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P30

  ..续本文上一页个法来抬高自己了,那你完全失去学法的意义了。

  

  以前有位小路尊者,他愚痴得不得了,佛教他一个偈,四句话,念了前面的,记不住后头,后头背下来,前面那两句又忘了,四句话搞了好久,背来背去,背不下来,笨得不得了。人家说这个人太愚痴了。那么大家说,这个出名了,这个愚痴的。后来有一次大家讲法了,比丘里面互相讲法,那么这一次轮到他讲了,要上座讲法,大家看笑话了,看他这么愚痴怎么讲了。以前印度法座是把大家的衣服堆起来(作法座)。他们看到轮到小路比丘要上台,要讲法呢,把所有衣服堆起来,堆得很高,就是要他的好看了,出洋相。结果哪里知道,他上去呢,啊!说得非常好。大家就奇怪了,就问佛。佛说他以前本来是大法师,就是悋法,人家求法,他不告诉人家,感到现在愚痴;但是现在他又是在佛面前受了比丘戒,能够自己忏悔——佛不是叫他扫地吗!把烦恼、那些业障都扫完了,一下子,智慧又开起来了,以前法师的智慧又出现了,讲得非常好。

  

  那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法不要悭贪啊,你不要自己抬高自己。世间上的人,有技术的,会木匠、泥水匠的也好,乃至于有武功的也好,气功师也好,都是留一手,就怕人家超过他——佛教就希望人家超过我们,超过我们了,就是一代好一代了,佛法就“正法久住”。如果弟子永远不如老师的话,那么一代差一代,佛法就衰退。我们祗希望后来的比以前的好才好,就怕做不到了,能够做得到更好。

  

  祗有一个法,不能乱传:密法。因为这个好象核子武器一样的,不能随便教给人家的。你没有掌握这个武器的能力,教给你,要出事的。不但害了你,还要害人家,所以这些不能乱传。其他的法,尽量学。我们为什么要赠送经书呢?就希望大家学(这个是好事啊,财法二施)。最不好的就是“我有这个法,就是不给你知道,那么人家好恭敬我啊,这个法祗有我有,利养、恭敬都是我的”,这个心就是最坏的心。以佛法来招至名闻利养,这样子,我们说对不起老佛爷的。这是悭。

  

  嫉,“谓于他诸兴盛事,令心不喜”,人家有什么好事情,心里不高兴,嫉妒,“ 不耐他荣,妒忌为性”。人家好了,你心里很难过——人家发了财了,“哎呀,最好他碰到什么火烧了,或者强盗抢了,把他弄得精光,使他穷!”人家身体很好,你心里不高兴,“最好他害病!”——这个都是坏事。这个你害不了人家,害的是自己;自己起了这个烦恼心,果报是自己受的。

  

  恼,“谓坚持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谏悔”,什么叫恼?自己坚持做不对的事情,人家好好地如法地劝你,不接受,这个叫恼。世间上说的恼就是“心里恼火得很”,心里烦了叫恼火,这个四川话。佛法里讲恼就不是这个意思了,自己有不对的、有罪的事情,人家如理地来劝你,不接受;不接受嘛,心里就产生热恼了,这样子就是“恼”。恼是瞋的一分,也是瞋的一个支分。前面嫉妒的嫉,也是瞋的一分,悭是贪的一分。

  

  害,“谓于他能为逼迫,由此能行打骂等事”,对人家做迫害的事情,打了骂了等等,“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没有悲愍心,就是没有悲心了,“损恼为性”,也是瞋的一个支分。

  

  恨,“谓于忿所缘事中,数数寻思,结怨不舍”,跟忿一样,对不饶益的事情“数数寻思”,怀恨在心,放不下,这个叫恨。忿跟恨两个看了行相差不多嘛,都是对不饶益的境,心里不高兴、发愤,一个是怀恨,那么到底它们的差别在哪里?忿,等于说是一个稻草——我们说木匠刨花火,刨花烧起火来,一下子很大,但是一下就没有了,烧完了;恨呢,是碳火,看起来火不大,但是时间很长。忿就是一下子爆发的时候很厉害,发过了,就完了,没有事了;恨呢,倒没有大爆发,就是这个心都衔在里边,很长时间,放不下。这么是两个不同的行相。差别就在这里15。

  

  谄,“谄谓心曲”,心曲,心不直,心里弯弯曲曲的,“由此不能如实自显。或矫非拨,或设方便,令解不明”,使人家搞不清楚,不让人家知道自己的事情,故意装得很威严:自己明明是一个——假使不持戒的,或者是一个品德不端正的,在人家面前故意装模作样地做出很规矩的样子。这个是“谄”,就是要使人家不了解你的实况,这是心谄曲,心不直。佛教里边,就是“直心为道场”,实事求是, 是怎么的就怎么的,不要装模装样,在人家面前装一个样子,后头又是另一个样子——谄曲,使人家搞不清楚、不能如实地了解你,或者装一个好样子给人家看。这是谄。

  

  诳,诳是骗人家,“谓惑他,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他总是有目的的。谄呢,是贪跟痴一分:一方面是贪,心里有所……,总要使人家对他有恭敬嘛,装作那个样子,规规矩矩的;痴,愚痴,你这样子做是不如法的了,愚痴。那么诳也是愚痴,也是贪痴一分,为什么原因?为了名誉利养,装出一个有德的样子,骗人家,这个就是诳。谄是使人家搞不清楚,装出自己很有德;这个(诳)呢,就是为了名闻利养故意骗人家。

  

  憍,“染着自法,谓于自盛事,深生染着”,憍和慢两个差别就是:自己有什么了不得的,自以为不得了,陶醉,“醉傲为性”。假使这个人,他气力很大,就以为自己好了不得,自以为自己好,天下无敌,实际上呢,真正碰到一个强手的话,一下子把你打垮了。

  

  我们还在五台山的时候,四川的那些老比丘就说,照通法师有一个徒弟,这个人很有名啊,会武的,打得好得不得了,但是他平时不显。有一次四川打擂台(那个时候还是行这一套,现在没有了),打擂台呢,有一个老道,凶得不得了,好几个人都打他不赢,那是独霸一方。这个老道士就自以为不得了。最后呢,这个人就跟他较量一下。照通师的弟子上去之后,跳上(擂台)之后,就先看看他到底有多少能耐。老道以为人家都打他不赢的,这个人,一个小和尚,有什么了不得!擂台四个角了,老道拼命进攻,他呢,三个角都退完了。这个老道心里是憍傲得不得了,认为这个是不行的人了。哪知道,到第四个角,他一下子把老道踢下擂台——他三个角退,是看你到底有几下手了;看准了之后,他把你一下就踹下来了。那就是自以为了不得的,嘿嘿,并不了不得,比你强的还多。

  

  以前我在上海,公共汽车上也经常有,两个小青年吵架:“嗨,你不要怎么样,我会武的!”——自己好象会武的,马上说出来,想吓唬对方。他说:“你会武?我也会啊!”好,两个人打起来了(笑),这个什么,划也划不来。

  

  憍和慢两个的差别:贪着自己的一些好的地方,自我陶醉,自以为了不得,这是憍;慢呢,比较——呵,你不如我!这是跟人家比较产生的这个心,叫慢。这是憍、慢有差别,将来还是要讲的。

  

  我们把十个小烦恼地法的行相大概讲了一下。下边这个很长。

  

  

  

  

  丁二 明定俱生

  

  从此第二,明定俱生,于中有二:一、明欲界,二、明上界。

  

  前面那些,五个地的每一个法都讲完了。这里总的科题是,怎么样子的生起来是一定的,有什么样的关系,哪些法跟哪些法决定同时生起的,“明定俱生”。“于中有二:(第)一(是)明欲界,二明上界”,“上界”就是色、无色界。

  

  

  

  

  戊一 明欲界俱生

  

  且欲界俱生者,论问云:此中应说于何心品,有几心所决定俱生?颂曰

  

  欲有寻伺故  于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  有时增恶作

  

  于不善不共  见俱唯二十  四烦恼忿等  恶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  无覆许十二  睡眠遍不违  若有皆增一

  

  先说欲界的,再说色界、无色界的。“且欲界俱生者”,先说欲界的一些法的俱生,这是心所法了。“论问云”,论里边起个问端:“此中应说于何心品,有几心所决定俱生?”在什么心里边,有哪些心所法决定一起生起来的?因为我们总的科题是俱生了,心所法一个个介绍完了,那它的关系要讲了:在什么心里边,有哪些心所法决定同时生起来的。

  

  “颂曰:欲有寻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有时增恶作。”先讲“欲有寻伺故”,我们, 说的是欲界,欲界的心——有寻有伺地,“寻伺”决定有的。“于善心品中”,从善心来说,恶的、无记的慢慢说,先说善的。在“善心品”这一类里边来说,决定“二十二(个)心所(法)”同时生起的。要么不生,要生这二十二个一起来的。那么有恶作心的时候呢,再加一个“恶作”,“有时增恶作”,成二十三了。

  

  

  

  

  释曰:欲晓此颂,且要先知于欲界中,心品有五:谓善唯一。不善有二:一与不共无明相应,谓此心品,唯有无明,更无余惑;二与余贪瞋等相应。无记有二:一、有覆无记,二、无覆无记。今此颂文,约此五品,以明俱生。

  

  先看长行:“欲晓此颂,且要先知于欲界中,心品有五”,欲界里边,一共有五种心。“谓善唯一,不善有二”,善的心祗有一个,不善心两种:一个是“与不共无明相应”,“谓此心品,唯有无明,更无余惑”,“不共无明”,就是这个无明不跟其他的烦恼一起生来的,单独生起来的。这一种呢,就是心里边是不善心了,祗有不共无明,其他烦恼没有。另外一种,“与余贪瞋等相应”,跟其他的贪瞋慢等等相应的,不与不共无明相应的。那么不善的心有两种,一种是与不共无明相应的,一种是与其他的烦恼相应的。无记心有两种:“一、有覆无记,二、无覆无记。”我们已经讲过了,有覆无记是属于染污心的;无覆无记呢,是真正的无记。

  

  “今此颂文,约此五品,以明俱生”,现在欲界里边,用这五品的心来看,每一品心里边,决定有哪些心所法同时生起的。

  

  

  

  欲有寻伺故,于…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