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是色、受、想、行、識?這在《俱舍》裏邊廣講。我們這裏是在開步的時候,這是比較高級的一些學問,開步的時候就不必講。但是既然問了之後,也可以講。因爲有人問了,就是他已經深入到這個地步了,那麼也可以講一講。

  《俱舍論》裏邊他有一個頌,專門講這個五蘊, 次第的,他說“隨粗染器等,界別次第立”。他說它有幾個原因,隨粗的次第、隨染的次第、隨器的次第、隨界分別的次第,有幾個原因安立色、受、想、行、識次第不能顛倒。那麼這個理由很多,我們選取一個。隨界的次第,這個大家最容易懂的。

  就是說,我們的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裏邊什麼特征?欲是五欲。五欲的特征是什麼?大家想一想,最能夠直截了當給我們一個、引起我們的欲心的、貪心的就是色。所以欲界的特征是色。最下,最第一。我們從叁界來說,欲界是最基礎的,它第一個,欲界的特征是“色”。

  色界,大家知道,離生喜樂、定生喜樂、離喜妙樂,四個禅都有喜樂,這個喜樂是什麼?是受。所以說,欲界上面的色界——受,第二個就是“受”。

  那麼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他修行的時候,都要觀想無邊的空、無邊的識——想,想蘊的作用最勝,所以這個無色界在上邊,叁個無色: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以想、觀想來達到它的定境的。想心所的作用最殊勝,所以“色”、“受”後頭是“想”。

  那麼最高的一個叁有的頂,我們叫“有頂”,就是非想非非想天,這在叁界裏是最高的一層。這個叁界最高的福報最大,非想非非想天可以有八萬四千劫的享受在這個天上,那麼,這個業報是最大。我們說思心所是造業的,能造業的——思心所,屬于行蘊。所以說“行”擺在第四。

  那麼識蘊呢,我們說四識住,識住在色裏邊,識住在受裏邊,識住在行裏邊,識住在想裏邊,能住的是識,所住的的是色受想行,那麼能住的擺在最後,所以“識”擺在第五。

  這是根據叁界的差別來說五蘊的次第的。其他還有叁個,我們就不說了。因爲這個是屬于《俱舍》,現在不是講《俱舍》,《俱舍》比較麻煩,比這個要麻煩一些。那麼我們就講到這裏,舉一個例就行了。五蘊的次第,用叁界的次第來安立,決定是色、受、想、行、識,不能顛倒一個。

  再說一遍,欲界是五欲最勝,五欲裏邊色是最明顯的,五欲就是色聲香味觸,或者是財色名食睡,這個裏邊最顯著的,最容易吸引人的就是色。 那麼欲界的特征是“色”,所以色蘊擺第一。色界的禅定都有喜樂受,那麼這個受的作用是第一,擺了——色界是“受”。無色界修的時候,加行修觀想,前面叁個無色定都是靠觀無邊空、無邊識這樣地觀想出來,所以“想”蘊擺第叁。最高的一個定,他的業報最殊勝,那麼他造業的思心所最突出,這是叁界第一、福報最大的思心所,思心所屬于行蘊,所以是“行”。那麼最後——識,就是四識住裏邊能住的是識,所住的就是前面四個,那麼能住的擺在最後。叫做色、受、想、行、識,這個次第就是這麼的,就舉這個例解釋。還有其他例,比較複雜,就不說了。好了,這個問題都講好了。

  

  我們現在接下去,先看《大乘五蘊論》,昨天我們講到無表色。色蘊講完了,最後就是說,“雲何名爲無表色等?謂有表業,及叁摩地所生色等,無見無對”,有表業跟叁摩地所生的色,這個色都是無見無對的,那麼這裏我們就要解釋一個,這個 《五蘊論》。《廣論》裏邊我們看看它怎麼說。“雲何無表色等”,他也是“無表色等”。這個我們就說一下,“無表色等”,“等”什麼呢?根據《阿毗達磨集論》裏邊,這個無見無對的色,就是不可見無對的色,一共有五種10。(這五種色我念一道,要記就記一下。)  

  第一個是“極略色”,極端的“極”,總略的“略”,就是廣略的“略”,菩提道次第略論的“略”,極略色,色就是色法的“色”,色蘊的“色”,極略色就是一些色把它分得最微細,就是極微了,極略色就是極微。

  第二個“極迥色”,極遠的顔色,就是天空,我們看見最遠的天空就是一片藍色,極迥色,這個第二種。我們說天空藍顔色不是看得到的嘛?我們不是說藍色,是極遠的、天空的極微,這個是看不到的,也是不可觸對的,天空沒有質礙。

  第叁個“受所引色”,就是無表色,無表色舉一個,中間,五個裏邊具一分。受所引色就是受戒也好,受善的律儀也好,惡律儀也好,它引發的這個戒體,就是無表色,這是一種。第叁種就是受所引色,受就是受戒的受,所引——受戒的時候所引出來的色法,就是無表色,受所引色。

  第四種,“徧計所起色”,我們的幻相,看到的幻相,徧計所起色,徧就是徧布的“徧”了,計是會計的“計”,所起色——所生起來的那個色法。徧計所起色,這是我們自己主觀想象看得到的東西,就是現的幻相,或者鏡子裏看到的像,小孩子執爲是真的人,這就是徧計所生的色。

  最後一個,定果色( 定自在所生色),定裏邊現的那個境界,定果色。

  無見無對色一共有五種,那麼這裏說了兩種,“無表色等”,“等”就是其他的四種,所以說無見無對,無表色之外還有叁摩地所生色,就是定果色,還有極迥色,極略色,徧計所起色,所以加一個“等”。

  另外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大家看這個“觸一分”,“觸一分”裏邊也有一個“等”,謂滑、澀、重、輕、冷、饑、渴等,他就是十一個,再加一個“等”,那就是不止十一個。實際上,其他的書上有二十二個11。十一個之外,加上一個:硬的對面是“軟”;“冷”的對面是“暖”;“饑”的對面就是“飽”;還有“劣”,下劣的劣;還有“悶”,吃得脹悶掉了;還有身體“癢”;粘著的“粘”;還有“病”,“老”,“死”,“疲”倦,懈怠;還有“勇”,有“力”。那麼,一共列了二十二個,這裏列了十一個。(那麼二十二用不到記,要記以後抄一抄好了,我念的時候你們記不下來的。)所以說加一個“等”。

  凡是法相裏邊的字,每一個都有交待的。這個“等”的交待,就是說,我們舉十一個,實際上不止十一個。那麼這個無見無對、不可見無對的色,我們這裏舉了兩個,舉一個“無表色”、“靜慮所生色等”,但是他還有一個“等”,這個“等”就是等其他的叁個。所以說這個“等”,還有其他的,因爲初步講,就不需要那麼仔細了,就是把重要跟你說了,其他的等一下就可以了。

  色蘊是完了,那麼該受蘊了。我們看《五蘊論》 。

  

  乙二 受蘊

  雲何受蘊?謂叁領納。一苦、二樂、叁不苦不樂。樂謂滅時有和合欲,苦謂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謂無二欲。

  “領納”就是我們感覺。“領”,領前面的境,接受到自己的身上來。我們嚴格說,領納是領納“觸”,因爲“觸”之後,才生“受”。我們心所法生的時候,先是叁和合——根、境、識叁個和合之後,就生一個觸,這個觸,它就有苦樂的變化在裏頭;然後,受心所,它把觸裏邊的這個苦樂的性格領納下來,就是繼承下來,然後是表面化、明朗化出來。這個就是領納的意思。

  有叁種領納,一個是“苦”,一個是“樂”,一個是“不苦不樂”。那麼什麼叫“苦”呢?什麼叫“樂”呢?什麼叫“不苦不樂”呢?他都有解釋。

  什麼叫“樂”?“謂滅時有和合欲”。我們說快樂,快樂是什麼意思呢?當這個東西他要消滅了,你還不想他消滅,還希望他再和合,就是不要跟它分開,那麼有這個感覺的,就叫樂。就是它滅掉的時候,還希望它不要走,跟你和合,合在一起,就是不要分開了,這個就叫樂。

  什麼叫“苦”呢?“生時有乖離欲”。這個苦就是,它東西出來的時候就不要他,最好眼前去掉它。這個就是苦的東西,這個苦的東西一生出來我們就不要它,就希望他趕快走。

  “不苦不樂”就是兩個感覺都沒有。生出來的時候、滅掉的時候都無所謂。生呢,隨你去,也不難過;你要滅掉了,也不感到可惜。就是一個不苦不樂受。

  苦樂的解釋是這麼解釋的,並不是我們一般的解說。這個解釋比較嚴格。

  

  【廣】 雲何受蘊?受有叁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者,謂此滅時,有和合欲。苦受者,謂此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受者,謂無二欲。無二欲者,謂無和合、及乖離欲。受,謂識之領納。

  “雲何受蘊?受有叁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者,謂此滅時,有和合欲”,一樣,當這個受它要滅掉的時候,就舍不得,希望它再能夠繼續下去,這就是樂受。

  “苦受”,“謂此生時,有乖離欲”, 苦受,就是說這個受生的時候,一開始生就不要它出來,最好它能夠遠去,這是苦受。

  “不苦不樂受”,“謂無二欲”,這兩個都沒有,既不要它走,也不想它和合,無所謂的。“無二欲者,謂無和合、及乖離欲”,沒有和合的跟乖離的那個要求,既不想跟它和合,也並沒有一定要把它離開。

  那麼“受,謂識之領納”。受,是受心所,幫助識的作用。我們說“識”,等于說是個總經理或者說是個國王(皇帝),那麼心所法做他的大臣:這個人管什麼事的,那個人管什麼事的。受,就是專門給它管領納的事情,領納苦樂受的,受的職責就是領納。

  所以受,領納叁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那麼詳細地分,五個受——苦、樂、憂、喜、舍。這個憂喜跟苦樂有什麼差別?苦樂是身上的受,憂喜是心中的受。心中舒服叫喜;心上的不舒服叫憂;身上的快樂叫樂,身上的不快樂、不舒服叫苦。舍是一樣的,心及身都是一樣的,都叫舍。這是詳細分,分五種。假使略略的分,基本的是叁種。就是身心不分是叁種,如果身心要分開來說,就是五種。

  受蘊是講完了,這裏講得很簡單。 《俱舍》裏邊,講得就比較複雜一些了,我們現在不是講《俱舍》,講到此就可以了。我們初步的…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