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很多很多的外道。國王賞了他很多的錢,他把這些錢造了很多僧伽藍。這是他的功績。那麼我們說世親菩薩的功績如此,增高我們對于學他論的鄭重心,因爲這樣大的菩薩所造的論,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好好地學。
那麼今天我們總要念一段,不能說開了一個頭,就講一些閑話。那麼我們把原文要稍微講一段。
甲二 總標名數
大乘五蘊論
“大乘”,我們說佛教裏邊有大乘、小乘。小乘是以自了爲目的,自己了脫生死就完了,不發心度一切衆生的。小乘不是不度衆生,與自己有關的也度,但是沒有這個願,一切衆生一個不漏地度,所以說是小乘。那麼“大乘”是發菩提心,所有一切衆生,不管是冤親,跟我有關系沒關系,遠的近的,都要度完,一個也不留。發這個心的就是“大乘”。
這裏我們再簡別一下,大乘跟小乘是在心上的,不在經論上的。這部論大乘人去看,就是大乘經、大乘論;小乘人去看,它也變成小乘的了。所以不能說這部書是大乘的,那部書是小乘的。
那麼這裏怎麼說“《大乘五蘊論》”呢?這是說這個《五蘊論》是以大乘的觀點來講的,是這個意思。大乘是以發菩提心,度一切衆生出發的,都叫大乘。大乘有兩個大體系(兩個派),一個是中觀派,一個是瑜伽派。這個《五蘊論》是以大乘的瑜伽觀點來講的,所以叫“《大乘五蘊論》”。
如薄伽梵略說五蘊:一者色蘊、二者受蘊、叁者想蘊、四者行蘊、五者識蘊。
“如薄伽梵”說,這個論是世親菩薩根據經來的。經是佛說的,“如”就是根據,“薄伽梵”就是佛。“薄伽梵”是印度話,也翻世尊,也就是佛。有六個意思,“尊貴”、“吉祥”等六個意思。因爲這六個意思你翻了一個,把五個就丟掉了,那麼幹脆不翻,就這樣子“薄伽梵”保存原名,那麼提起“薄伽梵”呢,大家把這六個意思一齊都能夠湧現出來。那麼經上,佛把一切法歸納成“五”種“蘊”。“蘊”,什麼意思?我們後頭要講。哪五種“蘊”呢?
第一個是“色蘊”,所有物質一類的,我們現在所謂的物質一類的東西,都叫“色蘊”,包含一些微細的物質,我們眼睛看不到的。色有叁種:有見有對,是最粗的;無見有對,是細的;還有一種無見無對,是意識的對象,不是我們五官的對象,這個也屬于色的範圍。
第二種,“受蘊”,一切感受,我們碰到的苦樂這些。
第叁種,“想蘊”,意思就是取相,或者是了知,都可以。
第四種,“行蘊”,是造作,遷流造作,不是穩定的,他是遷流、變化,造作是我們意志能夠起這個作用的。
第五種,“識蘊”,了別叫識。
第一句話就是標一個名,“如薄伽梵”,不是我們自己說的,不是世親菩薩自己編出來的,是根據經、依據佛所說的,有五個“蘊”,哪五個呢?一者“色蘊”,二者“受蘊”,叁者“想蘊”,四是“行蘊”,最後一個是“識蘊”。
我們再看《廣五蘊論》,對照一下,就比較明確了。
【廣】 佛說五蘊: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如薄伽梵略說五蘊”,他這裏說“佛說五蘊”,很明確“薄伽梵”就是“佛”,從這一點,不查字典也知道,“薄伽梵”就是“佛”,佛說的五蘊。哪五個蘊呢?色、受、想、行、識——“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個注解比世親菩薩原文反而簡單,因爲前面的原文很清楚了,不必要再增加注解了。但是他這裏一個就很明確地告訴你,“薄伽梵”就是“佛”。“如佛說”這句話就點出來。你如果“薄伽梵”查字典,沒有字典的話,你把《廣五蘊論》一看,那麼基本上也知道就是佛說的。查字典當然要仔細一點了,“薄伽梵”有六個意思。那麼你不查的話,你知道就是“佛”,就可以了。
所以說《廣五蘊論》跟《五蘊論》基本上就是起對照作用,它這裏詳細的,它那裏不要再講了,就簡單地說過了;它這裏頭講得還不太透的,它那裏就給你打開來講。所以我們學的時候,《五蘊》是一個原本、是教材,《廣五蘊》是注解、是參考資料,看的時候要對照看。你如果這個看了之後,看完了,再看那一個,那就失去意義了。就是要一段一段對起來看,作一個注解的這樣去看。
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因爲開頭只是介紹一下,明天以後不是這麼慢了,這麼慢地講下去,哪一天講完都不知道了。明天開始就要講多一點。學習的方式,就是要預習,你事先先去看一看,哪些懂的,哪些不懂的。不懂的聽的時候就特別注意一下,或者討論的時候把這個不懂的問一下。討論能夠解決問題的,就討論解決。如果討論會上解決不了的,就由組長把你們的問題提上來,第二天給你們解決。或者要查資料的,資料查到之後給你們解決,總之希望在學習當中,把我們所想到的問題都能夠通得過去, 如果學了半天還有很多不懂,這個樣子學習的效果不好。總之基本上都能把一切問題都解決掉。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二講
(2A)我們說法相書的組織非常嚴密,是一層一層次第解釋的。我們看這裏結構,“如薄伽梵略說五蘊”,佛,他在說法的時候,簡單的說五蘊;中等的,十二處;廣的,十八界;再廣的,八萬四千法門。略略地說,世間上一切的法,可以略攝爲五個蘊。什麼是“蘊”?我們前面講過,積聚的意思叫“蘊”。
哪五個蘊呢?他馬上就跟著解釋:“一者色蘊,二者受蘊,叁者想蘊,四者行蘊,五者識蘊”,一個是“色蘊”,一個是“受蘊”,一個是“想蘊”,一個是“行蘊”,第五個是“識蘊”。這五個“蘊”,就是佛說的“五蘊”。下邊還要講下去,什麼叫“色”,一點一點打開。
現在我們看廣的。“佛說五蘊”,“佛”,兩個一對照,就是“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佛”。“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這個是總說。
“蘊”的意思,我們上一次講過,積聚的意思叫“蘊”,這個後頭還要開講,我們這裏只略略提一下。積聚的意思,很多東西合攏來,聚了一堆,同樣性質的把它分了一類,分了一聚,這個就叫“蘊”。屬于物質方面的,“色蘊”;感受方面的,“受蘊”;想象的、概念方面的,“想蘊”;造作,行動的,就是“行蘊”;了別的,“識蘊”。
以前我們也講過,有質礙的是“色蘊”,“質礙爲性”。“受蘊”,“領納爲性”,領納前面的。當根、境相對的時候,産生識,識生的時候,就有變化。這個變化,具體地,就現在觸上;受就把觸的那個變化領納出來,然後明朗化,這是苦的,這是樂的,這是不苦不樂的,這是“受蘊”。“想蘊”,“取相爲性”。外邊的、客觀的相,擺在我們心裏來了,就是成了我們的名言,也就是概念之類的東西。把客觀的東西,移植到自己心裏上來了,“想蘊”。“行蘊”,我們的意志造作,這些。遷流造作叫“行蘊”。“識”,是了別,能夠分別這是什麼什麼的,這個是了別的一個心,叫“識蘊”。
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受蘊”跟“想蘊”,跟“行蘊”裏邊的心所法,它是了別個別的境;“識蘊”是了別總的境。等于說識蘊是總經理,全部都管,但是明細的,不是他管的。帳是會計管的,錢是出納管的,外邊的業務,是外勤人員去幹的。那麼各式各樣的人都分工,而總的管的是總經理。那麼具體事情,他都要管,但是他又不是每個事情親自管,他是監督管理。“識蘊”是在後頭的。
這五個蘊,我們以前講過,後頭還要講,現在是略略提一下。積聚叫蘊,那就是說,這五個蘊裏包含的是有爲法,沒有無爲法。無爲法爲什麼不在五蘊裏邊?這個我們有講義,你們下了課可以抄。
無爲非蘊攝——依《俱舍論頌疏》
我們看看,爲什麼五蘊裏邊沒有無爲法?《俱舍》裏邊有一個頌1:“蘊不攝無爲,義不相應故”,五蘊裏邊,是不包括無爲法的。這個問題,我們以前在廣化講的時候,學生裏邊總是搞不清,有的時候還要提反面的一些問難。但是,我們在《俱舍》裏邊,直截了當告訴你了,蘊是不攝無爲法的,五蘊裏邊只能是有爲法。爲什麼不攝?“義不相應故”,它的意義,跟五蘊是不相應的。什麼叫不相應?好幾個不相應,下面就要說。
無爲法在《俱舍》裏講叁個,《百法》裏講六個。不管它叁個、六個,總之,沒有生住異滅的叫無爲法。那麼,現在我們說這個無爲法,它不是色,沒有質礙的,我們說有變礙的叫色,色蘊的定義就是變礙爲性。那麼,這個無爲法不變的,無爲法也沒有質礙的,那當然是不能叫色,跟色的意義不相應,它不能擺到色蘊去。那麼受是領納爲性,無爲法不能領納。想是取相,無爲法也不能取相。乃至識是了別,無爲法也不能了別。這樣子呢,這五個蘊裏邊,無爲法都插不進去。
那麼有的人說了,你五個蘊插不進,第六個蘊就可以了,來個無爲蘊好了。不能立,爲什麼原因?第一個,蘊是積聚的意思,無爲法怎麼積聚呢?無爲法是沒有東西的,怎麼聚起來呢?色蘊是很多的色,內色、外色、過去的色、現在的色、好的色、粗的色、細的色,各式各樣的,把它合了一起,叫了個色蘊,那麼無爲法不能分類,也不能聚集。所以說它跟蘊的意思不相應,也不能立一個無爲蘊。
再一個依據,比較細一點,能懂的就懂,不懂的暫時放下,這是《俱舍》的文。我們說蘊分兩種,一種是跟煩惱相應的,叫“取蘊”,這個我們講過的,煩惱所執著的、執取的那個蘊,或者是煩惱所生的蘊,或者蘊所生煩惱,互相的這個關系的,假使跟煩惱有聯系的,這個叫“取蘊”,這是有漏的。這有漏的取蘊,是一切染汙的所依, ——一切染汙,都依靠有漏的五蘊,來生出來的。“故顯染依”,這個有漏的五蘊是染汙的依。那能依就是染汙,所依就是五取蘊。反過來,無漏的五蘊是淨依,一切清淨的法,依靠無漏五蘊的。所以這一個蘊,也通染也通淨。那麼,無爲法卻不通染不通淨。無爲法是無漏…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