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世的非可愛之果要生畏懼的,這叫怖。那麼他不怖,那就不生畏懼。
這是“無慚無愧”的一個說法。還有一個說法。
有余師說:于所造罪,自觀無恥,說名無慚;觀他無恥,說名無愧。慚愧差別,翻此應知。謂翻初釋,有敬有崇,有所忌難,有所隨屬,說名爲慚;于罪見怖說名爲愧。翻第二釋,于所造罪,自觀有恥,說名爲慚;觀他有恥,說名爲愧。
“有余師說:于所造罪,自觀無恥,說名無慚;觀他無恥,說名無愧。”就是說造了壞事之後,自己不感到羞恥,叫無慚;對人家做了很多壞事,在人家面前還好象無所謂,對人家說,沒有羞恥心,這叫無愧。這兩種解釋都可以用。那麼反過來,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慚、愧,“慚愧差別,翻此應知”。好了,我們這個講好了,這是無慚、無愧的意思。下邊再來一個。
無慚——謂于功德及有德人,無敬無崇,無所忌難,無所隨屬;
或于所造罪,自觀無恥。
無愧——諸善士所呵厭法名罪,于此罪中,不見能招可怖畏果;
或于所造罪,觀他無恥。
大不善地法,謂法恒于不善心有。一則唯不善性,二則遍一切不善心,具 此兩義,獨得大不善名。
己五 小煩惱地法
從此第五,釋小煩惱地法,論雲:如是已說大不善地法,小煩惱法地,名小煩惱地。釋小煩惱叁字,忿等是也。小煩惱地,即目心王。心王是小煩惱法之地,名小煩惱地,依主釋也。此中若法,小煩惱地所有,名小煩惱地法。此釋小煩惱地法五字,目忿等十。謂忿等是小煩惱地家所有法,故名小煩惱地法。小煩惱地之法,依主釋也。謂法少分,染汙心俱。釋小煩惱名也。不遍一切,故言少分。彼法是何?頌曰
忿覆悭嫉惱 害恨谄诳憍 如是類名爲 小煩惱地法
五品裏邊,最後這個“小煩惱地法”講好就沒有了。但是四十六個心所法,還有八法沒有講,那叫不定地法。《俱舍論》裏邊不定地法是插在中間講的,沒有明確的一段,讓你自己去找。
“論雲:如是已說大不善地法,小煩惱法地,名小煩惱地”,這是要講小煩惱地法了,那麼先說心王。小煩惱法,這個心所法所行動的地方、處所,叫小煩惱法地(這是心王,心所法在心王裏活動的);那麼這個叫小煩惱地。
“此中若法,小煩惱地所有,名小煩惱地法”,這個法假使是小煩惱地這個心王所有的(那就是心所法了,心王所有的,叫心所),叫小煩惱地法。這是說心所了。也是兩個“依主釋”,同樣的,這個我們就帶過去了。
這個法爲什麼叫小煩惱地法呢?“謂法少分,染汙心俱”,這個法不是遍一切染汙心的,在某些染汙心裏邊有它,某些染汙心裏邊沒有它,那麼叫小煩惱地法。不遍就叫小了,要遍的就叫大。
“彼法是何?”這是什麼法呢?“頌曰: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如是類名爲,小煩惱地法。”——這些頌都要背,背了對你們大有好處。人家問小煩惱地法是什麼?“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這兩句話就把十個法都背完了,所以說對你們以後學法大有幫助,不要查字典——這個就叫小煩惱地法。
釋曰:此忿等十,名小煩惱,謂有叁義:一、唯修所斷,二、意識地起,與無明相應,叁、各別現行。具此叁義,故獨得名小煩惱地也。且如受等十大地法,癡等六大煩惱地法,及無慚愧二,不定中貪瞋尋伺睡眠,此等諸法,叁義俱阙。慢疑二種,雖與意癡相應,俱阙唯修斷。慢通見修斷,疑唯見斷故。惡作雖唯修斷,阙意癡相應,通善性故,皆不名小煩惱地法也。已上五段不同,總是別釋五地名體竟。
“釋曰:此忿等十,名小煩惱”,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一共十個法。這十個法有叁個內涵,“謂有叁義”:第一是“唯修所斷”,不通見所斷,一定是修所斷的!見所斷、修所斷我們前面講過了。迷理的,見所斷,迷事的,修所斷。這裏決定是修所斷的。第二個,“意識地起”,祗有第六意識裏起的,不通前五識;“與無明相應”,而且是跟無明相應的。第叁“各別現行”,有這個就沒有那個,這些法不能同時起來,各了各的,那個起來了,這個就不起來。大煩惱地法,凡是染汙心,它們一下子都來了;這裏就是一個一個的,個別現行的。“具此叁義”,有這叁個意思的,歸一類,叫小煩惱地法:“故獨得名小煩惱地也”。
下邊又比較了。“且如受等十大地法,癡等六大煩惱地法,及無慚愧二(大不善地法),不定中”,“不定”法,這個還沒有講,它也提出來了,這是插在中間了。不定地有八個法,這裏舉了“貪、瞋、尋、伺、睡眠”五個。“此等諸法,叁義俱阙”,這些法,小煩惱地法的叁個內涵都沒有。那麼“慢、疑”這兩個,又是不定地裏面的。“慢、疑二種,雖與意癡相應,俱阙唯修斷”,慢、疑跟意識裏面的無明相應,但不是唯修所斷:“慢”是“通見修斷”,慢心,見道斷的也有,修道斷的也有;“疑唯見斷”,疑心,唯見所斷,決定是見所斷的。最後一個,“惡作”,好了,八個配齊了。“雖唯修斷”,惡作雖然單是修所斷的,但是阙了一個,“阙意癡相應,通善性故”,跟意識裏邊無明相應的這一條沒有,因爲惡作通善的。惡作就是做事情追悔了,假使做了壞事,你追悔了,就是善的惡作,那就不是跟意癡相應的。所以這一類都不能叫小煩惱地法。
尋——謂尋求,心之粗性。
伺——謂伺察,心之細性。
睡眠—令心昧略爲性。
惡作—謂于善惡作不作中,心追悔爲性。
貪——于有(叁有果)、有具(中有、煩惱、業、器世間)染著爲性,生苦爲業。
瞋——于苦(叁苦)、苦具(生苦之因、緣)憎恚爲性,惡行所依爲業。
慢——謂對他,心自舉性,稱量自他德類差別,心自舉恃,陵蔑于他。
疑——于諸谛理,猶豫爲性,能障不疑、善業爲業。懷猶豫者,善不生故。
不定地法者,不定能攝入前五地者,概屬此地。
我們看表,“不定地法”。因爲這個書上沒有講了。不定地法幾個,這裏是全講了:尋、伺、睡眠、惡作、貪、瞋、慢、疑。書上沒有一起講,但是給你一個一個講。在不定地當中,先說貪、瞋、尋、伺、睡眠五個,後來又說了兩個,就是慢、疑,再是一個惡作,八個就湊齊了。
那麼四十六個心所法,不定地法沒有專門講,爲什麼?它講的都是法與法的辯證關系,它哪些法起的時候,是怎麼樣子生的。而不定地法在五個有規律的地裏邊都安不進去。這個“不定”不是《百法》裏邊的善惡不定,這個“不定”就是說,在前面它是俱生的、有規律性的五個地,它都擺不進,那麼另外給它劃了一個地:不定地。五個都不屬于的,叫不定,並不是善惡不定。這個不定地法沒有專門講,但是這裏呢,一個一個都見了面了,兜起來八個,就是不定地法八個。
忿—于情非情現前不饒益境,令心憤發爲性。
覆—隱藏自罪,說名爲覆。
悭—謂于財法,巧施相違。
嫉—謂于他諸興盛事,令心不喜。
惱—謂堅執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谏悔。
害—謂于他能爲逼迫,由此能行打罵等事。
恨—謂于忿所緣事,數數尋思,結怨不舍。
谄—謂心曲,由此不能如實自顯。
诳—謂惑他,爲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爲性。
憍—染著自法,謂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爲性。
小煩惱地法,謂法少分,染汙心俱。謂有叁義:一、唯修所斷,二、唯意識地起,與無明相應,叁、各別現行。具此叁義,故獨得名小煩惱地。
這裏我們要補充一下13:小煩惱地法,“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它的相貌沒有給你說,到底什麼叫害、恨、谄、诳、憍啊?這十個法,它是什麼意思?這個我們大概地講一下,現在能記的記一記。我們沒寫講義,最好寫個講義14。
忿,“于情非情現前不饒益境,令心憤發爲性”,于有情或者非情,“現前不饒益”,對你不順的,看了之後,心裏發怒,“憤發”。憤發跟瞋有什麼差別呢?它是屬于瞋的支分,但是憤不像瞋那麼厲害。就是深淺來說,憤發淺一點,當下發作,“砰”一下發作就完了;瞋就是要深刻一點,這兩個差別在這裏。
覆,“隱藏自罪,說名爲覆”,對自己所作的罪,恐怕失去了恭敬利養,把罪藏起來,不說。自己作的壞事、醜事都不說,我們看到一般人(我們碰到很多這樣的人了),說話裏邊盡是吹他的功德,他怎麼怎麼好,怎麼聰明能幹,做事情怎麼怎麼英明,做了什麼什麼好事;自己到底有什麼缺點,從來不說。爲什麼?說了之後對自己有害嘛。那麼當然了,一般的呢,說了嘛,人家最多對你看不起或者對你貶低一點,但是有關鍵的時候,你說了這些,人家就不要用你了,那麼你的名聞利養就沒有了,所以說要“覆”,把自己的過失藏起來,目的就是怕失去恭敬利養,這樣子的心(煩惱心),叫覆。這屬于貪癡一分。這些小煩惱都是大煩惱(根本煩惱)的支分。前面忿是屬于瞋的一分。覆屬于貪、癡的:貪,貪它的利養、恭敬;癡,把它蓋起來,這個是貪癡。
悭,“謂于財法,巧施相違”,對自己的財物,或者說的法,不肯布施,“秘悋爲性”,保守起來,壟斷,財物壟斷就是悋啬,說的法壟斷也是悋啬。佛說的法是度衆生用的,不是拿來作爲自己私有財産、擡高自己的。如果你用這…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