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58

  ..續本文上一頁,作意心起來了,那麼就會産生相應的識:眼根跟色境,就會産生眼識;乃至意處對了法處,意根對了法塵、法境,也生這個意識。那就是說一切識——六個識就是從這六道門裏邊生出來的,所以叫諸識的生長門。處的意思就是這個,十二處。

  十八界

  複有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廣】 複有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還有十八界,我們昨天叫你們搞的是五蘊跟十二處的關系,今天再加一個,五蘊跟十二處跟十八界的關系:十二處跟十八界的關系,五蘊跟十八界的關系,五蘊跟十二處的關系。這幾個關系都把它搞出來。畫表很簡單。最好是不要畫表,我問你的時候,你自己就答得出來。把表畫在心裏邊,那麼是上等的;把表畫在紙上,問的時候紙上去看看,二等的;表都畫不出來,叁等的,那就是太差了。那麼十八界,我們說是哪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根境識叁個,叁六——一十八。眼界是根,色界是境,加上眼識——是識,眼界、色界、眼識界,一對。

  我們學經,有的人他說:“我不要學《五蘊論》,難得很,我搞不懂”,那你《心經》要不要懂?一天到晚念的《心經》,你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念起來很好,我念得來”,你是講得來不?就要是把這個知道,你才講得來。你這個《五蘊論》都不知道,十二處、十八界、五蘊,什麼都不知道,你《心經》怎麼知道?你根本就不會知道。那麼,就是這裏是:耳界,是聲界,耳識界;鼻界,是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那麼,下邊就是意界,法界,意識界。最後的,意根,就來了。

  

  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處中說。六識界者,謂依眼等根,緣色等境,了別爲性。言意界者,謂即彼識無間滅等。爲欲顯示第六意識,及廣建立十八界故。

  【廣】 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處中說。六識界者,謂依眼等根緣色等境,了別爲性。言意界者,謂即彼無間滅等。爲顯第六識依止,及廣建立十八界故。

  “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處中說”,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這些界,就是十二處裏邊十個處,講過了。那麼六個識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十二處都有的,六根六境。那麼,六個識,這裏要講,十八界裏邊就多六個識界。

  “謂依眼等根,緣色等境,了別爲性”,識前面沒有,要講一下。“依眼等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緣色等境”,緣色聲香味觸法等境,它以“了別爲性”的,那個叫六識。

  那麼這裏邊強調剛才一個問題——意根。什麼叫意界?意界是什麼?“即彼識無間滅等。爲顯第六識依止,及廣建立十八界故”,這是完全根據《俱舍》的講法,從《俱舍》裏邊等流過來的。(14A)因爲我們說世親菩薩是《俱舍》的論主,當他進入大乘的時候,他的思想體系還是一個。所以說,《五蘊論》也好,他的弟子解釋的《廣五蘊論》也好,還是原來的體系。

  這個意根是無間滅意,這個在《俱舍》裏邊講的“無間滅”。這個無間滅意是什麼?前面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個識,包含一個意識,它們滅掉了,時間——刹那刹那,生滅,這一刹那,它的已經滅掉了,第二刹那,生的識就依前面滅掉的那個無間滅的意作根的——意根,那麼這個叫無間滅意,就是意根。那麼,六個識都要靠無間滅意,因爲它是心法,那麼,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除掉依靠心的無間滅意爲根之外,還要依靠色根——淨色根,眼識還要靠眼根,耳識靠耳根,再加上無間滅意。那麼,意識只靠無間滅意,意識本身是心法,它沒有色根的,沒有個淨色根作意根,沒有的。那麼無間滅就是它的根,所以意根,就是無間滅意。“等”,這個“等”,就包含八識的大乘的意思在裏頭,那麼,這個我們後頭說。

  “爲顯第六識依止”——這個無間滅意爲什麼要立?在《俱舍》裏有辯論,既然就是前面六識,那就是六識了,就不要再立第七個無間滅意了。那麼,立它幹什麼?因爲要第六識的依止。前面五個識,眼識有眼根,耳識有耳根,那麼,這個意識的意根在哪裏?那一定要立一個——無間滅意。所以說,雖然它的體就是前六識,但是無間滅意要立出來。一個是要給第六識作依止,它的意根;一個,十八界裏邊,識是六個識,境也六個境,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沒有,那就十七界,那就不夠了,不夠十八界,所以一定要補一個意根,意根補上去,無間滅意補上去,第六識的依止的意根也有了,十八界也滿了,所以說這個非要加上一個無間滅意。這就是說,我們的意根,就是無意間滅的意。再說一個,什麼叫無間滅?就是在這個意識生起來之前,無間——中間沒有隔開,它前面滅掉的那些心就是作它的根。那麼,這是《俱舍》的體系。在唯識裏邊,它又另外的說法,在唯識裏邊,就是末那識是意根了,那就是堅持八個識的說,以末那識爲意根,那麼就是意識依末那識而生,(……)。

  

  如是色蘊,即十處十界,及法處法界一分。識蘊,即意處及七心界。余叁蘊及色蘊一分,並諸無爲,即法處法界。

  【廣】 如是色蘊,即十處十界,及法處法界一分。識蘊即意處及七心界。余叁蘊及色蘊一分,並諸無爲,即法處法界。

  一切法的生起來的因緣,我們說緣有四種,最親的是因緣,因緣就是阿賴耶識,它的種子都阿賴耶識藏在裏邊。那麼,它種子化現行的時候,這根本意的種子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因緣,那麼這個意根呢?它是增上緣。當意識要生的時候,因緣是阿賴耶識,它的增上緣就是第七識——末那識,那麼,末那識對這個意識也直接增上把力,增加一把力——使它生起來的作用,所以說,把它叫意根。這是唯識的解釋,跟《俱舍》有一點點距離。

  “如是色蘊即十處”。不過我們說,這個跟《俱舍》的說法還是一致的,因爲無間滅意本身就是種子,滅掉之後,現行滅掉成種子,種子就是阿賴耶識藏的東西,種子出來,最親的依還是阿賴耶識。那麼無間滅意,這個安起來,就是作意根,那在《俱舍》裏邊,那就把末那識代替了,因爲這個無間滅是種子,是阿賴耶識裏邊的事情,那麼,還有一個現行的東西,就末那識來代了。

  “如是色蘊”,這是講關系,我們說你們要把它——蘊、處、界的叁個的關系拉起來,這裏已經給你略略地把它一些關系整理出來了,這是複雜地整理出來,簡單的也有,都有。謂色蘊。那麼,色蘊跟十二處、十八界的關系:色蘊就包含十個處,十二處裏邊包十個處,十八界裏邊包十個界,還有法處裏邊一分——無表色,法界裏邊一部分——也是無表色。那麼,色蘊就包那麼多,十個半:十個處半、十個界半。那麼再一個,最後一個識蘊呢?就是意處,十二處裏邊意處就是它的識蘊,八個識都在裏頭。那麼,在十八界裏邊呢?七個心界。哪七個心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個識界,再加個意界,這個就是七個心界。十八界裏邊有七個界是屬于識蘊的,而十二處裏邊,只有一個處就包識蘊了。那麼,我們也看出來了,這個心界裏邊,末那識裏邊,也把這個阿賴耶識,七心界裏邊——意界裏也包了進去,也包在意界裏邊去了。

  “余叁蘊及色蘊一分,並諸無爲,即法處法界”,那麼,這個十處——十個色處,十個色界,法界裏邊、法處裏邊,一個無表色除外,識蘊裏邊又包了意處,又包了七個心界,那麼余下來多少?余下就是法處。十二處余下來法處,十八界余下來法界。那麼這個法處、法界裏面包哪些東西?包五蘊裏邊受、想、行——叁個蘊,色蘊裏面無表色一分,還有無爲法——五蘊裏不包的無爲法,都攝在法處、法界。那就是說法處、法界裏邊,包的法最多:五十一個的心所法,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行,還有六個無爲法,那麼它包含的法最多,所以“法”的名字,就安在它的上邊。本來一切都是法,其他的有其他名字,眼就是眼界,耳——耳界,而這個法處、法界,就沒有另外名字,就是一個“法”,原來的“法”的名字安上去,爲什麼安上去?它包的法最多,而且包括最高的涅槃的無爲法,最高的法也在這裏頭,最多的法也在這個裏頭,所以這個法,這個一切法的法,就安在它上邊,因爲它包含的法最多,也包含最高貴的、最珍貴的、涅槃的擇滅。那麼,這是爲什麼法處、法界立法的名字。前面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不安法的名字——都是法,爲什麼它們不安?意思就在這裏。這個我講過了,我出題的時候,就不要說“我不知道”。聽到了麼,就知道了。下邊是界。

  

  【廣】 問:界爲何義?

  答:任持無作用性自相是界義。

  “問:界爲何義”,那麼,“蘊”是“積聚義”,處是生長門,那麼界叫類,叫類族。或說“任持無作用性自相是界義”,任持相是界義,前面講過了,現在加一個“無作用性”,爲什麼原因?它馬上就告訴你,它任持自相,但是我們不要認爲這是有作用的,是沒有作用的,這是界義。那麼我們就想起一個問題了,這個你們沒有回答,到底眼見,見是眼根見還是眼識見?這個問題我上次提出來,你們倒又沒有提問,又沒有解決,懸在那裏,我沒有忘記。(笑)我還要問一下,到底眼根見、眼識見?

  還有一個,我在《八識規矩頌》跟你們已經講了,眼見色,九個緣,這九個緣,缺一個都不行的,你說沒有光明,黢黑一團,你眼根好好的,眼識也有,種子也有,外面的東西也擺得明明白白的,但是沒有光線,你看到什麼?什麼都沒看到。所以說,這個眼睛要見,要九…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