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大阿羅漢的故事——供請十六大阿羅漢護教略儀講記▪P26

  ..續本文上一頁軌》的,我們先說一下,他是善于說法的,說叁十七道品的,說法能夠如理地修行,精嚴地持戒,成功四個瑜伽。這四個瑜伽,我們說不是密法中的瑜伽,這是根本乘的阿羅漢,不是我們說的無上部、瑜伽部。那這四個是什麼瑜伽呢?根據《瑜伽師地論》裏邊說,我們修行,要修四聖谛了,四聖谛就是要觀四谛十六行相,還沒有進入這個觀定的時候,那麼要如何進入這個四谛十六行觀呢?還沒有現觀(現觀就是要見道了,還沒有見道),如何能夠見道?進了這個現觀(現就是現下),當下把十六行觀能夠以無漏的智,無分別的智,能夠來觀察這個十六行相的道理,就是見道了,十六剎那或十五剎那。那麼要沒有見道之前,如何進入見道呢?有四個瑜伽。這四個瑜伽,就使我們能夠見道。

  

  哪四個呢?“謂爲證得所未得法……”,我們過去對四谛,無始以來,從來不知道的,如果你要知道了,你早就證聖者了!我們流浪生死,都是在有漏法裏邊,這是無漏法,從來沒得到的法。那麼要這個法呢,生起一個清淨的信心,要發生這個意樂心;信心的意樂心生長以後,要精進;精進以後要有方便,這是第四個。第一個是信心、淨信;第二個産生欲樂心,就是我們開始對這個法産生殊勝的信心,發起一個善法欲—想得道,要證道了—那麼這個意樂生起之後,要精進了,要努力,你雖然好的願望,不努力也沒用嘛,空口發了很多願,你躺在床上不動,那怎麼成功呢?要努力、精進,這是第叁個;精進之後,就有方便出來了。那麼這個裏邊,一個是淨信,一個是要好的願望,一個是精進,一個善巧的方便。

  

  什麼叫淨信?就是我們真正的信解,對我們的正法,生起信解心,決定如此,毫不懷疑的。什麼叫意樂心,“發生厚欲”,我們要得到,要得到這個—相信之後就想得到,這個法好嘛,如果不相信,有什麼好呢?欲心也生不起來了。既然清淨的信心生起來了,這個四谛十六行觀確實是真理,相信了,就要想證得了。那要證得這個東西,那麼你非要精進了。精進,我們經常說披甲精進,這裏《瑜伽師地論》是說有五種:有勢的精進,有勢力了,就是大的勢力,精進不能畏懼,疲疲塌塌的,那沒有用的,要大大的勢力,一個勇猛的猛勁、大勢;第二個要勤,要努力,不斷地努力,自己要努力;還要有勇氣,不要看到困難就退了,那毫無用處;還要堅持,堅猛,能夠堅持勇猛;第五個就是不要中斷。這五種精進,是《瑜伽師地論》說的。

  

  “善巧方便者,謂爲修習不放逸故,無忘失相,說名爲念”,善巧方便,爲了修行就不要放逸,第一不要忘失,不要失念,就是正念了;“于諸放逸……說名正知”你若放逸之後有什麼壞處?那你要了別,這個智慧,就是正知—就是要正知、正見,這兩個合起來就不放逸了,“此二所攝,名不放逸故”。對染汙的法防止它侵進心裏來,常要勤修善法,那麼正知正念,這個就是不放逸。這四個,就叫“四種瑜伽”。

  

  

  

  

  注:《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四種瑜伽”:“複次,于四聖谛,未入現觀,能入現觀,當知略有四種瑜伽。謂爲證得所未得法,淨信增上,發生厚欲;厚欲增上,精進熾然;熾然精進,有善方便。言淨信者,謂正信解。所言欲者,謂欲所得。精進如前,略有五種: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舍其轭。善方便者,謂爲修習不放逸故,無忘失相,說名爲念;于諸放逸所有過患,了別智相,說名正知。此二所攝,名不放逸,于諸染法防守心故,常能修習諸善法故。”

  

  那麼這四個瑜伽,這位尊者善巧地成就了,那就是說他是得了聖道的了。“能演叁十七道品”,他可以善巧地來給我們弘揚叁十七道品“驚醒無明”—我們凡夫衆生在無明大夢裏睡覺嘛,他可以驚醒我們,從無明的睡夢裏邊醒過來;他布施我們(法施),好象寶瓶一樣,源源不盡地布施。這樣的龍軍聖者,向他頂禮。

  

  我們只要憶念、看到,或者是恭敬、禮拜、供養這位尊者,可得到他的加持;“正法成辦”,不但是成功正法,能夠增進,還可增加、增上,不會中斷;如法地修行,使一切諸佛歡喜。我們想念這位尊者他的加持力,叁種根器(就是說聲聞、緣覺、菩薩的根器),都能成熟;四種瑜伽都能夠修成功;叁聚淨戒,我們受戒,律儀戒、別解脫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都能夠受持,沒有缺陷,能夠好好地持戒。“正士會聚此處遍充盈”,這樣子呢,修行人到處充滿。這是這位尊者的功德。這是根據《羅漢儀軌》的。

  

  其它的材料怎麼說的呢?我們要補充一下。這個尊者,我們這裏翻的是勝龍軍,“那迦”就是龍了,這是印度話,那迦希尊者。他住在方伽山(藏音叫翁羊山,意思是寬廣的平面),他的隨從弟子一千二百大阿羅漢,他的標志,一只手拿一個寶瓶,一只手拿一個錫杖。這樣的尊者,向他頂禮。

  

  他的標志是寶瓶、錫杖了,哪裏來的呢?他在四天王天給那些天人講法的時候,那些天人、天龍八部聽了說法之後,都得到了好處,生起了極大的信心,供養了很多東西。他們供養了如意寶瓶,尊者就收起來,給他們加持—他們龍嘛,很多如意寶瓶(就像我們現在的一些大衆們供養很多*輪,我們的*輪就很多了),但是龍軍尊者,他有神通,把很多寶瓶合了一個(我們卻沒有這個本事了,很多*輪我們還是那麼多,合不了一個)。那麼他把寶瓶合了一個,作他的標志,任何人看到、碰到這個寶瓶,身心方面一切都可以得到加持。他另一只手,拿了一個錫杖。錫杖,是持戒的僧人用的東西。聽到這個錫環子振動的聲音,可以把我們從愚癡無明的睡夢中驚醒過來,那麼對我們身裏、心裏方面缺陷都能夠去除,從種種身心的痛苦解脫出來。這些痛苦從哪裏來的?都是愚癡嘛。我們愚癡,做了很多的壞事、惡業,就産生很多痛苦。錫杖的振動把我們從愚癡的無明的睡夢驚醒過來,那麼這些壞事就不做了,苦難就解脫出來了;同時,聽到他的錫杖的聲音,可以對叁寶産生很清淨的信仰。這是這位尊者以及他的標志對我們的加持的力量。

  

  

  

  

  那迦希尊者聖迹

  

  

  

  這位尊者的曆史,我們大概講一下。那迦希尊者,翻譯的就是龍軍尊者,他生在印度北面的一個地方,是一個國王的兒子,他是王子,將來是要繼承王位的。但是,他過去很多世,善根很厚了,他知道,做了國王之後,跟著來的就是戰爭,鄰國跟你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還要施行法律,要收稅,這些事情都是要産生都矛盾、産生痛苦的。這些事情他不想做,他就放棄了他的這個資格—王子,繼承王位的資格他不要—他就出家,跟了釋迦牟尼佛出家了。釋迦牟尼佛對他這樣子出家,很歡喜了,就給他剃度,這樣子這個王子就成了一個僧人了。根據一些資料說,釋迦牟尼佛度他的時候,是五十五歲的的時候。那迦希做了僧人之後,精通叁藏,同時精進修行,很快地證得阿羅漢果。釋迦牟尼佛贊歎他,是他弟子裏邊斷絕塵緣最殊勝的一個,因爲他出身王子嘛,他的環境很好,他沒有經過什麼刺激,自己主動地放棄了那些五塵的享受。所以釋迦牟尼贊歎他,斷絕塵緣的弟子裏邊,他是最殊勝的一個。

  

  他成了阿羅漢之後,同樣了,要報佛恩了,那麼他盡他能力所及的,做一些使佛愉快的事情。什麼事情使佛愉快呢?就是弘揚佛法,弘揚佛法就是度衆生嘛。他就做了很多的弘化的事情。他跑到四天王天,向天人講了佛法,這些天人都信奉叁寶了。

  

  這個尊者的曆史比較短一點,但是我們講這個曆史,主要是吸取他的珍貴的教訓、教育意義。這一位尊者的事迹,對我們有什麼教育意義呢?他給我們顯示,就是我們這個財寶也好,富貴榮華也好,權位也好,甚至于做國王的那些榮耀,都是無常,很容易衰壞的。我們就講過嘛,這個巴基斯坦的總理,一下子從很高的位子非常之榮譽的地位,一下子掉下來,絞死在廣場之中,給大家示衆,這是不值得的,不是我們要追求的;還有極大的危險性,好象是毒蛇的影子裏邊乘涼一樣的,也像用舌頭去舔刀鋒上的蜜,雖然暫時有一點點好處,但是將來的禍患卻是極大—毒蛇的頭下、影子下乘涼,乘涼的時間很少,毒蛇的頭回過來就把你吃了,把你毒死了;你舌頭去舔那個刀鋒上的蜜,只嘗了一點點甜味道,舌頭就割斷了。所以說,世間上的富貴榮華都是無常,不可留戀,真正的安樂,要從解脫上去追求,這個尊者他就是示現了活的典範給我們看。

  

  同時,他告訴我們,一個人不管他犯了多大的罪,皈依叁寶後,經過忏悔,這些罪都能除掉的。很多人,在現在社會上,動辄就犯大罪的,那麼是不是灰心喪氣的,就這樣子混過去了呢?要振作起來!這是尊者的苦苦教導,他對我們這麼說(這是他在世的時候經常給人說法裏邊重要的一段):不管你犯了多大的罪,只要你皈依叁寶,皈依叁寶就露置衆罪了,你依叁寶的方法,以正法的忏悔法,好好地去忏悔,多多地做善業,這樣來補救的話,都可以從罪惡裏邊超脫出來,可以使自己慢慢地淨化,向解脫道邁進。這是教那些犯了罪障的人不要灰心,還要更大的努力!這是尊者在世的時候經常說的教導。

  

  他住的地方,是王舍城最重點的一個山上。這個山,藏文的名字叫翁羊山,它的意思是廣伽山,它的意思是一個寬廣的平面 ,是過去一個修行的人,得到天人的幫忙,找到一個很好的山淨修的地方住。這個山雖然是山頂上,但是非常平坦,就像我們的五臺山一樣,高是很高,但是很平,可以修行,他帶領他的一千二百個弟子,都是成了大阿羅漢的,在那裏修行。同時也遵守釋迦牟尼佛的囑付,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沒有滅度之前,他是要一直住在那個地方、護持佛教的,哪裏需要的時候,他就會出現。

  

  這十六大阿羅漢,都有他們的功德,有他們的加持力,我們以…

《十六大阿羅漢的故事——供請十六大阿羅漢護教略儀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智敏上師簡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