父亲—净饭王逝世以后,释迦牟尼佛回来为他父亲办超度法会,释迦牟尼佛就在会上跟马车的驾驶员说:“以前你答应的,小孩子养下来给佛作侍者的,现在你要兑现了。”这个人也很好,他就马上回家,把孩子带来,交给释迦牟尼佛,并对他孩子说:“你跟着佛去好了,我在你没生之前,已经答应了,要交给佛去培养的”,他又告诉他的孩子要好好侍侯释迦牟尼佛。因为他自己是侍侯净饭王的,那么他的儿子要侍侯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

  

  跋陀罗因为有善根,叫他跟了佛走,他也很高兴,他说:“叫我跟了佛学的话,那对我说是极好的,利益无边的。”他也就跟着一起走了,释迦牟尼佛把他带到一个寺院里边,把他剃度了,然后教他戒律。戒定慧等等学处。到了一定的年龄(因为他跟随佛的时候年纪还小),到了二十岁以上,就受比丘戒,他对佛的法很用功,精勤修行,很快得到阿罗汉,成了佛的护法,也是侍者,也是佛教传播的法师。佛教的事业就是要靠人传播的,没有人传播就永远拘束在一个地方,大家不知道,那么太可惜了。所以说弘法的方式很多,主要是内护,是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弟子,尤其是成果成道的,这样子宏扬最有力。

  

  从此以后,跋陀罗尊者就成了大家一个恭敬的对象,他也度脱了很多的弟子。同时他也想到,自己的父母也应该使他们皈依三宝,于是他就用一种神通的方式来对他们说,使他们也皈依三宝,而且跟他们一说法,他的父母也有善根,都证了初果。最后他的父母证了初果以后,对佛法起了极大的信仰,就把所有的财产都布施、供养掉了,出家,最后父母两个也成了阿罗汉。这是最大的报恩。我们说报父母恩,现世的报,使他安乐,欢喜,这是要的(不是说这个不要),不能使他生气。但是永远的安乐,是使他皈依三宝,能够脱离三恶道,乃至轮回的苦,这是最大的报恩。

  

  有的人说佛教不报恩,好象把父母都丢了,这是不现实的。要报恩,自己要有能力。这个能力要从学修而来,等于说要为祖国效劳,我们要有很大的科学技术,到海外去留学等等,并不是把祖国拋弃掉了。我们是为了为祖国更大地效劳,所以到海外去留学,把学来的知识拿来为祖国服务。是这个意思。

  

  跋陀罗尊者的事业很伟大,不但度脱了很多的弟子,同时使他的父母也成了阿罗汉,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佛的弟子很多提这个问题:跋陀罗过去有什么善根,做了什么善业,很快就得了阿罗汉果,而且把父母也说服了,使他们皈依三宝,放弃了富裕的家庭生活,也到佛法里边来出家,都成了阿罗汉果。

  

  佛就说了宿世的因果:在拘那孙佛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在拘那孙佛圆寂之后,他要造一个佛塔,给拘那孙佛做记念。因为他自己很忙,把一个事情委托一个大臣去办,这…

《十六大阿罗汉的故事——供请十六大阿罗汉护教略仪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智敏上师简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