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兩個意思是一樣的。覆到嘛,就是對聖道不能見到了,不能通達了,那麼這叫有覆,就是對聖道有覆蓋的,或者癡把它蓋起來了。那麼這是有覆。
什麼叫無記?不招果的。我們說,招異熟果,決定是要善惡法,因是善惡,果爲無記。那麼既然是無記的法,它力量很薄弱,“不能招果”,所以無記。所以說前面的有覆再加上本身是無記,叫有覆無記。反過來,無覆無記就反過來了,不覆聖道,沒有癡所覆蓋的,叫無覆,也不能招果的,叫無記。
假使有覆無記的話,決定有十八個心所同時俱生,哪十八個?“大地十”,這個一切心都有;“大煩惱地六”,爲什麼?有覆無記是染汙心,大煩惱地是一切染心都有它,所以加上大煩惱地六個;因爲欲界,有“尋伺”兩個,所以說呢,一共十八個。
“此中見不增,應知如前釋也”,那麼你說有覆無記,它是身見、邊見了,那你不要加個見了?前面講過了,大地法裏的慧就是它,所以不要重複了,不要加個見。有覆無記就是這麼十八個。
無覆許十二者,欲無覆心,異熟生等也。此有十二心所俱生,謂大地十,及與尋伺。言許者,依薩婆多宗,惡作不通無記,故于無覆無記心,唯許有十二。不同經部意,惡作通無記心。無記心中更加惡作故,得有十叁,非所許也。
無覆無記呢,祗有十二個。“欲無覆心,異熟生等也。”什麼叫無覆心?我們說有四種:異熟生、工巧心、威儀路,還要加通果心16。這是“異熟生”,異熟果感來的。一個是工巧,工巧的心,也是屬于無記的,做工巧啊,就是屬于技術那一類,又不是善,又不是惡。那麼還有是威儀路,行動威儀,這個也是屬于無記的。那麼再加一個通果心,就是神通變化的心,也屬于無記。無覆無記在法相上呢,有四種:異熟生、威儀路、工巧明、還有這個變化心,這四個,經常要碰到的,四個是無覆無記。那麼這裏邊“等”,就等其他叁個。這個無覆無記的心,“有十二(個)心所俱生”,那是最簡單的。因爲它無覆無記,既不是善,也不是染汙,更不是不善,所以說,祗有十個大地法——它不是善的,大善地法沒有;它不是染汙的,大煩惱地法也沒有;它不是不善的,大不善地法也沒有;小煩惱地法也沒有。那麼祗有十個心。因爲在欲界,還要加“尋、伺”。十二個,“謂大地十,及與尋伺”,再簡單沒有了。這是最少的心了,無覆無記心。
頌詞裏邊,“無覆許十二”,這個“許”擺在這裏幹什麼?“言許者,依薩婆多宗,惡作不通無記,故于無覆無記心,唯許有十二”。那麼在薩婆多,就是有部裏邊,惡作沒有無記的,祗有善、惡;所以呢,在無覆無記的心裏邊,祗能十二個。“許”,就是有部這麼許的。“不同經部意,惡作通無記心”,而經部呢,卻是惡作可以善,可以不善,也可以無記。既然通無記的,無記裏邊也可以加個“惡作”,那成十叁個了。而薩婆多不允許,所以薩婆多裏邊,祗許十二個。這就是經部跟有部的差別。“非所許也”,那麼經部的十叁個心呢,薩婆多不許的,祗許十二個,所以叫“許十二”,這是“許”的意思。就是有部祗允許十二個,不允許十叁個。這十叁個是經部的主張。
睡眠遍不違,若有皆增一者,睡眠通叁性故,于前心品,遍有不違也。隨何品有,皆說此增。謂前善中,二十二上,加至二十叁;若前二十叁,增至二十四。不善無記,准例應知。
“睡眠遍不違,若有皆增一”,這個是最後講的。“睡眠”心所“通叁性”,有好的睡眠心,也有惡的,也有無記的。我們睡覺的時候,大家可以體會嘛,有的時候做好夢,拜佛,什麼什麼,這是好的、善的;有的時候做惡夢、壞夢,自己做什麼壞事,看見什麼事情,動心念,這些都是壞的;也有無記的,做個糊裏糊塗的夢,看到什麼,心裏也不善,也不惡的。在夢中通叁性。既然通叁性的,那麼哪一品心裏邊都可以擺進去。假使有睡眠的話,就加一個睡眠心所。“睡眠通叁性故,于前心品,遍有不違也”,前面五品心,都可以有它,因爲它是通叁性的。哪一品,假使他睡眠了,就加一個睡眠心所。“隨何品有,皆說此增”,隨哪一品心,有它的時候就加一個。“謂前善中,二十二上,加至二十叁”,假使善心裏邊有睡眠了,那麼二十二個裏邊加一個,二十叁。不善心所裏邊二十二個,加一個不善的睡眠,二十叁。——噢,“若前二十叁”,假使有惡作的,那麼加到“二十四”。“不善無記,准例應知。”同樣,加一個就是了。原來的數是多少,你要睡眠了,你加一個睡眠心所進去就可以了。
這一段很長,我們說關系嘛,是蠻重要的,但是不好記,我們暫時不背。這個前面的最基本的卻是要背的,這個五個地的法要背。但是,五個地裏邊還有一個不定法,沒有擺在五地裏邊,還要記住。那就是說,我們這個表上邊,不定地八個法,也把它記住,然後四十六心所哪個位置都安上了。不然的話四十六個心所法祗安了叁十八個,還有八個沒有地方安的,也要把它安好。那麼這樣四十六知道了,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至于其中的辯證關系,生的時候有幾個心一起生,不能少一個的,這個是進一層了。暫時這個頌就不背。因爲背多了,怕你們記不住。
我們現在很多人感冒了什麼了,那麼就是身體也要注意。不要因爲太用功了,把睡眠休息的時間都擠掉了,那麼反而學法的效果要減少了。所以我們要修行,《四十二章經》裏邊“彈琴”的這個喻要經常想一想:彈琴,這個琴弦繃得太緊,再彈下去要斷掉的。你病了,或者是倒下去了,乃至生命沒有了,你怎麼修呢?所以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太松了,這弦松松的,彈了半天,聲音也沒有——軟啪啪的,這麼彈,什麼聲音出來呢?所以要不松不緊。這個就是中道17。
我們佛教就是講中道的。這是事上的中道,看起來很膚淺,實際上,從真正的中觀的見看,是從中觀的理論上透發出來、應用于事上的,這個中道觀,並不淺,相當深的。我們自己要掌握這個原則,不要使修行有妨礙。在《慧行刻意》裏邊,有一種叫精進魔,它要破壞你的修行,就使你拼命的精進,你感到精進好,就贊歎你精進,弄得你覺也不睡,飯也不吃,這麼弄得頭昏腦脹,最後害病、死掉,那就是魔的目的達到了。你修行修不成了嘛,它就是不要你修行,那麼你不是上當了!所以說精進有的時候過分了,也會出魔。
戊二 明上界俱生
從此第二,明上界俱生者,論雲:已說欲界心品俱生,當說上界。頌曰
初定除不善 及惡作睡眠 中定又除尋 上兼除伺等
“從此第二,明上界俱生者”,前面說的都是欲界的俱生。上界就是色界、無色界。一切法、心所法,它生的時候,有多少心所一起生起來,也有規律的,這是上界的俱生。“論雲:已說欲界心品俱生,當說上界。”有了欲界的基礎,上二界好說了。欲界的基礎有了之後,上二界祗要除掉就好了。色界裏邊沒有什麼的,就除那個;無色界又沒有什麼的,又除那個,余下的就是。
釋曰:初定除不善,及惡作睡眠者,謂初靜慮,如前欲界,諸心所法,唯除不善。不善有十,謂瞋一,小煩惱中忿等七,除谄诳憍,及無慚愧。此十煩惱,唯不善性,色界無有。除惡作者,惡作與憂根相應,色界離憂,故無惡作。除睡眠者,色界無段食,故無睡眠也。
“釋曰:初定除不善,及惡作睡眠者”,這兩句什麼意思呢?“初定”,就是“初靜慮”,“如前欲界”的“諸心所法”,五品心,初靜慮來說呢,“唯除不善”,不善要除掉。哪個不善?“不善有十,謂瞋一”,瞋是一個;“小煩惱中忿等七”,十個小隨煩惱——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憍,忿、覆、悭、嫉、害、恨這七個不善的,“谄、诳、憍”要除掉,不在裏邊,祗有七個小隨煩惱;再加上大不善地法的“無慚、無愧”。初靜慮要除掉這十個不善法。“此十煩惱,唯不善性”,一定是不善的,色界裏邊沒有它,“色界無有”,要除掉。
還要“除惡作”,“惡作與憂根相應,色界離憂,故無惡作。”色界裏邊,沒有憂慮的。憂,“心不悅名憂”嘛,色界裏邊心是喜樂,有喜的,不會有憂了。不憂的話,惡作也沒有了。因爲惡作總是跟憂相應,做錯了嘛,他就要心裏不高興了。既然初禅裏邊沒有憂的,惡作也不會起,不會悔,那麼就要除惡作。
“除睡眠者,色界無段食,故無睡眠也。”除了十個不善法,再除一個惡作,還要除一個“睡眠”,色界裏邊不睡覺了。
得了初禅的人就可以不睡覺,不倒單毫無問題。以前佛在世的時候,阿羅漢白天乞食、修行、精進,到晚上就坐在樹下,不倒單的。那麼他身體受得了啊?受得了。他得了定之後,可以不要睡的。沒有定呢,你硬蹦硬沖,不倒單,這個日常法師經常批評的,你根本修行還沒有上路,偏要不倒單,晚上不睡下去,白天坐在那裏就打瞌睡,念經打瞌睡,聽經也打瞌睡,做事情也打瞌睡。
海公上師講一個公案,很有趣。他說近慈寺有個師父,他的瞌睡大得不得了,就是我剛才說的,念經也是打瞌睡,聽經打瞌睡,做事情糊裏糊塗打瞌睡,乃至走路也打瞌睡。有一次,他們一起走路了,有一批僧人一齊走,經過四川那個地方(我是沒有經過那裏),一個獨木橋很狹窄的,一根樹倒在兩邊,做一個橋的。那位師父上橋了,獨木橋,也是打瞌睡。哈,那就不行了。平時在別的地方打瞌睡,你偏一偏還可以站住了,一個獨木橋上打瞌睡,好,一下子栽下去了。栽下去不算,穿了個裙,象一朵荷花,漂在裏邊,嘩嘩嘩的,這個好看。這就是瞌睡太大了。這是過獨木橋你還打瞌睡,你真不得了。
(33A)海公上師這個話,也是…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