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2

  ..續本文上一頁、體性和思惟修學的方法,加以如理闡述。「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證佛果所必須經曆的修學過程,「次第」,就是說明修學的過程必須經曆這些階段,自下而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可缺略、紊亂或蠟等,故名「菩提道次第」。

  本論教授的淵源,遠可以推到釋迦如來的一代言教,近的如本論自說:「總《道炬論》。」這是全書總的根據。本論內容的每一細支,又各有它所依據的經論或語錄。例如「親近善知識」一科的細支:

  「九種意樂」依:《華嚴經》;

  修「信心」依:《寶炬陀羅經》、《十法經》、《金剛手灌頂經》、《寶雲經》、《猛利長者問經》;

  修「念恩心」依:《十法經》、《華嚴經》等;

  修「親近的加行」依:馬鳴菩薩《事師五十頌論》、《本生論》和彌勒菩薩《大乘莊嚴論》;

  其余還有迦當派的語錄很多,不能一一列舉。所以本論乃是總源于一切佛經和瑜伽、中觀諸論,別依《現觀莊嚴論》,《菩提道炬論》和迦當派諸語錄而組成。

  本論教授,在西藏,由阿底峽尊者傳種敦巴、大瑜伽師、阿蘭若師;種敦巴傳樸穹瓦、僅哦瓦、博朵瓦、康垅巴等;阿蘭若師也傳僅哦瓦和內邬蘇巴;博朵瓦傳霞惹瓦和铎巴等;由他們輾轉傳到虛空幢和法依賢大師。又阿底峽尊者傳授俄善慧譯師,俄善慧傳其侄俄大譯師羅敦協饒,再傳到卓垅巴而著《聖教次第論》,也漸次傳到法依賢大師。宗喀巴大師即是從虛空幢和法依賢二位大師學得各家教授,並以《聖教次第論》爲依據,寫成這部《菩提道次第論》。

  本論作者,爲中興西藏佛教的宗喀巴大師(一叁五七-一四一九)。一叁五七年,他誕生于青海 宗喀地區,即今塔爾寺。七歲出家,法名善慧名稱祥。十六歲(一叁七二年)起,到西藏學法,親近各處著名的大德。十九歲就在前 後藏各大寺院,立「現觀莊嚴論」宗。二十四歲(一叁八0年)受比丘戒,已成到處聞名的論師。此後在刹公塘閱藏數年,又徧從一些大德學習各種高深密法。叁十六歲(一叁九二年)將西藏所譯顯密一切教授學習圓滿。叁十九歲,在羅劄從虛空幢大師受得內邬蘇巴和僅哦瓦所傳的「教授派」的菩提道次第教授,又在紮廓寺從法依賢大師受得由博朵瓦傳铎巴和霞惹瓦的「教典派」的教授,又從法依賢學《聖教次第論》,是爲《菩提道次第論》的依據。四十叁歲(一叁九九年)應拉薩各寺院邀請,廣講教法,尤其注重大小乘戒的弘揚。四十六歲由勝依法王等衆多大善知識勸請,在惹真寺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後又著《密宗道次第論》,詳釋四大密部修行次第。五十叁歲(一四0九年)建格登寺,是爲黃教根本道場。五十九歲(一四一五年),命妙音法王建哲蚌寺又因《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帙太多,鈍根衆生難于受持,另造一略本《菩提道次第論》。六十二歲(一四一八年),由大慈法王建色拉寺是爲黃教叁大寺。六十叁歲(一四一九年),大師示寂于格登寺。

   一、本論的結構

  

  本論是根據《菩提道炬論》所說的「叁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而組織的。

  「下士道」,指脫離叁惡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門;「中士道」,指解脫叁有輪回,斷煩惱證涅槃的法門;「上士道」,指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大菩提果的法門。

  說明“下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人身無常,二、思惟叁惡趣苦,叁、皈依叁寶,四、深信業果。

  說明「中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叁、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脫生死正道

  說明「上士道」有二大段:一、發大菩提心,二、修菩薩行。修行又分二段:總說六度四攝和別說修止觀法。

  在叁士道之前,作爲叁士道基礎的,又有二大段:一、親近善知識,二、思惟人身難得。

  在上士道之後,又說明發大菩提心者如對密咒信仰愛好,亦可進修密乘。

  親近善知識是修學一切佛法的基礎,要親近善知識才能趣入佛法,所以最先說。趣入佛法後,就要思惟有暇圓滿的人身難得,才能策勵自己,起大精進,修學佛法。所修學的,就是叁士道。若不能脫離惡趣,就沒有修學佛法的機會,更不能出離生死,成大菩提。若對于現世五欲塵貪求還不能止息,叁惡趣的苦還不知怖畏,就更不能厭叁界苦,勤求出離。所以最迫切的,也是淺易的,應當先修下士道。修下士道中,若貪著現世五欲,于後世的安樂就不能起猛利希求,于叁惡趣苦也不能生真實怖畏;所以先應思惟人身無常,才能怖畏惡趣,由怖畏惡趣,才能至誠皈依叁寶,深信佛說因果道理,止惡修善;由此才能遠離惡趣。僅修下士道,雖能生人天善趣,終不能脫叁界生死輪回。因此,應進修中士道:先思惟生死總別過患對于叁界生厭離心;進而研求叁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煩惱和有漏業,發起斷除的決心;真正認識戒定慧叁學是斷煩惱的唯一方法,精勤修學,由此才能出離叁界生死。若自己還不能厭生死苦,如何能發心度脫一切衆生?若自己還不能出叁界,如何能度一切衆生出叁界?所以在修上士道之前,必須先修中士道。修中士道後,進一步就該想到:一切衆生沈沒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脫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衆生;爲欲救度一切衆生,自己必須成就無上佛果。由此發起菩提心,求受菩薩戒,學習六度成熟自身,修學四攝成熟有情,就是上士道。這叁士道,是不論修或不修密乘的人都要修學的,故又稱爲「共同道」。爲欲迅速圓滿福智資糧,在已能修諸共同道的基礎上,應進修密乘諸道,即先依善知識受大灌頂,嚴守叁昧耶戒及諸戒律。若學下叁部密,當先修有相瑜伽,後修無相瑜伽,由此能得密宗所說的各種悉地。若學無上瑜伽部密法,當先學生起次第,後修圓滿次第,最後證得大金剛持果。這就是本論結構的大意。

  菩提道次第,是成就無上菩提必須經曆的過程,修下士道不只爲自求人天安樂,修中士道也不只爲求自了生死,都是爲上士道准備條件,所以都是菩提道的一部份;不過由于緩急、淺深、難易的不同,就不能不分出次第。不僅各大科有一定的次第,就是大科以下的細支,也都有一定的次第,不可紊亂。但是,由于修前面各科,就更能引起對後面各科要求學習的心;學習後面各科,又更能促進對前面各科要求修習的心;所以“叁士道”又是一個整體的,要平等修行,不能偏廢。那一部份缺乏,就應該多修那一部份,使其平均發展。不是各科孤立的前後無關,而是脈絡的貫串,通體靈活的。

  

   二、本論的主要內容

  

  本論以叁個要點爲它的骨幹,稱爲「叁種要道」。叁士道次第,如整個房屋的結構,叁種要道,就是房屋的棟梁。叁種要道就是:一、出離心,二、菩提心,叁、清淨見。

  一、出離心:就是厭離叁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學佛的人,若沒有真正的出離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爲感人天善趣的因,不能成爲解脫生死的正因。若以出離心爲發起或爲出離心所攝持所作不論大小何種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握粗糠,或經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爲解脫生死的資糧。修學的次第,須先思惟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息滅貪求現世五欲的心;再思惟業果不虛,生死衆苦,和叁有流轉道理。若能看整個叁界如同火宅,深可怖畏,毫無顧戀,決意出離,一心趣求涅槃妙樂,便是發起了真出離心。由此進修戒定慧叁學,才能證得解脫涅槃。沒有出離心,就不能發起菩提心,所以出離心是菩提道次第的第一個要點。

  二、菩提心:就是總觀叁界一切有情,沈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爲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證得無上菩提。學佛的人,若未發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墮生死,或墮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這個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發起了大菩提心,雖然沒有其他功德,也可稱爲菩薩;所作任何善事,都能成爲成佛的資糧。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

  修菩提心的次第,本論說有兩種:一是金洲大師傳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是靜天論師的“自他相換”的教授。這兩派教授,都是以出離心爲基礎,進一步思惟一切有情,都被我執煩惱所縛,善惡有漏業所漂,長期沈溺生死大海,爲衆苦所逼惱,深發大慈悲心。爲救拔有情出離生死苦海,能犧牲自己的一切安樂,而急于利他,求大菩提,就是發起了大菩提心,由此進修六度四攝,經叁阿僧祇劫,圓滿福智資糧,才能證得叁身四智無量功德莊嚴的大菩提果。

  叁、清淨見:也稱爲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正見」。一切法唯依仗因緣而生起或安立,本來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性衆生由無始傳來的妄執習氣,于無實性法,執爲有實性,就是「增益執」,也叫做「有見」、「常見」等。一切法雖無實性,但依一定的因緣,決定當生、當立,並非全無。譬如鏡中人影,本無實體,但由明鏡、空間、光線、人體等因緣會合,自然便有人影現起,且能發生應有的作用。若說「諸法既無實性,就該完全什幺都沒有,所見所聞,都是錯亂」,這就是「損減執」,也叫做「無見」、「斷見」等。反之,則爲「增益執」。這「斷」、「常」二見,都不合于真理,偏于一邊,所以又叫做「邊見」。「中道正見」,既不執諸法實有自性,也不撥無所生所立的諸法,如實了知「諸法仗因緣而有,故無自性」而不墮「常邊」,也了知「諸法既仗因緣而有,就有因果」而不墮「斷邊」。由此正見,不墮二邊,故名「中道」。無始傳來的無明實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也是生死的根本,要由此清淨見才能斷除。若未得此見,僅有出離心、菩提心,任憑如何修學,終不能斷任何煩惱。所以清淨見是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爲重要。

  修此見法,先以四理或七相,觀察衆生無始時來所執的「我」,通達「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理,觀察衆生無始時來所執的「實法」,通達「法空」。四理就是:一、認識…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