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者,夫欲界中,必有寻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俱生。谓大地十,大善地十,及与寻伺。
先说善的。“欲有寻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者”,善的心里边,决定最起码二十二个心。“夫欲界中,必有寻伺”,欲界里是有寻有伺地,心要么不生起来,一生的话,寻伺心所决定有,所以说“必有寻伺”,“故于善心品中”,决定有“二十二(个心)俱生”。哪二十二呢?“谓大地十”,大地法十个。这十个大地法,一切法(一切心王),要么不生,一生的时候,这十个大地法,决定一起生起来的。以前我们的老师就那么讲了,好象太阳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个颜色一样,太阳光要么不照,一照的话,这七个颜色决定都有的。你拿三棱镜一分好了,这七个颜色马上就分出来了。这个大地法也是这样子的。要么心王没有,心王一起来,这个大地法十个都会有。那么既然他是有心(善心)了,当然有大地法十个;十个再加上“寻伺”,“及与寻伺”,十二个了。还有,“大善地十”,既然是善心呢,大善地法要来的——大善地法,祗要是善的心里边决定有它们十个法,那么既然是善心,这十个法决定要同时生起。那就是二十二个了:寻伺两个,大地法十个,因为是善心了,决定有大善地法的十个心所,一共是二十二个。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恶作”很长,明天慢慢讲。
第三十讲
(《俱舍论颂疏》76页下6行——80页下4行)(32A23:30——33A24:59)
上一次我们讲到诸法俱生,心所法讲了这个善品,颂就是:“欲有寻伺故,欲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有时增恶作”。这个讲过了,大概重复一下。欲界里边心分五类,“心品有五”:善的是一种;不善的两种:一个是跟不共无明相应(无明跟其他的烦恼不相应的,叫不共无明)的不善心,还有跟“贪瞋等”其他烦恼相应的不善心,两种;无记的两种:有覆无记、无覆无记。一共是五种。
第一种善心我们讲了。在善心里边,因为欲界决定有寻有伺,寻、伺两个心所决定有。这个心王所相应的,大地法,决定是有的。一切心都离不开大地法,三界都有它。既然是善心,大善地法十个也决定有。那么大地法十个,大善地法十个,二十个,再加寻伺,二十二。有的时候还有恶作心所,那还要加一个了。所以我们今天讲这个。
有时增恶作者,然此恶作通善恶性,于善心中,有无不定,故言有时。善心若有,于前心品,更增恶作,成二十三。言恶作者,论有三解。论云:恶作者何?问也。恶所作体,名为恶作。答也。于恶所作事,起心厌恶,若恶若善,若作若不作,俱在其境也。
“恶作”这个心所,有的时候是善的,有的时候是不善的,所以说不一定在善心品里边有。这个二十二心所,在一切善心里边决定有它,不能少一个。那么恶作呢,假使善的恶作起来了,可以加进去,成二十三;假使它不是善的,那么不能加进去,所以说“有时增恶作”,有的时候可以增一个恶作。那么下边讲“恶作”这个法:
“然此恶作通善恶性,于善心中,有无不定,故言有时。善心若有,于前心品,更增恶作”,本来是二十二,“成二十三”。
“言恶作者,论有三解”,什么叫“恶作”,《俱舍论》里边有三个解释。
“论云”,《俱舍论》里的原文。“恶作者何?”什么叫恶作?“恶所作体,名为恶作。”他对自己所作的事情,感到不对——“恶”,起一个厌恶的心,不欢喜,这个就叫恶作。“答也。于恶所作事,起心厌恶,若恶若善,若作若不作,俱在其境也。”假使做了坏事,你起厌恶心,就是善的。假使你不做坏事,本来看到一个人钱很多,你想偷不敢偷,没有偷,回来懊悔,“唉呀,那么多钱没有偷他,这个机会很好,失去了”,这个恶作是坏的。所以说,有的时候做了恶作,有的时候没有做也要追悔,那么善的、恶的都有。“若恶若善,若作若不作”,这个可以作四料简,你们自己去作了,我不讲那么多。
那么他下边讲恶作,什么叫恶作?下边有三个解释。
应知此中缘恶作法,说名恶作。谓缘恶作,心追悔性。注曰:于恶作事,既不称心,遂生追悔,即此追悔,缘恶作起,名为恶作,恶作是境,非追悔也。今名追悔,为恶作者,从境为名也。此下论文:如缘空解脱门,说名为空;缘不净无贪,说为不净。注曰:此文举例释成也。空解脱门,以定为体,今名空者,以缘空故,从境为名。不净观无贪为体,今名不净者,缘不净故,从境为名。恶作亦尔也。
“应知此中缘恶作法,说名恶作。”它里边第一个是所缘,缘就是心缘那个恶作的法、这个事情,就叫恶作。“谓缘恶作,心追悔性”,这是论文,下边是圆晖法师的注解:“于恶作事,既不称心”,做了事情,不称心,追悔了,感到厌恶,不该这么做,或者该这么做却没有做。“既不称心,遂生追悔,即此追悔,缘恶作起名为恶作,恶作是境,非追悔也。今名追悔,为恶作者,从境为名也。”这是什么释?大家想想看。它本来是一个追悔的心,追悔的心不能叫恶作了;但是所缘的境是恶作,境做错了,不称心,是恶作的境。现在这个心缘那个境叫恶作。本来心所是追悔,那么现在不叫追悔,就用那个境的名字,叫恶作,这是什么解?——有财释。自己的名字不用,用它所缘的境,由那个缘境的财,有财释。
“此下论文:如缘空解脱门,说名为空。”这是举例了。空解脱门(我们以前讲过的,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它本来能缘的是慧心所,缘一切法都是空,那么这是慧心所了,怎么叫空呢?空是它所缘的境,把一切境都缘成空的相,那么叫空解脱门。这个也是同样的,有财释,慧的心所名字不安,安它的境的名字。另外一个,不净观,“缘不净无贪,说为不净”。不净观,观一切法不净,那么这是无贪的心所。不净嘛当然不贪了,不去贪着了。本来体是无贪的心所,但是叫它不净,为什么?因为缘的境是不净。
“注曰:此文举例释成也”,这是举几个例,所缘的境可以安它的名字,而原来的那个可以把它名字不安,用所缘的境来安,“此文举例释成”,“恶作”也可以这样说,是有其他的例,同样的例是有的。“空解脱门,以定为体”,空解脱门,它本来是用定,“今名空者,以缘空故”,空解脱门,它是一个定,现在怎么叫空呢?因为它缘的是空境。假使你去观它的空相呢,那就是慧了。那么这里从定来说,它本体是定;现在叫空,因为缘的是空境,“从境为名”。“不净观无贪为体”,它是无贪心所,但是所缘的是这个不净的境,所以叫不净观,也是把所缘的境来安名字,“从境为名”。“恶作亦尔”,恶作也同样,本来是追悔心所,不能叫恶作;因为它缘的境是恶作,由缘的那个恶作的境,叫恶作。
又见世间,约所依处,说能依事,如言一切村邑国土皆来集会。恶作即是追悔所依,故约所依,说为恶作。注曰:此第二释意者,先因恶作,方起追悔,故知恶作,追悔所依。今唤追悔为恶作者,于所依处,显能依事。如人依村,村是所依,若人集会,即言村来,是举所依村,显能依人也。
(32B)“又见世间,约所依处,说能依事”,世间说话也经常这样,把所依的地方来代替能依的事情,如说“一切村邑国土皆来集会”,一切村邑国土的人都来开会了。村邑国土是所依的地方,而来集会的是人,那么依所依的处所来代替这个人,也可以,所以说习惯上也有这个说法。
“恶作即是追悔所依”,第二个解释。前面是说“所缘”,现在是“所依”。追悔怎么起来的?依了恶作起来的,这个事情做了不称心,他追悔了。既然这恶作是所依,那么能依的追悔,把它自己名字不说,以所依的名字来说,这个也可以,“故约所依,说为恶作”。世间上也有这个例子,“村邑国土都来集会”,所依的是“村邑国土”,并不是“人”,我们“人”就叫“村邑国土”,也可以用。这是第二个解释,所依。
“注曰:此第二释意者,先因恶作,方起追悔,故知恶作,(是)追悔(的)所依”,做错了,才起追悔的,所以呢,“恶作”是“追悔所依”的那个事情。现在把追悔叫恶作呢,就是把所依的名字安到能依的事上来,“今唤追悔为恶作者,于所依处,显能依事”。“如人依村,村是所依,若人集会,即言村来”,这就是那个例,“是举所依村,显能依(的)人也”。这是第二解释,用所依来安名。
又于果体,假立因名。如言:此六触处,应知名宿作业。注曰:此第三释,因是恶作,果是追悔,今唤追悔为恶作者,此于果上立因名故。如言者,如经言也;此六触处,眼等六根也。此六触处是果,宿作业是因。经言六触处是业者,亦是果上立因名也。
第三个,果立因名。“又于果体,假立因名”,本来是果,用因的名字安在果上,“如言:此六触处,应知名宿作业”,这是经上有这么一句话,下边看它的注解。
“注曰:此第三释,因是恶作,果是追悔”,因为做了恶作了,做错了,然后追悔,恶作是因,追悔是果。“今唤追悔为恶作者,此于果上立因名故”,这个追悔的果上边,就把恶作的事情、名字安上去。那么经里边也有这个例子,它说“此六触处,眼等六根也”,这个六触处,眼等六根也——经上是这样说的:“此六触处,应知名宿作业”,这个六触处,就是过去造的业。那么“六触处”本来是“眼等六根”,眼等六根是果,造的业是因,经里边把“六触处”说它是“业(宿作业)”,那就是果立因名。这个“六触处是果”了,但是叫它是“业”,这个“(宿作)业是因”啊,把六触处…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