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祗能是染汙的。第二呢,“二則遍染”,所有的染汙心都有它,所以叫恒唯染。“具此兩義,獨得大煩惱地法名”,因爲有這兩個意思,一個是染汙的,唯染汙,不通無記,不通善;第二,一切染汙心都有它。有這兩個意思就得到一個名字,叫大煩惱地法。
那麼這裏比較了。“且如受等,雖是遍染,不是唯染”,“受”,受心所,“等”,其他的心所,染汙心也有它,一切染汙心都可以有它,“不是唯染”,善心裏也有它,無記心也可以有它,那麼不是單獨屬于染汙的,雖然“遍”,不是單獨的。所以兩個條件祗有一個,不能叫大煩惱地法。“忿等十惑”,就是小煩惱地法,這十個雖然決定是染汙的,不會是善的,也不會是無記的,但是不遍,不是一切染汙心都有它的,那麼也是占了一個,不能叫大煩惱地法,要兩個都占到的才能叫大煩惱地法。所以象這一類呢,不能叫大煩惱地法,這個名字安不上,“故皆不得大煩惱地名也”。
這是大煩惱地法的六個,下邊“大不善地法”。
癡——亦名無明,迷境起故;亦名無智,無決斷故;
亦名無顯,無彰了故。
逸——放逸,不修諸善,是修諸善所對治法。
怠——謂懈怠,心不勇悍,是前所說,勤所對治。
不信—令心不澄淨,是前所說,信所對治。
昏——昏沈,謂身心重性,于善法中無所堪任,
亦名身心無堪任性。
掉——掉舉,令心不靜,是行舍所對治。
大煩惱地法,謂法恒于染汙心有。此上六種,一則唯染,二則遍染,具此兩義,獨得大煩惱地法名。
己四 大不善地法
從此第四,明大不善地法者,論雲:如是已說大煩惱地法,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此釋大不善地四字,目心王也。心王是大不善法之地,名大不善地[也]也字疑衍依主釋也。此中若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謂法恒于不善心有此意釋大不善地法五字,目無慚等。謂無慚等,是大不善地家所有法故,名大不善地法。大不善地之法,依主釋也。彼法是何?頌曰
唯遍不善心 無慚及無愧
“從此第四,明大不善地法者,論雲:如是已說大煩惱地法”,大煩惱地法已經講好了,第四個“大不善地法”是什麼?“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一樣的。大不善法它所行動的地方(心王),這個叫大不善地。大不善法之地,依主釋。“此中若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反過來,這個法假使是“大不善地”這個心王所有的、屬于它的法(心所屬于心王的),叫“大不善地法”。大不善地所有的法,叫大不善地法,也是依主釋。它的特征就是“謂法恒于不善心有”。前面大煩惱地法是“謂法恒于染汙心有”,染汙心遍不善、有覆無記。這個一定是不善的,有覆無記沒有它,祗有在不善心裏有,而且一切不善心都有它,所以叫大不善地法。
“彼法是何?頌曰:唯遍不善心,無慚及無愧。”有這兩個心呢,好事幹不成了;沒有慚愧心的人,壞事做到底,好事也不會作了——沒有慚愧嘛,做什麼好事?所以這兩個法是非常壞的東西。假使做了壞事,有慚愧心,馬上忏悔,這還可以救;沒有慚愧心,救不了了。
釋曰:唯遍不善心者,釋無慚無愧得大不善名也。謂無慚無愧,一則唯不善性,二則遍一切不善心,具此兩義,獨得大不善名。且如受等,雖是遍不善心,不是唯不善性。忿等七惑,除谄诳憍,此七及瞋,雖唯不善性,不是遍不善心故,皆不得大不善名,此二行相,如後當釋。
“唯遍不善心者,釋無慚無愧得大不善名也”,這句話解釋這兩個法爲什麼叫大不善。什麼法呢?“無慚及無愧”。那天我們講“慚、愧”的,現在我們把這個講了,補一下。
“一則唯不善性”,這兩個法的特征,一是“唯不善性”,決定是不善性,善心裏邊沒有它,有覆無記、無覆無記都沒有它,它祗是不善的。第二個條件:“遍一切不善心”,凡是一切不善心裏邊都有它,祗要是壞的地方都有它。這兩個東西,可想而知,不是好東西了。這個我們想想很自然的,如果沒有這兩個,壞心也起不來了。有慚愧,就馬上要改悔了,不會做壞事。正因爲無慚無愧,所以一切不善才搞得起來。那麼反過來說,一切不善心裏邊決定有它們兩個——無慚無愧。“具此兩義,獨得大不善名”,一個,它本身總是不善的,不能通無記,更不通善;第二個,一切不善的心裏邊都有它:有這兩個意思的,叫大不善地法。這個法祗有兩個:無慚、無愧。
下邊是比較。“且如受等,雖是遍不善心”,“受”這個心所法是大地法,一切善、惡、無記都可以有它,在不善心裏邊也會有它,“遍”的,但是“不是唯不善性”,它可以通善、無記。所以說雖然“是遍不善心”呢,“不是唯不善性”,通叁性的。另外一方面,“忿等七惑”,就是後面要講的小煩惱地,有七個煩惱,“除谄诳憍”,把谄、诳、憍除掉。“此七及瞋,雖唯不善性,不是遍不善心故,皆不得大不善名”,這七個,還有一個“瞋”心,雖然是不善的,但不是遍一切不善心,那麼也是兩個裏邊占了一個,也不叫大不善地法。一定要具足兩個意思:本身是不善的,祗能是不善的,不能通善,不通無記;而且一切不善心裏邊都有它,叫大不善地法。
講到這裏呢,無慚無愧沒有講,慚愧也沒有講。在後頭七十九頁講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知道了嘛,慚愧也可以知道了,我們就把它念一下。
【補 充】 無慚、無愧
且初明無慚等者,論雲:今次當說于前所辨,諸心所中,少分差別:無慚無愧,愛之與敬,差別雲何?頌曰
無慚愧不重 于罪不見怖 愛敬謂信慚 唯于欲色有
先講“無慚無愧”。“愛之與敬”暫時不說。無慚、無愧,差別在哪裏?這是辨無慚、無愧兩個詞有什麼差別。因爲一般說話,無慚跟無愧是同義語,一個意思的,但是在法相裏邊無慚、無愧意思不一樣。它們哪裏不一樣嘛,它的意思我們可以知道了。“無慚愧不重,于罪不見怖”,無慚就是“不重”,對于有德的人不敬重;無愧,“于罪不見怖”,造了壞事不害怕。這是兩個的差別。先看長行。
釋曰:無慚愧者,標也。不重者,釋無慚也。不重賢善,名爲無慚也。謂于功德,及有德人,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說名無慚,即是恭敬所敵對法。言功德者,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者,具戒定慧人也。無忌難者,無畏懼也。不隨屬者,不作弟子禮也。
“無慚愧者,標也”,標它的名字。“不重”,是解釋無慚的;“于罪不見怖”,是解釋無愧的。什麼叫“不重”?“不重賢善”,對有德的人,不尊重他,“名爲無慚也”。“謂于功德”,“功德”,好的事情,一些功德法,“及有德人”,有功德的人,對他“無敬無崇”,不恭敬、不尊重,“無所忌難”,對他無所畏;“無所隨屬”,也不去向他學法,“說名無慚”,這叫無慚。“即是恭敬所敵對法”,它的反面就是恭敬。無慚就是不恭敬——當然,那是對好的事情不恭敬,對有功德的人不恭敬。
什麼叫功德?所說“功德”,有一定的內涵的。這個功德,決定是“戒定慧功德”。就是說不是對一般的人不恭敬都叫無慚了。對有戒定慧的人,這樣子的恭敬。對戒定慧不尊重——“唉,你持戒有什麼了不起……”,什麼什麼的;“呵,戒要它幹啥!”我們這裏就有些人,“叫我背戒!這麼多東西……”,這個好象還不好意思,好象這是騙騙小孩子的。背一個沙彌戒,好象是貶低他的身份了:我這麼大個人,叫我背沙彌戒!趕快跑掉了。這樣子的人呢,就是不尊戒。所以說這些人跑掉,我們歡迎,我們不需要這些人了。搗亂的,對戒都不尊重,你還學什麼佛法呢!所以說對戒定慧的這些功德不恭敬,就叫無慚。
“功德”,各有各的標准了。我們這裏指的是“戒定慧功德”。“有德人者,具戒定慧人也”,有德的人就是有戒定慧的人。對有戒定慧的人不恭敬,就是無慚。所以說我們在佛教裏邊,無慚就是看你對戒定慧這些功德、對有戒定慧功德的人,你是不是恭敬他?如果你無所謂,那就是無慚。
“無忌難者,無畏懼也”,對這些人,無所畏懼,自以爲了不得——那有什麼關系啊!什麼什麼的。“不隨屬者,不作弟子禮也”,不去向他學法,不恭敬他,不向他作“弟子禮”,以自己居于弟子的地位,卻不做這樣的事情,這就是無慚。
反過來,什麼叫“慚”呢?對有功德的人,對那些功德的法,恭敬,尊重;對他有所畏懼,對他做弟子禮,這才是“慚”。
于罪不見怖者,釋無愧也。謂諸善士,所呵厭法,說名爲罪,于此罪中,不見能招可怖畏果,說名無愧。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
那麼什麼叫“無愧”呢?“于罪不見怖”,“謂諸善士,所呵厭法”,“善士”就是有戒定慧功德的那些人,他們所“呵厭”的“法”,呵斥的、討厭的法,“說名爲罪”,這個叫罪;在這些罪裏面“不見怖”,“不見能招可怖畏果,說名無愧”,不看到能招可畏的果報,叫無愧。這個“招可怖畏”的果報,一個是現世的,你做了壞事,大家對你有譏嫌,對你看不起,貶低你的身份,這是一種畏懼;另外一種畏懼是將來異熟果報,墮叁惡趣。而這一切他毫不畏懼:“嘿,這有什麼了不得!”什麼什麼的,好象自己很“勇悍”的樣子。這個對壞事不叫勇悍了,壞事做了是大放逸,這是懈怠了。那麼這樣的人呢,叫無愧。
(32A)什麼叫“怖”?“此中怖言,顯非愛果,能生怖故”,對不好的果——作了壞事,造了罪之後,感到的現世、…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