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是业,那就是果立因名。因为经上这句话:“此六触处,应知名宿作业。”这个六触处就是过去造的业,造的业感来的,这是果了;但是果上边也可以代替,用因的名字来说果,就是业。这个也可以,经上也有这个例。这是果立因名。
这是把“恶作”三个解释,一个是所缘境来安名的,一个是所依的地方来安名,一个是从果上来安名,都可以。反正这三个意思,我们就要明白了,“恶作”本身并不是那个心所,心所是“追悔”。因为有那个事情做错了,然后起追悔的心,所以就把这个追悔叫恶作。答了半天,就是解释“恶作”是这么一回事情。
问:何等恶作,说名为善?答:谓于善恶作不作中,心中追悔性。谓于先时,于善不作,于恶而作,后生追悔,名善恶作也。与此相违,名为不善。谓先作善,而不作恶,后生追悔,名不善恶作也。故此二恶作,各依善恶二处而起。
“问:何等恶作,说名为善?”,这个恶作里边有善恶了,什么样的恶作是善的?“答:谓于善、恶,作、不作中,心中追悔性”,善、恶作了,或者不作,心里追悔。这个话很隐了,下边广的解释一下:“谓于先时,于善不作,于恶而作,后生追悔”,在过去的时候,善的事情没有做,或者是恶的事情做了,这个追悔了,那么这是善的恶作,“名善恶作也”。因为善的事情没有做,那感到该做的没有做,人家都在做好事,供养什么,你看也看到了,知也知道了,但是你那个时候,因为心里边悭贪,没有参加,后来回去了,感到很懊悔(追悔),这个是好的恶作;或者不善的事情,做了之后,后来一想做错了,不该做的,那么这个心追悔,也是好的恶作,这是善的恶作。
“与此相违,名为不善”,反过来,那就是不善的了。下边他还是很细地给你说了。过去做了善事,没有作恶,懊悔了,“唉,这个善事该不要做的,做了,你看我钱拿了那么多出去,现在自己要用,不够了”,这个就是不好的恶作。或者呢,一个坏事没有做,“哎呀,这个机会失掉了,可惜,该那个时候做的”,那么这也是坏的恶作。“谓先作善,而不作恶,后生追悔,名不善恶作也”,这就是说,恶作里边有善、恶,有作、不作,把它的辩证关系全部讲完了。这个自己去配一配,也很容易。
“故此二恶作,各依善、恶二处而起”,这里就是说明,恶作有善的,有恶的。假使是善的恶作,这个心起了,那么欲界的善心品里边就可以加一个,二十三;假使是恶的恶作,当然它不能加进去。所以说“有时增恶作”,有的时候有,就加进去,没有就不要加。这是第一善心品讲完了。
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者,此明不善心品,二十心所俱生也。不善不共者,不共无明也;见者,不善见也;俱者,谓不善心,一与不共无明俱,二与不善见俱也。且于不善不共无明心品,必有二十心所俱生。谓大地十,大烦恼地六,大不善地二,及与寻伺。
那么不善的里边有两类,一个是不共无明的,一个是跟其他的烦恼相应的。
“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者”,不善心里边,“此明不善心品,二十心所俱生也”,有二十个心一起生。“不善不共”什么意思?“不共无明也”,不善品里边与不共无明相应的那一品不善心。“见者,不善见也;俱者,谓不善心,一与不共无明俱,二与不善见俱也。”
“且于不善不共无明心品,必有二十心所俱生。”就是说这个不善不共心里边,本来是跟不共无明相应的,如果里边再加上跟见相应(即“不善见”,五个见,不正见),那么这个里边就是有二十心所。哪二十个呢?“大地(法)十”,这是什么心都有的。因为它是不善的,与无明相应的,那么是染污心。既然是染污心,决定有“大烦恼地六”,这个要起来的。“大不善地二”,因为它是不善的心,那么大不善地二(无惭无愧)也要来的。因为是欲界,有“寻伺”。——十个加上六个,再加上两个,再加上寻伺两个,二十个心。这是“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
第二不善见相应心品者,谓此心中,或有邪见,或有见取,或有戒禁取,亦有二十心所俱生,名即如前不共品说。于五见中,除身边见者,此二见是有覆无记见也。
下边,“第二不善见相应心品者,谓此心中……”——一个是与不共无明相应的,二十个心;第二个“见俱”,跟不善的见相应的,也是二十。那么第二,不善见相应的心,“谓此心中,或有邪见,或有见取,或有戒禁取”,它“亦有二十心所俱生,名即如前不共品说”,那么这个哪些跟它相应的呢?跟前面一样,还是十个大地法,因为它是染污的了;邪见、见取,这些都是烦恼心,那么有大烦恼地六;因为它是不善心,有大不善地二;因为是欲界,有寻伺,那么就是二十个心所。
为什么五个见里边,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祗取三个,还有身见、边见要除去呢?“此二见是有覆无记见也”,不属于不善的,所以把它避开。将来讲有覆无记的时候,要把它们摆进去;在这里,它们性质不一样,不能放在不善品里边。
问:此不善见相应心品,合有二十一,二十如前,应加不善见,何故俱言二十耶?
这是提一个问难。他说这个不善见相应的心啊,你说与不共无明相应的是二十个心俱生,没有问题;不善见相应的,你说祗有二十个不对,该有二十一个。二十个跟你说的一样,大地十个,大烦恼地六个,大不善地两个,寻伺两个,二十个,还要加个见的嘛。“应加不善见”,不善见本身怎么不加进去呢?“何故俱言二十耶?”为什么你的颂里边说不共无明也是“唯二十”,“见俱”——跟那些不正见相应的也是二十呢?那就错了,该说二十一啊。这是一个问难。
答:非见增故,无有二十一,以即于十大地法中,慧用差别,说为见故。见以慧为体,十大地法中,慧已摄竟,故不重说也。
并不是有一个不共见要加上去,所以不要二十一个。为什么呢?大地法里边有个慧心所。这个慧心所的差别,好的慧,当然是属于善品的;这个是坏的慧,邪见、见取、戒禁取等等,这是不好的慧。那么慧心所,体还是一个,管你善的、恶的,体还是慧心所。在十个大地法里边已经有慧了,你再加一个不正见,两个慧了,那不行了。一个心生起,不能有两个心所法同样地生起来。所以说呢,不要加了,还是二十个。这是说不善心品里边的不共无明的。
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者,此有三类:一、四烦恼者,贪、瞋、疑、慢也。二、忿等者,十小随烦恼也。三、恶作者,不善中恶作也。此三类心,各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且四烦恼相应心品二十一者,谓大地十,大烦恼地六,大不善地二,及与寻伺。此二十上,加贪等随一,名二十一也。忿等二十一者,二十如前,加忿等一。不善恶作二十一者,二十如前,加恶作一。
“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者”,这是不善心品的第二类,它有二十一个心所法俱生,里边又分三个种类。这一段文是相当细致的。第一种,“四烦恼”,“贪、瞋、疑、慢”,有这四个烦恼的。痴,就是无明了,前面讲过了。那么四个烦恼跟它相应的,贪、瞋、疑、慢,这一品。第二种,“忿等”,“十(个)小随烦恼”我们知道了,跟这些相应的。第三“恶作”,“不善中恶作也”。这样的,这三类心,都是“二十一心所俱生”。
那么一个个说。“且四烦恼相应心品二十一者”,哪二十一呢?“大地(法)十”,这个一切心都有它;因为是不善心,那有“大烦恼地六、大不善地二”,决定要有;“寻伺”一定有。这个基本的二十个,跟前面一样。因为起贪、瞋、慢、疑了,那么加一个贪了,或者加一个瞋、加一个慢、加一个疑。这个加一个的话呢,二十加一个就是二十一了。
贪、瞋、疑、慢,这是第一类,“四烦恼”。第二类是“忿等”,这个忿、覆、悭、嫉、恼……,这十个小随烦恼,同样也是“二十(个)如前”,“加忿等一”。这些烦恼不会同时起来,我们讲过的,小随烦恼起它就不起它。那么贪、瞋、慢、疑也是,起一个,不起其他的,起贪的时候,不会同时起瞋心;起疑的时候,也不会同时起慢心,所以说呢,加一个。假如四个烦恼,当然同时起的可能性也有,但是这里说,这四个烦恼随一个起的时候,那就是二十一个心所俱起。假使起个贪心,决定二十一个心所法一起存在;假使起个忿心,决定也有二十一个同时起来,不能少一个。
假使起了个恶作,“不善恶作二十一”,前面说的,不善心里边如果有个恶作心的话,那么加一个心所,跟善品一样。没有起恶作就不要加了;要是起恶作呢,加一个进去,也是二十一。
这是把不善心品的两类都讲完了。下边是无记的两种。一种是有覆无记,一种是无覆无记。
有覆有十八者,此取欲界有覆无记心也。谓与身边二见相应,此二种见,能覆圣道,或有痴覆,名为有覆,不能招果,故名无记。此有覆心,必有十八心所俱生,谓大地十,大烦恼地六,及与寻伺。此中见不增,应知如前释也。
先说有覆无记,“有覆有十八”,它有十八个心。“此取欲界有覆无记心也”,这是就欲界说,我们的大前提是欲界了。“谓与身边二见相应”,这二种见,“能覆圣道,或有痴覆,名为有覆,不能招果,故名无记。”有覆无记、无覆无记,听了很多,到底什么叫是有覆无记,什么叫无覆无记,这里给你解释了。
什么叫覆?“能覆圣道”,对圣道障覆的,就是对圣道有障的了,不能见到圣道的,把它盖起来了,这是一种,叫覆。第二种,“或有痴覆”,一个痴把它盖起来了,那么叫覆,这个…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