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29

  ..续本文上一页后世的非可爱之果要生畏惧的,这叫怖。那么他不怖,那就不生畏惧。

  

  这是“无惭无愧”的一个说法。还有一个说法。

  

  

  

  

  有余师说:于所造罪,自观无耻,说名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惭愧差别,翻此应知。谓翻初释,有敬有崇,有所忌难,有所随属,说名为惭;于罪见怖说名为愧。翻第二释,于所造罪,自观有耻,说名为惭;观他有耻,说名为愧。 

  

  “有余师说:于所造罪,自观无耻,说名无惭;观他无耻,说名无愧。”就是说造了坏事之后,自己不感到羞耻,叫无惭;对人家做了很多坏事,在人家面前还好象无所谓,对人家说,没有羞耻心,这叫无愧。这两种解释都可以用。那么反过来,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惭、愧,“惭愧差别,翻此应知”。好了,我们这个讲好了,这是无惭、无愧的意思。下边再来一个。

  

  

  

  

   无惭——谓于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

  

  或于所造罪,自观无耻。

  

  无愧——诸善士所呵厌法名罪,于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

  

  或于所造罪,观他无耻。

  

  

  

  

  大不善地法,谓法恒于不善心有。一则唯不善性,二则遍一切不善心,具 此两义,独得大不善名。

  

  

  

  

  己五 小烦恼地法

  

  从此第五,释小烦恼地法,论云:如是已说大不善地法,小烦恼法地,名小烦恼地。释小烦恼三字,忿等是也。小烦恼地,即目心王。心王是小烦恼法之地,名小烦恼地,依主释也。此中若法,小烦恼地所有,名小烦恼地法。此释小烦恼地法五字,目忿等十。谓忿等是小烦恼地家所有法,故名小烦恼地法。小烦恼地之法,依主释也。谓法少分,染污心俱。释小烦恼名也。不遍一切,故言少分。彼法是何?颂曰

  

  忿覆悭嫉恼  害恨谄诳憍  如是类名为  小烦恼地法 

  

  五品里边,最后这个“小烦恼地法”讲好就没有了。但是四十六个心所法,还有八法没有讲,那叫不定地法。《俱舍论》里边不定地法是插在中间讲的,没有明确的一段,让你自己去找。

  

  “论云:如是已说大不善地法,小烦恼法地,名小烦恼地”,这是要讲小烦恼地法了,那么先说心王。小烦恼法,这个心所法所行动的地方、处所,叫小烦恼法地(这是心王,心所法在心王里活动的);那么这个叫小烦恼地。

  

  “此中若法,小烦恼地所有,名小烦恼地法”,这个法假使是小烦恼地这个心王所有的(那就是心所法了,心王所有的,叫心所),叫小烦恼地法。这是说心所了。也是两个“依主释”,同样的,这个我们就带过去了。

  

  这个法为什么叫小烦恼地法呢?“谓法少分,染污心俱”,这个法不是遍一切染污心的,在某些染污心里边有它,某些染污心里边没有它,那么叫小烦恼地法。不遍就叫小了,要遍的就叫大。

  

  “彼法是何?”这是什么法呢?“颂曰: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如是类名为,小烦恼地法。”——这些颂都要背,背了对你们大有好处。人家问小烦恼地法是什么?“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这两句话就把十个法都背完了,所以说对你们以后学法大有帮助,不要查字典——这个就叫小烦恼地法。

  

  

  

  

  释曰:此忿等十,名小烦恼,谓有三义:一、唯修所断,二、意识地起,与无明相应,三、各别现行。具此三义,故独得名小烦恼地也。且如受等十大地法,痴等六大烦恼地法,及无惭愧二,不定中贪瞋寻伺睡眠,此等诸法,三义俱阙。慢疑二种,虽与意痴相应,俱阙唯修断。慢通见修断,疑唯见断故。恶作虽唯修断,阙意痴相应,通善性故,皆不名小烦恼地法也。已上五段不同,总是别释五地名体竟。 

  

  “释曰:此忿等十,名小烦恼”,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一共十个法。这十个法有三个内涵,“谓有三义”:第一是“唯修所断”,不通见所断,一定是修所断的!见所断、修所断我们前面讲过了。迷理的,见所断,迷事的,修所断。这里决定是修所断的。第二个,“意识地起”,祗有第六意识里起的,不通前五识;“与无明相应”,而且是跟无明相应的。第三“各别现行”,有这个就没有那个,这些法不能同时起来,各了各的,那个起来了,这个就不起来。大烦恼地法,凡是染污心,它们一下子都来了;这里就是一个一个的,个别现行的。“具此三义”,有这三个意思的,归一类,叫小烦恼地法:“故独得名小烦恼地也”。

  

  下边又比较了。“且如受等十大地法,痴等六大烦恼地法,及无惭愧二(大不善地法),不定中”,“不定”法,这个还没有讲,它也提出来了,这是插在中间了。不定地有八个法,这里举了“贪、瞋、寻、伺、睡眠”五个。“此等诸法,三义俱阙”,这些法,小烦恼地法的三个内涵都没有。那么“慢、疑”这两个,又是不定地里面的。“慢、疑二种,虽与意痴相应,俱阙唯修断”,慢、疑跟意识里面的无明相应,但不是唯修所断:“慢”是“通见修断”,慢心,见道断的也有,修道断的也有;“疑唯见断”,疑心,唯见所断,决定是见所断的。最后一个,“恶作”,好了,八个配齐了。“虽唯修断”,恶作虽然单是修所断的,但是阙了一个,“阙意痴相应,通善性故”,跟意识里边无明相应的这一条没有,因为恶作通善的。恶作就是做事情追悔了,假使做了坏事,你追悔了,就是善的恶作,那就不是跟意痴相应的。所以这一类都不能叫小烦恼地法。

  

  

  

  

  

  

  

  寻——谓寻求,心之粗性。

  

  伺——谓伺察,心之细性。

  

   睡眠—令心昧略为性。

  

   恶作—谓于善恶作不作中,心追悔为性。

  

   贪——于有(三有果)、有具(中有、烦恼、业、器世间)染着为性,生苦为业。

  

   瞋——于苦(三苦)、苦具(生苦之因、缘)憎恚为性,恶行所依为业。

  

   慢——谓对他,心自举性,称量自他德类差别,心自举恃,陵蔑于他。

  

   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业为业。怀犹豫者,善不生故。

  

  不定地法者,不定能摄入前五地者,概属此地。

  

  

  

  

  我们看表,“不定地法”。因为这个书上没有讲了。不定地法几个,这里是全讲了: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书上没有一起讲,但是给你一个一个讲。在不定地当中,先说贪、瞋、寻、伺、睡眠五个,后来又说了两个,就是慢、疑,再是一个恶作,八个就凑齐了。

  

  那么四十六个心所法,不定地法没有专门讲,为什么?它讲的都是法与法的辩证关系,它哪些法起的时候,是怎么样子生的。而不定地法在五个有规律的地里边都安不进去。这个“不定”不是《百法》里边的善恶不定,这个“不定”就是说,在前面它是俱生的、有规律性的五个地,它都摆不进,那么另外给它划了一个地:不定地。五个都不属于的,叫不定,并不是善恶不定。这个不定地法没有专门讲,但是这里呢,一个一个都见了面了,兜起来八个,就是不定地法八个。

  

  

  

  

   忿—于情非情现前不饶益境,令心愤发为性。

  

  覆—隐藏自罪,说名为覆。

  

  悭—谓于财法,巧施相违。

  

  嫉—谓于他诸兴盛事,令心不喜。

  

  恼—谓坚执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谏悔。

  

  害—谓于他能为逼迫,由此能行打骂等事。

  

  恨—谓于忿所缘事,数数寻思,结怨不舍。

  

  谄—谓心曲,由此不能如实自显。

  

  诳—谓惑他,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憍—染着自法,谓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

  

  小烦恼地法,谓法少分,染污心俱。谓有三义:一、唯修所断,二、唯意识地起,与无明相应,三、各别现行。具此三义,故独得名小烦恼地。

  

  

  

  

  这里我们要补充一下13:小烦恼地法,“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它的相貌没有给你说,到底什么叫害、恨、谄、诳、憍啊?这十个法,它是什么意思?这个我们大概地讲一下,现在能记的记一记。我们没写讲义,最好写个讲义14。

  

  忿,“于情非情现前不饶益境,令心愤发为性”,于有情或者非情,“现前不饶益”,对你不顺的,看了之后,心里发怒,“愤发”。愤发跟瞋有什么差别呢?它是属于瞋的支分,但是愤不像瞋那么厉害。就是深浅来说,愤发浅一点,当下发作,“砰”一下发作就完了;瞋就是要深刻一点,这两个差别在这里。

  

  覆,“隐藏自罪,说名为覆”,对自己所作的罪,恐怕失去了恭敬利养,把罪藏起来,不说。自己作的坏事、丑事都不说,我们看到一般人(我们碰到很多这样的人了),说话里边尽是吹他的功德,他怎么怎么好,怎么聪明能干,做事情怎么怎么英明,做了什么什么好事;自己到底有什么缺点,从来不说。为什么?说了之后对自己有害嘛。那么当然了,一般的呢,说了嘛,人家最多对你看不起或者对你贬低一点,但是有关键的时候,你说了这些,人家就不要用你了,那么你的名闻利养就没有了,所以说要“覆”,把自己的过失藏起来,目的就是怕失去恭敬利养,这样子的心(烦恼心),叫覆。这属于贪痴一分。这些小烦恼都是大烦恼(根本烦恼)的支分。前面忿是属于瞋的一分。覆属于贪、痴的:贪,贪它的利养、恭敬;痴,把它盖起来,这个是贪痴。

  

  悭,“谓于财法,巧施相违”,对自己的财物,或者说的法,不肯布施,“秘悋为性”,保守起来,垄断,财物垄断就是悋啬,说的法垄断也是悋啬。佛说的法是度众生用的,不是拿来作为自己私有财产、抬高自己的。如果你用这…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