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64

  ..續本文上一頁行而爲堅實」,其正行者,說「受律儀已,學其學處。」故以正行爲堅實者,于所行處無錯爲要。

  

  ①堅實:《略論》中譯作“心要”。

  ②非以邪行而爲堅實:《略論釋》(七一二頁):“以正行爲中心中堅之意。”

  ③《釋量論》雲:『具悲爲摧苦,當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又見《廣論》卷一,本書二一頁)

  《釋量論略解》卷四(一叁五頁):『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現彼難說。』“具足悲心之加行道菩薩,應精勤修習息滅衆苦之方便行,以是欲摧滅他苦之異生故,此因決定。以方便所生之苦滅二谛,及彼之因集道二谛,是不現見事故。若自對彼不現見者,則難爲他宣說故。”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九終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十

  

  第二者如是欲求成佛猶非滿足,應須進趣成佛方便。又此方便須無錯謬,于錯謬道,任何勵力終不生果,如欲構乳而扯牛角。若雖不錯然不圓滿,縱多勵力亦不生果,猶如種子及水土等,隨缺一緣亦不生芽。故如《修次中篇》雲:「若于錯因殷重修習,雖極長時終不能獲所欲得果,譬如從角而構牛乳。若不修行①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種子等隨缺一緣,亦不發生芽等果故。故欲得果,當依無錯一切因緣。」若爾何爲圓滿無錯因緣耶,如《毘盧遮那現證菩提經》雲:「秘密主,一切種智者,從大悲根本生,從菩提心因生,以諸方便而至究竟。」其中大悲如前已說,菩提心者謂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方便者謂施等圓滿,是蓮花戒大師所說。

  

  ①一切因:具足圓滿之因。

  

  支那堪布等,于如此道顛倒分別,有作是雲:「凡是分別,況惡分別,即善分別亦能系縛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金索繩索皆是系縛,黑白二雲俱障虛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無分別住是成佛道。其施戒等爲未能修如是了義愚夫而說,若已獲得如是了義,更修彼行,①如王爲農,得象求迹。」和尚于此引八十種贊歎無分別經②根據成立,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③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

  #

  ①如王爲農得象求迹:如同國王更作農務,既得象已,複求象迹。

  ②根據:作爲依據。

  ③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故亦遠離勝義道理:支那堪布說一切方便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了世俗谛。遮破佛所教示之心要(根本),即遮破觀察分別慧,思擇無我性空之理,亦即遠離勝義谛理。

  

  故亦遠離勝義道理,任何勝進終唯攝于奢摩他品,于此住心執爲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

  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宏揚如來所愛善道,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夫亦盡滅亡。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于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羸劣,故現仍有輕毀行品持戒等事,于修道時棄舍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爲善哉。又有余者①棄舍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爲善。此等之道,②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縱許修空,然若說雲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執爲中心,多門修習,③亦與一切聖教相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①棄舍觀慧:棄舍分別觀察之慧。

  ②全未接近修空方所:尚不成爲修空性之品類。

  ③亦與一切聖教相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略論釋》(七叁一頁):“宗喀大師詳說此類諸理,大要在從與經教相違,與理趣相違,與自語相違,叁方面破斥。”本書叁相違眉批以拉蔔楞寺格西意,然經教相違中必有理趣相違,而理趣相違不必涉及經教相違,文中錯綜交出,大致如此也。

  

  以諸大乘人所應成辦,是爲無住大般涅槃。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①覺悟真實義慧,依勝義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資糧智慧支分之所成辦故。不住寂靜般涅槃者,是由了悟盡所有慧,俗谛道次廣大之道,福德資糧方便支分之所成辦故。如《秘密不可思議經》雲:「智慧資糧者,謂能斷除一切煩惱;福德資糧者,謂能長養一切有情。世尊,以是因緣,菩薩摩诃薩當勤修習福智資糧。」《聖虛空庫經》雲:「由慧智故而能徧舍一切煩惱,由方便智故而能不舍一切有情。」《聖解深密經》雲:「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衆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②《無垢稱經》雲:「何爲菩薩系縛解脫,若無方便攝取叁有是爲菩薩系縛,若以方便趣向叁有是爲解脫。若無智慧攝取叁有是爲菩薩系縛,若以智慧趣向叁有是爲解脫。③方便未攝慧爲系縛,方便所攝慧爲解脫。慧所未攝方便爲縛,慧攝方便是爲解脫。」如是廣說。是故欲得佛果,于修道時須依方便智慧二分,離則不成。④《伽耶經》雲:「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爲二,謂方便智慧。」《祥勝初品》雲:「般若波羅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迦葉請問經》雲:「迦葉,譬如⑤大臣,所保國王則能成辦一切所作,如是菩薩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攝持,能作一切諸佛事業。」故當修習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種最勝空性。僅以單空,于大乘道全無進趣。《寶頂經》雲:「應披慈甲住大悲處,引發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而修靜慮。何等名爲具一切種最勝空性耶,謂⑥不離布施,不離持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如經廣說。《上續論》中釋此義雲:「此諸能畫者,謂施戒忍等,具一切種勝,空性爲王像。」謂如有一善能畫首,不善畫余,有知畫手不知余等,集多畫師畫一王像,若缺一師亦不圓滿。國王像者譬如空性,諸畫師者譬如施等。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則同缺頭殘手等像。

  

  ①覺悟:通達。《略論》作“證悟”也。

  ②《無垢稱經》:即《維摩诘經》。

  ③方便未攝慧爲系縛……慧攝方便是爲解脫:《略論釋》(七二六頁):“無大悲與菩提心所攝之慧,即系縛于解脫(涅槃)一邊。有大悲與菩提心所攝慧,即得無住涅槃之解脫。無通達空性之慧所攝之方便,即系縛于生死邊。反之則得無住涅槃之解脫。”

  《道炬論》:“般若離方便,方便離般若,俱說爲系縛,故二不應離。”

  又:“除般若度外,施波羅蜜等,一切善資糧,佛說爲方便。”

  ④《伽耶經》雲:『諸菩薩道略有二種,何等爲二,謂方便智慧。』:

  《略論釋》(七二六頁):『昔藏王菩提光問阿底峽,方便與慧,只修一分可否?阿底峽于是造《道炬論》以答之,雲:“離慧度瑜伽,不能盡諸障。爲無余斷除,煩惱所知障,故應具方便,修慧度瑜伽。般若離方便,方便離般若,俱說爲系縛,故二不應離。”藏王再問,何者爲方便?何者爲慧?故此論又雲:“除般若度外,施波羅蜜等,一切善資糧,佛說爲方便。由修方便力,自善修般若,彼速證菩提,非單修無我。徧達蘊處界,皆悉無有生,了知自性空,說名爲般若。”』

  《道炬論釋》第八章:“波羅蜜多與四攝,四無量及七覺支,十法行及余善業,聖七法財六隨念,獻曼達與造塑像,繞佛等等皆方便,爲圓滿報化身因。獨般若度是智慧,而彼即是法身因。”

  ⑤大臣所保國王:大臣依王、護王。

  ⑥不離:《略論釋》(七二七頁):“謂已得之義”,已得布施等諸度功德也。

  

  又若執謂,唯應修空余不應修,世尊親爲敵者而善破斥。謂若果爾,則①菩薩時多劫行施,護屍羅等,悉成壞慧,未解了義。《攝研經》雲:「彌勒,若諸菩薩爲欲成辦正等菩提,修行六種波羅蜜多。然諸愚人作如是說,菩薩唯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何須諸余波羅蜜多。此是思惟,破壞諸余波羅蜜多。②無能勝,此作何思。前爲迦希王時,爲救鴿故自肉施鷹,豈慧壞耶。彌勒白言:不也,世尊。世尊告曰:彌勒,我昔修行菩薩行時,修集六種波羅蜜多相應善根,是諸善根有損我耶。彌勒白言:不也,世尊。世尊告曰:無能勝,汝亦曾于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屍羅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進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靜慮波羅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羅蜜多。彼諸愚人作如是說,唯以一法而證菩提,謂以空法,此等未能清淨諸行。」故若說雲,有空解者不須勵力修方便分,是謗大師昔本生事,爲是未解了義之時。設作是念,由種種門修施等行,是未獲得 堅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是大邪見。此若是實,則已獲得無分別智,③證勝義谛大地菩薩,及諸特④于無分別智獲得自在八地菩薩不須修行,然此非理。《十地經》說:「于十地中雖各各地,于施等行別別增上,然于余行非不修行。」故一一地中說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經義,無能勝尊、龍猛、無著,皆如是釋,定不可作余義解故。

  

  ①菩薩時:佛因地時。

  ②無能勝:慈氏菩薩。

  ③證勝義谛大地菩薩:登初地以上之菩薩。

  ④于無分智獲得自在八地菩薩:《略論釋》(七二八頁):“以八地(菩薩)于無分別慧獲自在,不但入空時,即在後得,見一切相皆無實執,故自八地至成佛最速。”

  

  特八地位滅盡一切煩惱,安住寂滅一切戲論勝義之時,諸佛于彼作是勸雲:「唯此空解不能成佛,聲聞獨覺,亦皆得此無分別故。當觀①我身及智、土等,此無量德,我之②力等,汝亦非有,故當精進。又當思惟,未能靜寂諸有情類種種煩惱之所逼惱,亦複不應棄舍③此忍。」尚須修學菩薩諸行,得少叁昧便生喜足,棄舍余德,誠爲智者所輕笑處。如《十地經》雲:「佛子,若有菩薩安住菩薩此④不動地,諸佛世尊于此安住法門之流,發宿願力,爲令善修如來智慧,作是教言,善男子,善哉善哉,當隨證悟一切佛法,此雖亦是⑤勝義法忍,然汝尚無我之十力及無畏等圓滿佛法。爲徧求此圓滿佛法故,當發精進,亦不應舍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