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64

  ..续本文上一页行而为坚实」,其正行者,说「受律仪已,学其学处。」故以正行为坚实者,于所行处无错为要。

  

  ①坚实:《略论》中译作“心要”。

  ②非以邪行而为坚实:《略论释》(七一二页):“以正行为中心中坚之意。”

  ③《释量论》云:『具悲为摧苦,当修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又见《广论》卷一,本书二一页)

  《释量论略解》卷四(一三五页):『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具足悲心之加行道菩萨,应精勤修习息灭众苦之方便行,以是欲摧灭他苦之异生故,此因决定。以方便所生之苦灭二谛,及彼之因集道二谛,是不现见事故。若自对彼不现见者,则难为他宣说故。”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九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十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犹非满足,应须进趣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须无错谬,于错谬道,任何励力终不生果,如欲构乳而扯牛角。若虽不错然不圆满,纵多励力亦不生果,犹如种子及水土等,随缺一缘亦不生芽。故如《修次中篇》云:「若于错因殷重修习,虽极长时终不能获所欲得果,譬如从角而构牛乳。若不修行①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种子等随缺一缘,亦不发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当依无错一切因缘。」若尔何为圆满无错因缘耶,如《毘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云:「秘密主,一切种智者,从大悲根本生,从菩提心因生,以诸方便而至究竟。」其中大悲如前已说,菩提心者谓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方便者谓施等圆满,是莲花戒大师所说。

  

  ①一切因:具足圆满之因。

  

  支那堪布等,于如此道颠倒分别,有作是云:「凡是分别,况恶分别,即善分别亦能系缚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绳索皆是系缚,黑白二云俱障虚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其施戒等为未能修如是了义愚夫而说,若已获得如是了义,更修彼行,①如王为农,得象求迹。」和尚于此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经②根据成立,此说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实成佛之道,③毁谤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观察慧思择无我真实义故。

  #

  ①如王为农得象求迹:如同国王更作农务,既得象已,复求象迹。

  ②根据:作为依据。

  ③毁谤世俗,破佛教之心藏……故亦远离胜义道理:支那堪布说一切方便品皆非真实成佛之道,毁谤了世俗谛。遮破佛所教示之心要(根本),即遮破观察分别慧,思择无我性空之理,亦即远离胜义谛理。

  

  故亦远离胜义道理,任何胜进终唯摄于奢摩他品,于此住心执为胜道,是倒见中最下品者。

  莲花戒大菩萨以净教理已善破除,宏扬如来所爱善道,然由圣教将近隐没,能以了义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诸善士夫亦尽灭亡。又诸有情多是薄福,虽于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极羸劣,故现仍有轻毁行品持戒等事,于修道时弃舍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又有一类除不毁谤方便而外见解道理,许和尚说而为善哉。又有余者①弃舍观慧,全不思惟,意许和尚修法为善。此等之道,②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纵许修空,然若说云已得无倒空性之义,无谬修习,有修证者唯当修空,不当更修世俗行品,或说行品不须执为中心,多门修习,③亦与一切圣教相违,唯是违越正理之道。

  

  ①弃舍观慧:弃舍分别观察之慧。

  ②全未接近修空方所:尚不成为修空性之品类。

  ③亦与一切圣教相违,唯是违越正理之道:《略论释》(七三一页):“宗喀大师详说此类诸理,大要在从与经教相违,与理趣相违,与自语相违,三方面破斥。”本书三相违眉批以拉卜楞寺格西意,然经教相违中必有理趣相违,而理趣相违不必涉及经教相违,文中错综交出,大致如此也。

  

  以诸大乘人所应成办,是为无住大般涅槃。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①觉悟真实义慧,依胜义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资粮智慧支分之所成办故。不住寂静般涅槃者,是由了悟尽所有慧,俗谛道次广大之道,福德资粮方便支分之所成办故。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智慧资粮者,谓能断除一切烦恼;福德资粮者,谓能长养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当勤修习福智资粮。」《圣虚空库经》云:「由慧智故而能徧舍一切烦恼,由方便智故而能不舍一切有情。」《圣解深密经》云:「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能得无上正等菩提。」②《无垢称经》云:「何为菩萨系缚解脱,若无方便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为解脱。若无智慧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为解脱。③方便未摄慧为系缚,方便所摄慧为解脱。慧所未摄方便为缚,慧摄方便是为解脱。」如是广说。是故欲得佛果,于修道时须依方便智慧二分,离则不成。④《伽耶经》云:「诸菩萨道略有二种,何等为二,谓方便智慧。」《祥胜初品》云:「般若波罗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迦叶请问经》云:「迦叶,譬如⑤大臣,所保国王则能成办一切所作,如是菩萨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摄持,能作一切诸佛事业。」故当修习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种最胜空性。仅以单空,于大乘道全无进趣。《宝顶经》云:「应披慈甲住大悲处,引发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而修静虑。何等名为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耶,谓⑥不离布施,不离持戒,不离忍辱,不离精进,不离静虑,不离智慧,不离方便。」如经广说。《上续论》中释此义云:「此诸能画者,谓施戒忍等,具一切种胜,空性为王像。」谓如有一善能画首,不善画余,有知画手不知余等,集多画师画一王像,若缺一师亦不圆满。国王像者譬如空性,诸画师者譬如施等。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则同缺头残手等像。

  

  ①觉悟:通达。《略论》作“证悟”也。

  ②《无垢称经》:即《维摩诘经》。

  ③方便未摄慧为系缚……慧摄方便是为解脱:《略论释》(七二六页):“无大悲与菩提心所摄之慧,即系缚于解脱(涅槃)一边。有大悲与菩提心所摄慧,即得无住涅槃之解脱。无通达空性之慧所摄之方便,即系缚于生死边。反之则得无住涅槃之解脱。”

  《道炬论》:“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

  又:“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

  ④《伽耶经》云:『诸菩萨道略有二种,何等为二,谓方便智慧。』:

  《略论释》(七二六页):『昔藏王菩提光问阿底峡,方便与慧,只修一分可否?阿底峡于是造《道炬论》以答之,云:“离慧度瑜伽,不能尽诸障。为无余断除,烦恼所知障,故应具方便,修慧度瑜伽。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藏王再问,何者为方便?何者为慧?故此论又云:“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由修方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证菩提,非单修无我。徧达蕴处界,皆悉无有生,了知自性空,说名为般若。”』

  《道炬论释》第八章:“波罗蜜多与四摄,四无量及七觉支,十法行及余善业,圣七法财六随念,献曼达与造塑像,绕佛等等皆方便,为圆满报化身因。独般若度是智慧,而彼即是法身因。”

  ⑤大臣所保国王:大臣依王、护王。

  ⑥不离:《略论释》(七二七页):“谓已得之义”,已得布施等诸度功德也。

  

  又若执谓,唯应修空余不应修,世尊亲为敌者而善破斥。谓若果尔,则①菩萨时多劫行施,护尸罗等,悉成坏慧,未解了义。《摄研经》云:「弥勒,若诸菩萨为欲成办正等菩提,修行六种波罗蜜多。然诸愚人作如是说,菩萨唯应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何须诸余波罗蜜多。此是思惟,破坏诸余波罗蜜多。②无能胜,此作何思。前为迦希王时,为救鸽故自肉施鹰,岂慧坏耶。弥勒白言:不也,世尊。世尊告曰:弥勒,我昔修行菩萨行时,修集六种波罗蜜多相应善根,是诸善根有损我耶。弥勒白言:不也,世尊。世尊告曰:无能胜,汝亦曾于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尸罗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进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静虑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罗蜜多。彼诸愚人作如是说,唯以一法而证菩提,谓以空法,此等未能清净诸行。」故若说云,有空解者不须励力修方便分,是谤大师昔本生事,为是未解了义之时。设作是念,由种种门修施等行,是未获得 坚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是大邪见。此若是实,则已获得无分别智,③证胜义谛大地菩萨,及诸特④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八地菩萨不须修行,然此非理。《十地经》说:「于十地中虽各各地,于施等行别别增上,然于余行非不修行。」故一一地中说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经义,无能胜尊、龙猛、无着,皆如是释,定不可作余义解故。

  

  ①菩萨时:佛因地时。

  ②无能胜:慈氏菩萨。

  ③证胜义谛大地菩萨:登初地以上之菩萨。

  ④于无分智获得自在八地菩萨:《略论释》(七二八页):“以八地(菩萨)于无分别慧获自在,不但入空时,即在后得,见一切相皆无实执,故自八地至成佛最速。”

  

  特八地位灭尽一切烦恼,安住寂灭一切戏论胜义之时,诸佛于彼作是劝云:「唯此空解不能成佛,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故。当观①我身及智、土等,此无量德,我之②力等,汝亦非有,故当精进。又当思惟,未能静寂诸有情类种种烦恼之所逼恼,亦复不应弃舍③此忍。」尚须修学菩萨诸行,得少三昧便生喜足,弃舍余德,诚为智者所轻笑处。如《十地经》云:「佛子,若有菩萨安住菩萨此④不动地,诸佛世尊于此安住法门之流,发宿愿力,为令善修如来智慧,作是教言,善男子,善哉善哉,当随证悟一切佛法,此虽亦是⑤胜义法忍,然汝尚无我之十力及无畏等圆满佛法。为徧求此圆满佛法故,当发精进,亦不应舍此…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