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
宗喀巴大师 造论
法 尊 译论
智 敏 集注
多宝讲寺
内容目录
出版说明 1
代序一 3
代序二 5
凡 例 11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一 12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二 44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三 74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四 97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五 119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六 143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七 167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八 185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九 204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 218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一 235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二 256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三 271
附 录 284
后 记 285
出版说明
藏传佛教至元末产生了忽视戒律乃至争权夺利等流弊,渐趋式微。明初,宗喀巴大师(法名善慧称吉祥,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年)主习阿底峡尊者弟子仲敦巴所传迦当派,而兼纳诸派之长;学通显密,而尤重中观正见。他为了纠正时弊,率众戴黄帽以示振兴戒律,形成新迦当派,即格鲁派,世称“黄教”,由达赖、班禅、章嘉数系弘传,成为藏传佛教盛传至今的主流。
宗喀巴在四十六岁时,经多人劝请,总依弥勒《现观庄严论》、别依阿底峡《菩提道灯论》,参照迦当派诸师语录,造《菩提道次第广论》,后又钩玄提要而为《略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凡二十四卷,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根本典籍。“菩提道”即达到彻底觉悟或曰清净智慧的方法、途径;“次第”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修持过程。《广论》演述从凡夫至圣果的“三士道”的修持次第。总摄佛法,注重实修,精深严密,为《广论》的主要特色。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被视为“道”的“三要”,“三士道”则为显教和密法的“共同道”。亲近善知识,思惟人身难得,由此筑好“道前基础”,便可修习属于“世间善法”的“下士道”。“下士道”虽“深信业果”、“皈依三宝”,但仍处于生死流转中,故需修戒定慧,生出离心,断生死苦,是为“中士道”。为度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修“六度四摄”、“中观正见”和“止观”法,即“上士道”。又中下士道诸法品类,悉为上士道前之加行者,故又立“共中下士道”名,以区别于祇乐现法之下士道及单求自己解脱之中士道。上述为《广论》全书的基本框架。
《广论》的汉译本出自法尊法师(一九零一~一九八一年)。一九二五年始,法尊从大勇法师学藏密,后参加赴藏学法团,师从昌都 安东格西学《广论》。一九二七年,大勇讲《略论》于四川 甘孜,胡智湛笔录为汉文(“止观”部分后由法尊补译)。一九三一年始译《广论》,一九三四年秋于重庆 汉 藏教理院边译边讲,并出油印本。次年冬,于武汉出《广论》排印本二千部。
《广论》汉译本既出,深受汉地佛教界尤其是藏密信众的重视。为了弘扬和普及这一部文繁义丰的格鲁派的要典,便于信众学习领会,三门 多宝讲寺 智敏法师自二零零一年冬至次年秋,讲授《广论》,听众踊跃,并请求作一完整之注释。乃将讲课时《广论》上之眉批、随讲随录之笔记进行整理,又补充了一些新的注释,再由弟子、学僧十余人打印排版。历时五个月,校对五六稿,最后定稿,交付出版。
智敏法师持戒精严,深入经藏,尤擅藏密,力求以格鲁派的正统观点为《广论》作注。本书采用“集注”的形式,广征博引,释义解惑,主要引书达二十余种。其间,法师还就有关问题征询拉卜楞寺 洛桑嘉措、洛桑札巴等老格西。本书附有“科判表”三十二幅,条分缕析,便于读者全面掌握《广论》的脉络结构。在藏文有关讲义、注疏译出前,智敏法师的《集注》诚为学习藏密、研究《广论》的上乘读本。
本书集注《广论》的前十三卷,即“三士道”和“道前基础”,为显密共通、相对完整的修持次第。卷十四以后的十一卷别述奢摩他、毗钵舍那,即所谓“止观章”,层次更高,故暂付阙如,俟诸他日。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零零三年十一月
代序一
菩提道灯论 阿底峡尊者造
敬礼曼殊室利童子菩萨
敬礼三世一切佛 及彼正法与众僧
应贤弟子菩提光 劝请善显觉道灯
由下中及上 应知有三士 当书彼等相 各各之差别
若以何方便 唯于生死乐 但求自利益 知为下士夫
背弃三有乐 遮止诸恶业 但求自寂灭 彼名为中士
若以自身苦 比他一切苦 欲求永尽者 彼是上士夫
为诸胜有情 求大菩提者 当说诸师长 所示正方便
对佛画像等 及诸灵塔前 以花香等物 尽所有供养
亦以普贤行 所说七支供 以至菩提藏 不退转之心
信仰三宝尊 双膝着于地 恭敬合掌已 先三遍皈依
次一切有情 以慈心为先 观恶趣生等 及死殁等苦
无余诸众生 为苦所苦恼 从苦及苦因 欲度脱众生
立誓永不退 当发菩提心 如是发愿心 所生诸功德
如《华严经》中 弥勒应宣说
或读彼经或师闻 了知正等菩提心
功德无边为因缘 如是数数发其心
《勇施请问经》 亦广说此福 彼略摄三颂 今此当摘录
菩提心福德 假使有色者 充满虚空界 其福犹有余
若人以珍宝 徧满恒沙数 一切佛世界 供献于诸佛
若有人合掌 心敬大菩提 此供最殊胜 其福无边际
既发菩提愿心已 应多励力徧增长
此为余生常忆念 如说学处当徧护
除行心体诸律仪 非能增长正愿心
由欲增长菩提愿 故当励力受此律
若常具余七 别解脱律仪 乃有菩萨律 善根余非有
七众别解脱 如来所宣说 梵行为最胜 是苾刍律仪
当以《菩萨地 戒品》所说轨 从具德相师 受持彼律仪
善巧律仪轨 自安住律仪 堪传律具悲 当知是良师
若努力寻求 不得如是师 当宣说其余 受律仪轨则
如昔妙吉祥 为虚空王时 所发菩提心 如《妙祥庄严》
《佛土经》所说 如是此当书 于诸依怙前 发大菩提心
请一切众生 度彼出生死 损害心忿心 悭吝与嫉妒
从今至证道 此等终不起 当修行梵行 当断罪及欲
爱乐戒律仪 当随诸佛学 不乐为自己 速得大菩提
为一有情因 住到最后际 当严净无量 不思议佛土
受持于名号 及住十方界 我之身语业 一切使清净
意业亦清净 不作不善业
自身语心清净因 谓住行心体律仪
由善学习三戒学 于三戒学起敬重
如是勤清净 菩萨诸律仪 便当能圆满 大菩提资粮
福智为自性 资粮圆满因 一切佛共许 为引发神通
如鸟未生翼 不能腾虚空 若离神通力 不能利有情
具通者日夜 所修诸福德 诸离神通者 百生不能集
若欲速圆满 大菩提资粮 要勤修神通 方成非懈怠
若未成就止 不能起神通 为修成止故 应数数策励
止支若失坏 即使勤修习 纵然经千载 亦不能得定
故当善安住 《定资粮品》中 所说诸支分 于随一所缘
意安住于善 瑜伽若成止 神通亦当成 离慧度瑜伽
不能尽诸障 为无余断除 烦恼所知障 故应具方便
修慧度瑜伽 般若离方便 方便离般若 俱说为系缚
故二不应离 何慧何方便 为除诸疑故 当明诸方便
与般若差别 除般若度外 施波罗蜜等 一切善资粮
佛说为方便 由修方便力 自善修般若 彼速证菩提
非单修无我 遍达蕴处界 皆悉无有生 了知自性空
说名为般若 有则生非理 无亦如空花 俱则犯俱过
故俱亦不生 诸法不自生 亦非他及共 亦非无因生
故无体自性 又一切诸法 用一异观察 自性不可得
定知无自性 《七十空性理》 及本《中论》等 亦成立诸法
自性之空性 由恐文太繁 故此不广说 仅就已成宗
为修故而说 故无余诸法 自性不可得 所有修无我
即是修般若 以慧观诸法 都不见自性 亦了彼慧性
无分别修彼 三有分别生 分别为体性 故断诸分别
是最胜涅槃 如世尊说云 分别大无明 能堕生死海
住无分别定 无分别如空
《入无分别陀罗尼》亦云
佛子于此法 若思无分别 越分别险阻 渐得无分别
由圣教正理 定解一切法 无生无自性 当修无分别
如是修真性 渐得暖等已 当得极喜等 佛菩提非遥
由咒力成就 静增等事业 及修宝瓶等 八大悉地力
欲安乐圆满 大菩提资粮 若有欲修习 事行等续部
所说诸密咒
为求师长灌顶故 当以承事宝等施
依教行等一切事 使良师长心欢喜
由于师长心喜故 圆满传授师灌顶
清净诸罪为体性 是修悉地善根者
《初佛大续》中 极力遮止故 密与慧灌顶 梵行者勿受
倘持彼灌顶 安住梵行者 违犯所遮故 失坏彼律仪
其持禁行者 则犯他胜罪 定当堕恶趣 亦无所成就
若听讲诸续 护摩祠祀等 得师灌顶者 知真实无过
燃灯智上座 见经法等说 由菩提光请 略说菩提道
《菩提道灯》 大阿遮利耶吉祥燃灯智造论圆满
法尊译于广济寺 一九七八年八月八日
代序二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摘录) 法尊法师
《菩提道次第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着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