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两个意思是一样的。覆到嘛,就是对圣道不能见到了,不能通达了,那么这叫有覆,就是对圣道有覆盖的,或者痴把它盖起来了。那么这是有覆。
什么叫无记?不招果的。我们说,招异熟果,决定是要善恶法,因是善恶,果为无记。那么既然是无记的法,它力量很薄弱,“不能招果”,所以无记。所以说前面的有覆再加上本身是无记,叫有覆无记。反过来,无覆无记就反过来了,不覆圣道,没有痴所覆盖的,叫无覆,也不能招果的,叫无记。
假使有覆无记的话,决定有十八个心所同时俱生,哪十八个?“大地十”,这个一切心都有;“大烦恼地六”,为什么?有覆无记是染污心,大烦恼地是一切染心都有它,所以加上大烦恼地六个;因为欲界,有“寻伺”两个,所以说呢,一共十八个。
“此中见不增,应知如前释也”,那么你说有覆无记,它是身见、边见了,那你不要加个见了?前面讲过了,大地法里的慧就是它,所以不要重复了,不要加个见。有覆无记就是这么十八个。
无覆许十二者,欲无覆心,异熟生等也。此有十二心所俱生,谓大地十,及与寻伺。言许者,依萨婆多宗,恶作不通无记,故于无覆无记心,唯许有十二。不同经部意,恶作通无记心。无记心中更加恶作故,得有十三,非所许也。
无覆无记呢,祗有十二个。“欲无覆心,异熟生等也。”什么叫无覆心?我们说有四种:异熟生、工巧心、威仪路,还要加通果心16。这是“异熟生”,异熟果感来的。一个是工巧,工巧的心,也是属于无记的,做工巧啊,就是属于技术那一类,又不是善,又不是恶。那么还有是威仪路,行动威仪,这个也是属于无记的。那么再加一个通果心,就是神通变化的心,也属于无记。无覆无记在法相上呢,有四种:异熟生、威仪路、工巧明、还有这个变化心,这四个,经常要碰到的,四个是无覆无记。那么这里边“等”,就等其他三个。这个无覆无记的心,“有十二(个)心所俱生”,那是最简单的。因为它无覆无记,既不是善,也不是染污,更不是不善,所以说,祗有十个大地法——它不是善的,大善地法没有;它不是染污的,大烦恼地法也没有;它不是不善的,大不善地法也没有;小烦恼地法也没有。那么祗有十个心。因为在欲界,还要加“寻、伺”。十二个,“谓大地十,及与寻伺”,再简单没有了。这是最少的心了,无覆无记心。
颂词里边,“无覆许十二”,这个“许”摆在这里干什么?“言许者,依萨婆多宗,恶作不通无记,故于无覆无记心,唯许有十二”。那么在萨婆多,就是有部里边,恶作没有无记的,祗有善、恶;所以呢,在无覆无记的心里边,祗能十二个。“许”,就是有部这么许的。“不同经部意,恶作通无记心”,而经部呢,却是恶作可以善,可以不善,也可以无记。既然通无记的,无记里边也可以加个“恶作”,那成十三个了。而萨婆多不允许,所以萨婆多里边,祗许十二个。这就是经部跟有部的差别。“非所许也”,那么经部的十三个心呢,萨婆多不许的,祗许十二个,所以叫“许十二”,这是“许”的意思。就是有部祗允许十二个,不允许十三个。这十三个是经部的主张。
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者,睡眠通三性故,于前心品,遍有不违也。随何品有,皆说此增。谓前善中,二十二上,加至二十三;若前二十三,增至二十四。不善无记,准例应知。
“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这个是最后讲的。“睡眠”心所“通三性”,有好的睡眠心,也有恶的,也有无记的。我们睡觉的时候,大家可以体会嘛,有的时候做好梦,拜佛,什么什么,这是好的、善的;有的时候做恶梦、坏梦,自己做什么坏事,看见什么事情,动心念,这些都是坏的;也有无记的,做个糊里糊涂的梦,看到什么,心里也不善,也不恶的。在梦中通三性。既然通三性的,那么哪一品心里边都可以摆进去。假使有睡眠的话,就加一个睡眠心所。“睡眠通三性故,于前心品,遍有不违也”,前面五品心,都可以有它,因为它是通三性的。哪一品,假使他睡眠了,就加一个睡眠心所。“随何品有,皆说此增”,随哪一品心,有它的时候就加一个。“谓前善中,二十二上,加至二十三”,假使善心里边有睡眠了,那么二十二个里边加一个,二十三。不善心所里边二十二个,加一个不善的睡眠,二十三。——噢,“若前二十三”,假使有恶作的,那么加到“二十四”。“不善无记,准例应知。”同样,加一个就是了。原来的数是多少,你要睡眠了,你加一个睡眠心所进去就可以了。
这一段很长,我们说关系嘛,是蛮重要的,但是不好记,我们暂时不背。这个前面的最基本的却是要背的,这个五个地的法要背。但是,五个地里边还有一个不定法,没有摆在五地里边,还要记住。那就是说,我们这个表上边,不定地八个法,也把它记住,然后四十六心所哪个位置都安上了。不然的话四十六个心所法祗安了三十八个,还有八个没有地方安的,也要把它安好。那么这样四十六知道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至于其中的辩证关系,生的时候有几个心一起生,不能少一个的,这个是进一层了。暂时这个颂就不背。因为背多了,怕你们记不住。
我们现在很多人感冒了什么了,那么就是身体也要注意。不要因为太用功了,把睡眠休息的时间都挤掉了,那么反而学法的效果要减少了。所以我们要修行,《四十二章经》里边“弹琴”的这个喻要经常想一想:弹琴,这个琴弦绷得太紧,再弹下去要断掉的。你病了,或者是倒下去了,乃至生命没有了,你怎么修呢?所以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松了,这弦松松的,弹了半天,声音也没有——软啪啪的,这么弹,什么声音出来呢?所以要不松不紧。这个就是中道17。
我们佛教就是讲中道的。这是事上的中道,看起来很肤浅,实际上,从真正的中观的见看,是从中观的理论上透发出来、应用于事上的,这个中道观,并不浅,相当深的。我们自己要掌握这个原则,不要使修行有妨碍。在《慧行刻意》里边,有一种叫精进魔,它要破坏你的修行,就使你拼命的精进,你感到精进好,就赞叹你精进,弄得你觉也不睡,饭也不吃,这么弄得头昏脑胀,最后害病、死掉,那就是魔的目的达到了。你修行修不成了嘛,它就是不要你修行,那么你不是上当了!所以说精进有的时候过分了,也会出魔。
戊二 明上界俱生
从此第二,明上界俱生者,论云:已说欲界心品俱生,当说上界。颂曰
初定除不善 及恶作睡眠 中定又除寻 上兼除伺等
“从此第二,明上界俱生者”,前面说的都是欲界的俱生。上界就是色界、无色界。一切法、心所法,它生的时候,有多少心所一起生起来,也有规律的,这是上界的俱生。“论云:已说欲界心品俱生,当说上界。”有了欲界的基础,上二界好说了。欲界的基础有了之后,上二界祗要除掉就好了。色界里边没有什么的,就除那个;无色界又没有什么的,又除那个,余下的就是。
释曰:初定除不善,及恶作睡眠者,谓初静虑,如前欲界,诸心所法,唯除不善。不善有十,谓瞋一,小烦恼中忿等七,除谄诳憍,及无惭愧。此十烦恼,唯不善性,色界无有。除恶作者,恶作与忧根相应,色界离忧,故无恶作。除睡眠者,色界无段食,故无睡眠也。
“释曰:初定除不善,及恶作睡眠者”,这两句什么意思呢?“初定”,就是“初静虑”,“如前欲界”的“诸心所法”,五品心,初静虑来说呢,“唯除不善”,不善要除掉。哪个不善?“不善有十,谓瞋一”,瞋是一个;“小烦恼中忿等七”,十个小随烦恼——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忿、覆、悭、嫉、害、恨这七个不善的,“谄、诳、憍”要除掉,不在里边,祗有七个小随烦恼;再加上大不善地法的“无惭、无愧”。初静虑要除掉这十个不善法。“此十烦恼,唯不善性”,一定是不善的,色界里边没有它,“色界无有”,要除掉。
还要“除恶作”,“恶作与忧根相应,色界离忧,故无恶作。”色界里边,没有忧虑的。忧,“心不悦名忧”嘛,色界里边心是喜乐,有喜的,不会有忧了。不忧的话,恶作也没有了。因为恶作总是跟忧相应,做错了嘛,他就要心里不高兴了。既然初禅里边没有忧的,恶作也不会起,不会悔,那么就要除恶作。
“除睡眠者,色界无段食,故无睡眠也。”除了十个不善法,再除一个恶作,还要除一个“睡眠”,色界里边不睡觉了。
得了初禅的人就可以不睡觉,不倒单毫无问题。以前佛在世的时候,阿罗汉白天乞食、修行、精进,到晚上就坐在树下,不倒单的。那么他身体受得了啊?受得了。他得了定之后,可以不要睡的。没有定呢,你硬蹦硬冲,不倒单,这个日常法师经常批评的,你根本修行还没有上路,偏要不倒单,晚上不睡下去,白天坐在那里就打瞌睡,念经打瞌睡,听经也打瞌睡,做事情也打瞌睡。
海公上师讲一个公案,很有趣。他说近慈寺有个师父,他的瞌睡大得不得了,就是我刚才说的,念经也是打瞌睡,听经打瞌睡,做事情糊里糊涂打瞌睡,乃至走路也打瞌睡。有一次,他们一起走路了,有一批僧人一齐走,经过四川那个地方(我是没有经过那里),一个独木桥很狭窄的,一根树倒在两边,做一个桥的。那位师父上桥了,独木桥,也是打瞌睡。哈,那就不行了。平时在别的地方打瞌睡,你偏一偏还可以站住了,一个独木桥上打瞌睡,好,一下子栽下去了。栽下去不算,穿了个裙,象一朵荷花,漂在里边,哗哗哗的,这个好看。这就是瞌睡太大了。这是过独木桥你还打瞌睡,你真不得了。
(33A)海公上师这个话,也是…
《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