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31

  ..續本文上一頁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者,夫欲界中,必有尋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俱生。謂大地十,大善地十,及與尋伺。

  

  先說善的。“欲有尋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者”,善的心裏邊,決定最起碼二十二個心。“夫欲界中,必有尋伺”,欲界裏是有尋有伺地,心要麼不生起來,一生的話,尋伺心所決定有,所以說“必有尋伺”,“故于善心品中”,決定有“二十二(個心)俱生”。哪二十二呢?“謂大地十”,大地法十個。這十個大地法,一切法(一切心王),要麼不生,一生的時候,這十個大地法,決定一起生起來的。以前我們的老師就那麼講了,好象太陽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個顔色一樣,太陽光要麼不照,一照的話,這七個顔色決定都有的。你拿叁棱鏡一分好了,這七個顔色馬上就分出來了。這個大地法也是這樣子的。要麼心王沒有,心王一起來,這個大地法十個都會有。那麼既然他是有心(善心)了,當然有大地法十個;十個再加上“尋伺”,“及與尋伺”,十二個了。還有,“大善地十”,既然是善心呢,大善地法要來的——大善地法,祗要是善的心裏邊決定有它們十個法,那麼既然是善心,這十個法決定要同時生起。那就是二十二個了:尋伺兩個,大地法十個,因爲是善心了,決定有大善地法的十個心所,一共是二十二個。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惡作”很長,明天慢慢講。

  

  

  

  

  第叁十講

  

  (《俱舍論頌疏》76頁下6行——80頁下4行)(32A23:30——33A24:59)

  

  上一次我們講到諸法俱生,心所法講了這個善品,頌就是:“欲有尋伺故,欲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有時增惡作”。這個講過了,大概重複一下。欲界裏邊心分五類,“心品有五”:善的是一種;不善的兩種:一個是跟不共無明相應(無明跟其他的煩惱不相應的,叫不共無明)的不善心,還有跟“貪瞋等”其他煩惱相應的不善心,兩種;無記的兩種:有覆無記、無覆無記。一共是五種。

  

  第一種善心我們講了。在善心裏邊,因爲欲界決定有尋有伺,尋、伺兩個心所決定有。這個心王所相應的,大地法,決定是有的。一切心都離不開大地法,叁界都有它。既然是善心,大善地法十個也決定有。那麼大地法十個,大善地法十個,二十個,再加尋伺,二十二。有的時候還有惡作心所,那還要加一個了。所以我們今天講這個。

  

  

  

  

  有時增惡作者,然此惡作通善惡性,于善心中,有無不定,故言有時。善心若有,于前心品,更增惡作,成二十叁。言惡作者,論有叁解。論雲:惡作者何?問也。惡所作體,名爲惡作。答也。于惡所作事,起心厭惡,若惡若善,若作若不作,俱在其境也。 

  

  “惡作”這個心所,有的時候是善的,有的時候是不善的,所以說不一定在善心品裏邊有。這個二十二心所,在一切善心裏邊決定有它,不能少一個。那麼惡作呢,假使善的惡作起來了,可以加進去,成二十叁;假使它不是善的,那麼不能加進去,所以說“有時增惡作”,有的時候可以增一個惡作。那麼下邊講“惡作”這個法:

  

  “然此惡作通善惡性,于善心中,有無不定,故言有時。善心若有,于前心品,更增惡作”,本來是二十二,“成二十叁”。

  

  “言惡作者,論有叁解”,什麼叫“惡作”,《俱舍論》裏邊有叁個解釋。

  

  “論雲”,《俱舍論》裏的原文。“惡作者何?”什麼叫惡作?“惡所作體,名爲惡作。”他對自己所作的事情,感到不對——“惡”,起一個厭惡的心,不歡喜,這個就叫惡作。“答也。于惡所作事,起心厭惡,若惡若善,若作若不作,俱在其境也。”假使做了壞事,你起厭惡心,就是善的。假使你不做壞事,本來看到一個人錢很多,你想偷不敢偷,沒有偷,回來懊悔,“唉呀,那麼多錢沒有偷他,這個機會很好,失去了”,這個惡作是壞的。所以說,有的時候做了惡作,有的時候沒有做也要追悔,那麼善的、惡的都有。“若惡若善,若作若不作”,這個可以作四料簡,你們自己去作了,我不講那麼多。

  

  那麼他下邊講惡作,什麼叫惡作?下邊有叁個解釋。

  

  

  

  

  應知此中緣惡作法,說名惡作。謂緣惡作,心追悔性。注曰:于惡作事,既不稱心,遂生追悔,即此追悔,緣惡作起,名爲惡作,惡作是境,非追悔也。今名追悔,爲惡作者,從境爲名也。此下論文:如緣空解脫門,說名爲空;緣不淨無貪,說爲不淨。注曰:此文舉例釋成也。空解脫門,以定爲體,今名空者,以緣空故,從境爲名。不淨觀無貪爲體,今名不淨者,緣不淨故,從境爲名。惡作亦爾也。

  

  “應知此中緣惡作法,說名惡作。”它裏邊第一個是所緣,緣就是心緣那個惡作的法、這個事情,就叫惡作。“謂緣惡作,心追悔性”,這是論文,下邊是圓晖法師的注解:“于惡作事,既不稱心”,做了事情,不稱心,追悔了,感到厭惡,不該這麼做,或者該這麼做卻沒有做。“既不稱心,遂生追悔,即此追悔,緣惡作起名爲惡作,惡作是境,非追悔也。今名追悔,爲惡作者,從境爲名也。”這是什麼釋?大家想想看。它本來是一個追悔的心,追悔的心不能叫惡作了;但是所緣的境是惡作,境做錯了,不稱心,是惡作的境。現在這個心緣那個境叫惡作。本來心所是追悔,那麼現在不叫追悔,就用那個境的名字,叫惡作,這是什麼解?——有財釋。自己的名字不用,用它所緣的境,由那個緣境的財,有財釋。

  

  “此下論文:如緣空解脫門,說名爲空。”這是舉例了。空解脫門(我們以前講過的,叁解脫門:空、無相、無願),它本來能緣的是慧心所,緣一切法都是空,那麼這是慧心所了,怎麼叫空呢?空是它所緣的境,把一切境都緣成空的相,那麼叫空解脫門。這個也是同樣的,有財釋,慧的心所名字不安,安它的境的名字。另外一個,不淨觀,“緣不淨無貪,說爲不淨”。不淨觀,觀一切法不淨,那麼這是無貪的心所。不淨嘛當然不貪了,不去貪著了。本來體是無貪的心所,但是叫它不淨,爲什麼?因爲緣的境是不淨。

  

  “注曰:此文舉例釋成也”,這是舉幾個例,所緣的境可以安它的名字,而原來的那個可以把它名字不安,用所緣的境來安,“此文舉例釋成”,“惡作”也可以這樣說,是有其他的例,同樣的例是有的。“空解脫門,以定爲體”,空解脫門,它本來是用定,“今名空者,以緣空故”,空解脫門,它是一個定,現在怎麼叫空呢?因爲它緣的是空境。假使你去觀它的空相呢,那就是慧了。那麼這裏從定來說,它本體是定;現在叫空,因爲緣的是空境,“從境爲名”。“不淨觀無貪爲體”,它是無貪心所,但是所緣的是這個不淨的境,所以叫不淨觀,也是把所緣的境來安名字,“從境爲名”。“惡作亦爾”,惡作也同樣,本來是追悔心所,不能叫惡作;因爲它緣的境是惡作,由緣的那個惡作的境,叫惡作。

  

  

  

  

  又見世間,約所依處,說能依事,如言一切村邑國土皆來集會。惡作即是追悔所依,故約所依,說爲惡作。注曰:此第二釋意者,先因惡作,方起追悔,故知惡作,追悔所依。今喚追悔爲惡作者,于所依處,顯能依事。如人依村,村是所依,若人集會,即言村來,是舉所依村,顯能依人也。

  

  (32B)“又見世間,約所依處,說能依事”,世間說話也經常這樣,把所依的地方來代替能依的事情,如說“一切村邑國土皆來集會”,一切村邑國土的人都來開會了。村邑國土是所依的地方,而來集會的是人,那麼依所依的處所來代替這個人,也可以,所以說習慣上也有這個說法。

  

  “惡作即是追悔所依”,第二個解釋。前面是說“所緣”,現在是“所依”。追悔怎麼起來的?依了惡作起來的,這個事情做了不稱心,他追悔了。既然這惡作是所依,那麼能依的追悔,把它自己名字不說,以所依的名字來說,這個也可以,“故約所依,說爲惡作”。世間上也有這個例子,“村邑國土都來集會”,所依的是“村邑國土”,並不是“人”,我們“人”就叫“村邑國土”,也可以用。這是第二個解釋,所依。

  

  “注曰:此第二釋意者,先因惡作,方起追悔,故知惡作,(是)追悔(的)所依”,做錯了,才起追悔的,所以呢,“惡作”是“追悔所依”的那個事情。現在把追悔叫惡作呢,就是把所依的名字安到能依的事上來,“今喚追悔爲惡作者,于所依處,顯能依事”。“如人依村,村是所依,若人集會,即言村來”,這就是那個例,“是舉所依村,顯能依(的)人也”。這是第二解釋,用所依來安名。

  

  

  

  

  又于果體,假立因名。如言:此六觸處,應知名宿作業。注曰:此第叁釋,因是惡作,果是追悔,今喚追悔爲惡作者,此于果上立因名故。如言者,如經言也;此六觸處,眼等六根也。此六觸處是果,宿作業是因。經言六觸處是業者,亦是果上立因名也。

  

  第叁個,果立因名。“又于果體,假立因名”,本來是果,用因的名字安在果上,“如言:此六觸處,應知名宿作業”,這是經上有這麼一句話,下邊看它的注解。

  

  “注曰:此第叁釋,因是惡作,果是追悔”,因爲做了惡作了,做錯了,然後追悔,惡作是因,追悔是果。“今喚追悔爲惡作者,此于果上立因名故”,這個追悔的果上邊,就把惡作的事情、名字安上去。那麼經裏邊也有這個例子,它說“此六觸處,眼等六根也”,這個六觸處,眼等六根也——經上是這樣說的:“此六觸處,應知名宿作業”,這個六觸處,就是過去造的業。那麼“六觸處”本來是“眼等六根”,眼等六根是果,造的業是因,經裏邊把“六觸處”說它是“業(宿作業)”,那就是果立因名。這個“六觸處是果”了,但是叫它是“業”,這個“(宿作)業是因”啊,把六觸處…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