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P30

  ..續本文上一頁個法來擡高自己了,那你完全失去學法的意義了。

  

  以前有位小路尊者,他愚癡得不得了,佛教他一個偈,四句話,念了前面的,記不住後頭,後頭背下來,前面那兩句又忘了,四句話搞了好久,背來背去,背不下來,笨得不得了。人家說這個人太愚癡了。那麼大家說,這個出名了,這個愚癡的。後來有一次大家講法了,比丘裏面互相講法,那麼這一次輪到他講了,要上座講法,大家看笑話了,看他這麼愚癡怎麼講了。以前印度法座是把大家的衣服堆起來(作法座)。他們看到輪到小路比丘要上臺,要講法呢,把所有衣服堆起來,堆得很高,就是要他的好看了,出洋相。結果哪裏知道,他上去呢,啊!說得非常好。大家就奇怪了,就問佛。佛說他以前本來是大法師,就是悋法,人家求法,他不告訴人家,感到現在愚癡;但是現在他又是在佛面前受了比丘戒,能夠自己忏悔——佛不是叫他掃地嗎!把煩惱、那些業障都掃完了,一下子,智慧又開起來了,以前法師的智慧又出現了,講得非常好。

  

  那這個意思是什麼呢?法不要悭貪啊,你不要自己擡高自己。世間上的人,有技術的,會木匠、泥水匠的也好,乃至于有武功的也好,氣功師也好,都是留一手,就怕人家超過他——佛教就希望人家超過我們,超過我們了,就是一代好一代了,佛法就“正法久住”。如果弟子永遠不如老師的話,那麼一代差一代,佛法就衰退。我們祗希望後來的比以前的好才好,就怕做不到了,能夠做得到更好。

  

  祗有一個法,不能亂傳:密法。因爲這個好象核子武器一樣的,不能隨便教給人家的。你沒有掌握這個武器的能力,教給你,要出事的。不但害了你,還要害人家,所以這些不能亂傳。其他的法,盡量學。我們爲什麼要贈送經書呢?就希望大家學(這個是好事啊,財法二施)。最不好的就是“我有這個法,就是不給你知道,那麼人家好恭敬我啊,這個法祗有我有,利養、恭敬都是我的”,這個心就是最壞的心。以佛法來招至名聞利養,這樣子,我們說對不起老佛爺的。這是悭。

  

  嫉,“謂于他諸興盛事,令心不喜”,人家有什麼好事情,心裏不高興,嫉妒,“ 不耐他榮,妒忌爲性”。人家好了,你心裏很難過——人家發了財了,“哎呀,最好他碰到什麼火燒了,或者強盜搶了,把他弄得精光,使他窮!”人家身體很好,你心裏不高興,“最好他害病!”——這個都是壞事。這個你害不了人家,害的是自己;自己起了這個煩惱心,果報是自己受的。

  

  惱,“謂堅持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谏悔”,什麼叫惱?自己堅持做不對的事情,人家好好地如法地勸你,不接受,這個叫惱。世間上說的惱就是“心裏惱火得很”,心裏煩了叫惱火,這個四川話。佛法裏講惱就不是這個意思了,自己有不對的、有罪的事情,人家如理地來勸你,不接受;不接受嘛,心裏就産生熱惱了,這樣子就是“惱”。惱是瞋的一分,也是瞋的一個支分。前面嫉妒的嫉,也是瞋的一分,悭是貪的一分。

  

  害,“謂于他能爲逼迫,由此能行打罵等事”,對人家做迫害的事情,打了罵了等等,“于諸有情,心無悲愍”,沒有悲愍心,就是沒有悲心了,“損惱爲性”,也是瞋的一個支分。

  

  恨,“謂于忿所緣事中,數數尋思,結怨不舍”,跟忿一樣,對不饒益的事情“數數尋思”,懷恨在心,放不下,這個叫恨。忿跟恨兩個看了行相差不多嘛,都是對不饒益的境,心裏不高興、發憤,一個是懷恨,那麼到底它們的差別在哪裏?忿,等于說是一個稻草——我們說木匠刨花火,刨花燒起火來,一下子很大,但是一下就沒有了,燒完了;恨呢,是碳火,看起來火不大,但是時間很長。忿就是一下子爆發的時候很厲害,發過了,就完了,沒有事了;恨呢,倒沒有大爆發,就是這個心都銜在裏邊,很長時間,放不下。這麼是兩個不同的行相。差別就在這裏15。

  

  谄,“谄謂心曲”,心曲,心不直,心裏彎彎曲曲的,“由此不能如實自顯。或矯非撥,或設方便,令解不明”,使人家搞不清楚,不讓人家知道自己的事情,故意裝得很威嚴:自己明明是一個——假使不持戒的,或者是一個品德不端正的,在人家面前故意裝模作樣地做出很規矩的樣子。這個是“谄”,就是要使人家不了解你的實況,這是心谄曲,心不直。佛教裏邊,就是“直心爲道場”,實事求是, 是怎麼的就怎麼的,不要裝模裝樣,在人家面前裝一個樣子,後頭又是另一個樣子——谄曲,使人家搞不清楚、不能如實地了解你,或者裝一個好樣子給人家看。這是谄。

  

  诳,诳是騙人家,“謂惑他,爲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爲性。”他總是有目的的。谄呢,是貪跟癡一分:一方面是貪,心裏有所……,總要使人家對他有恭敬嘛,裝作那個樣子,規規矩矩的;癡,愚癡,你這樣子做是不如法的了,愚癡。那麼诳也是愚癡,也是貪癡一分,爲什麼原因?爲了名譽利養,裝出一個有德的樣子,騙人家,這個就是诳。谄是使人家搞不清楚,裝出自己很有德;這個(诳)呢,就是爲了名聞利養故意騙人家。

  

  憍,“染著自法,謂于自盛事,深生染著”,憍和慢兩個差別就是:自己有什麼了不得的,自以爲不得了,陶醉,“醉傲爲性”。假使這個人,他氣力很大,就以爲自己好了不得,自以爲自己好,天下無敵,實際上呢,真正碰到一個強手的話,一下子把你打垮了。

  

  我們還在五臺山的時候,四川的那些老比丘就說,照通法師有一個徒弟,這個人很有名啊,會武的,打得好得不得了,但是他平時不顯。有一次四川打擂臺(那個時候還是行這一套,現在沒有了),打擂臺呢,有一個老道,凶得不得了,好幾個人都打他不贏,那是獨霸一方。這個老道士就自以爲不得了。最後呢,這個人就跟他較量一下。照通師的弟子上去之後,跳上(擂臺)之後,就先看看他到底有多少能耐。老道以爲人家都打他不贏的,這個人,一個小和尚,有什麼了不得!擂臺四個角了,老道拼命進攻,他呢,叁個角都退完了。這個老道心裏是憍傲得不得了,認爲這個是不行的人了。哪知道,到第四個角,他一下子把老道踢下擂臺——他叁個角退,是看你到底有幾下手了;看准了之後,他把你一下就踹下來了。那就是自以爲了不得的,嘿嘿,並不了不得,比你強的還多。

  

  以前我在上海,公共汽車上也經常有,兩個小青年吵架:“嗨,你不要怎麼樣,我會武的!”——自己好象會武的,馬上說出來,想嚇唬對方。他說:“你會武?我也會啊!”好,兩個人打起來了(笑),這個什麼,劃也劃不來。

  

  憍和慢兩個的差別:貪著自己的一些好的地方,自我陶醉,自以爲了不得,這是憍;慢呢,比較——呵,你不如我!這是跟人家比較産生的這個心,叫慢。這是憍、慢有差別,將來還是要講的。

  

  我們把十個小煩惱地法的行相大概講了一下。下邊這個很長。

  

  

  

  

  丁二 明定俱生

  

  從此第二,明定俱生,于中有二:一、明欲界,二、明上界。

  

  前面那些,五個地的每一個法都講完了。這裏總的科題是,怎麼樣子的生起來是一定的,有什麼樣的關系,哪些法跟哪些法決定同時生起的,“明定俱生”。“于中有二:(第)一(是)明欲界,二明上界”,“上界”就是色、無色界。

  

  

  

  

  戊一 明欲界俱生

  

  且欲界俱生者,論問雲:此中應說于何心品,有幾心所決定俱生?頌曰

  

  欲有尋伺故  于善心品中  二十二心所  有時增惡作

  

  于不善不共  見俱唯二十  四煩惱忿等  惡作二十一

  

  有覆有十八  無覆許十二  睡眠遍不違  若有皆增一

  

  先說欲界的,再說色界、無色界的。“且欲界俱生者”,先說欲界的一些法的俱生,這是心所法了。“論問雲”,論裏邊起個問端:“此中應說于何心品,有幾心所決定俱生?”在什麼心裏邊,有哪些心所法決定一起生起來的?因爲我們總的科題是俱生了,心所法一個個介紹完了,那它的關系要講了:在什麼心裏邊,有哪些心所法決定同時生起來的。

  

  “頌曰:欲有尋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有時增惡作。”先講“欲有尋伺故”,我們, 說的是欲界,欲界的心——有尋有伺地,“尋伺”決定有的。“于善心品中”,從善心來說,惡的、無記的慢慢說,先說善的。在“善心品”這一類裏邊來說,決定“二十二(個)心所(法)”同時生起的。要麼不生,要生這二十二個一起來的。那麼有惡作心的時候呢,再加一個“惡作”,“有時增惡作”,成二十叁了。

  

  

  

  

  釋曰:欲曉此頌,且要先知于欲界中,心品有五:謂善唯一。不善有二:一與不共無明相應,謂此心品,唯有無明,更無余惑;二與余貪瞋等相應。無記有二:一、有覆無記,二、無覆無記。今此頌文,約此五品,以明俱生。

  

  先看長行:“欲曉此頌,且要先知于欲界中,心品有五”,欲界裏邊,一共有五種心。“謂善唯一,不善有二”,善的心祗有一個,不善心兩種:一個是“與不共無明相應”,“謂此心品,唯有無明,更無余惑”,“不共無明”,就是這個無明不跟其他的煩惱一起生來的,單獨生起來的。這一種呢,就是心裏邊是不善心了,祗有不共無明,其他煩惱沒有。另外一種,“與余貪瞋等相應”,跟其他的貪瞋慢等等相應的,不與不共無明相應的。那麼不善的心有兩種,一種是與不共無明相應的,一種是與其他的煩惱相應的。無記心有兩種:“一、有覆無記,二、無覆無記。”我們已經講過了,有覆無記是屬于染汙心的;無覆無記呢,是真正的無記。

  

  “今此頌文,約此五品,以明俱生”,現在欲界裏邊,用這五品的心來看,每一品心裏邊,決定有哪些心所法同時生起的。

  

  

  

  欲有尋伺故,于…

《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