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53

  ..续本文上一页使戒为咒基础、根本。

  ③令密咒为调伏伴:密咒令戒圆满。

  ④忽然事:突然、意外之事。

  ⑤遮:违背。

  ⑥于此安住:依此而行。

  ⑦毘迦:迦湿弥罗。玛拉希拉:《略论》作“莲花戒寺”。玛拉希拉诸师:莲花戒等诸师。

  ⑧安欲根本随持律转:《略论》译作“凡有一事,皆以律师(文)为依据而处理焉”。安欲:总希望。

  

  如是戒净,又如内邬苏巴云:「现在于①内与烦恼斗,唯此为要,不斗烦恼戒不能净,②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当须毕竟漂流生死。」又如前说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以念正知而为防慎。烦恼稍出,即应用矛数数击刺,此复自心随何烦恼生已无间,视如怨敌与之斗战。若不尔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资养成无可敌,唯随彼行。如是励力纵未能遮,亦当速断莫令相续。应如画水莫如画石,如③《亲友书》云:「当了知自心,④如画水土石,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若于法品,与上相违。⑤《入行论》亦云:「⑥我应记恨此,与此共战争,如是相烦恼,除能坏烦恼。我宁被烧杀,或被断我头,然于烦恼敌,终不应屈敬。」善知识朴穷瓦亦云:「我虽忽被烦恼压伏,后我从下而为切齿。」博朵瓦闻之曰:「若能如是,当下即退。」世庸怨敌,一次摈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时仍来报怨,烦恼不同。烦恼于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无往他方亦无报复,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坏烦恼之所致耳。⑦《入行论》云:「摈庸敌出国,摄受住他方,养力仍返报,烦恼敌不尔。⑧烦恼为惑慧眼断,遣离我⑨意能何往,岂能住余返报我,唯我志弱无精进。」女绒巴云:「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应以对治遮除,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朗日塘巴亦云:「⑩彼又云移动住处,劲举项颈,亦能折伏,可见彼与烦恼斗争。」此复应如阿兰若师云:「昼夜唯应观察自心,岂有余事。」依此而行乃能生起。又传说大觉一日随见几次,尔时定问:「生善心否。」

  

  ①内:自内心。

  ②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若戒不能净,则不生伏烦恼之定学及断烦恼之慧学。

  ③《亲友书》云:《亲友书·忍辱波罗蜜多品》。

  ④如画水土石:众生心态有三种,⑴不稳重,如画水;⑵较稳重,如画土;⑶极稳重(稳定不变也),如画石。

  ⑤《入行论》亦云:《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

  ⑥我应记恨此,与此共战争,如是相烦恼,除能坏烦恼:又译作“我于此事应贪着,怀恨不舍而遣除,虽如是具烦恼相,能断烦恼非所断”。于烦恼对治品应当贪着,于烦恼应执恶不舍,斗争摧伏。现如是相之相似烦恼,是能摧烦恼之对治品,非所断类。

  ⑦《入行论》云:《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

  ⑧烦恼为惑慧眼断:烦恼以识烦恼之慧眼断。

  ⑨意:心。

  ⑩彼:指女绒巴。

  观察自心:防护自心。

  此诸烦恼如何断者。谓痴罪重极难远离,为余一切烦恼所依。彼之对治,多修缘起,善巧生死流转还灭。若能修此,则五见等一切恶见悉不得生。瞋与现后二世大苦,断诸善根是大怨敌。①如《入行论》云:「②无罪能如瞋。」故一切种莫令生起,③励修忍辱,若不生瞋,则于现法,亦极安乐。④如《入行》云:「若能励摧瞋,此现后安乐。」贪爱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业,渐增势力能生生死,又欲界者,从受用境,触缘生受,味着生爱,应多修习内外不净及贪欲尘所有过患,而正遮除。世亲大阿阇黎云:「⑤鹿象蛾鱼蝇,五类被五害,一害况恒常,近五何不害。」又易生难离,谓爱四事,利誉称乐及于此⑥等四相违品,意不欢喜当修对治。此复总修生死过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慢于现法最能障碍当生之道,及是当来奴贱等因,故应断除。断除道理,如⑦《亲友书》云:「⑧当数思惟老病死,亲爱别离及诸业,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憍慢。」若于四谛三宝业果获得定解,则不复生疑惑随眠。

  

  ①如《入行论》云: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②无罪能如瞋:瞋,障道、断善根故。

  ③励修忍辱:能忍辱是摧烦恼热恼之难行。

  ④如《入行》云: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⑤鹿象蛾鱼蝇:鹿爱听音乐,被笛声诱惑,而为猎人断命。象耽着搔痒而被人所捕。蛾贪灯光而被烧。鱼着味而引上钩。蝇嗜蜂蜜之香味而死。

  ⑥等:衰、毁、讥、苦。

  ⑦《亲友书》:见《亲友书·般若波罗蜜品》。

  ⑧当数思惟老病死,亲受别离及诸业,终不能越自受果,由对治门莫憍慢:唐译作“病苦死爱别,斯皆自业为,未度可勤修,对品忘娇恣”。自己还未从恶业与苦果中度脱,应依世间诸苦来修对治,息灭憍慢。老病死亲爱别离:谓苦果。诸业:谓能感苦果之恶业。

  

  又睡眠昏沉掉举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忘念不正知等,诸随烦恼最易生起,障修善品,当知过患修习对治,率尔率尔令渐微劣。其过患者,如①《亲友书》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贪欲,并疑惑,应知如是五种盖,劫善法财诸盗贼。」《劝发增上

  

  ①《亲友书》:《亲友书·禅定波罗蜜品》。

  ②诸界极扰乱:四大不调。

  ③失法欲:失善法欲。

  ④黑闇:恶趣。

  ⑤无诸法:无诸善法。

  ⑥舍惭为天王,意违于正法,宁瓦钵蔽衣,观敌家盛事:纵使为了获得帝释天王的安乐,亦不能无惭愧心,违于正法,作非法事。宁可出家,手持瓦钵,身着褴褛法衣,哪怕到怨敌家行乞,心修忍辱,而决不作违背正法之事。

  ⑦《亲友书》云:《亲友书·般若波罗蜜多品》。

  ⑧大王应知念身住,善逝说为唯一道:唐译作“于身住身念,兹路善修常。”观照身口意生起出离心的坦途,应该善于修持,恒常观照使正念不失。

  ⑨《入行论》:《入行论·守护正知品》卷五。

  ⑩无正知:昧于取舍。

  犯染:罪堕。

  

  不能如是断诸烦恼及随烦恼,然当不顺烦恼,不执彼品,视如怨敌,是为现在必不容少,故应励力摄对治品,破除烦恼,清净自内所受尸罗。大觉弟子吉祥阿兰若师谓内邬苏巴云:「智然,后有人问汝弟子众,以何而为教授中心,则定答为已发神通或见本尊,然实应说于业因果渐渐决定,于所受戒清净护持。」故修之成就,当知亦是无明等惑,渐趣轻微。①能感现后二世纯大罪苦,谓②与他斗争,然于尔时一切众苦,舍命强忍,其伤疤等返自显示,谓此即彼时所伤,若断烦恼发精进时,忍耐苦行,极为应理。③《入行论》云:「无义被敌所毁伤,若尚爱为身庄严,为④大义故正精进,小苦于我岂为损。」若能如是战胜烦恼,乃名勇士。战余怨敌如割死尸,虽不杀害自亦当死。⑤《入行论》云:「⑥轻蔑一切苦,摧伏瞋等敌,胜⑦此名勇士,⑧余者如斩尸。」⑨故又如论云:「住烦恼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围狮,烦恼不能侵。」⑩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当胜彼。已说共中士道次第。

  

  ①能感现后二世纯大罪苦:无明等惑能感现后二世纯大罪苦。

  ②与他斗争:指世间发与敌人斗争时。

  ③《入行论》云:见《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

  《入行论广解》:“世人为无义小事,身为敌所创伤,常指以示人曰,此某时所负伤也,如身庄严而炫耀自得。今为成圆满正觉之大义,发正精进之时,我纵受难行之苦,何足为害,唯是利益应当依止也。”

  ④大义:成佛。

  ⑤《入行论》云:见《入行论·忍辱品》卷六。

  ⑥轻蔑一切苦:虽受身心众苦所伤,仍能勇敢。

  ⑦此:瞋等诸烦恼。

  ⑧余者:世怨敌,谓杀其余不杀自死之世间怨敌,如杀死尸,不应称为勇士也。

  ⑨“故又如论云”一颂:见《入行论·精进品》卷七。

  《译注》:“如果不小心陷入贪瞋等烦恼窝的时候,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忍耐对治,就像狮子处在狐狸等群兽(围攻)中一般,平静镇定而不被烦恼所扰乱(侵犯)。”安住:忍耐、对治。

  ⑩道所治品:谓烦恼。

  莫令侵害:莫令受彼侵害。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七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八

  

  敬礼至尊①成就大悲诸善士足。

  

  ①成就大悲诸善士:菩萨大乘僧。

  

  ①如是恒长修习生死种种过患,见②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证③解脱息灭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学三学道,能得解脱脱离生死。又此解脱无所退失,④非如善趣,⑤然所断过及所证德仅是一分,故于自利且非圆满,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后佛劝发⑥当趣大乘。故具慧者,理从最初即入大乘。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无力引发世间利,⑦毕竟弃舍此二乘,一味利他为性者,⑧应趣佛乘由悲说。」又云:「知乐非乐等如梦,见痴过逼诸众生,舍弃利他殊胜业,此于自利何精勤。」如是见诸众生堕三有海与我相同,盲闭慧眼不辨取舍,履步蹎蹶不能离险,诸有成就佛种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应正理。即前论云:「盲闭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间有佛种,何人不起悲愍心,谁不精勤⑨除其愚。」当知此中,⑩士夫安乐,士夫威德,士夫胜力,谓能担荷利他重担,唯缘自利共旁生故。故诸大士本性,谓专一趣注行他利乐。《弟子书》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获水亦欢饮,士夫此为勤利他,此圣威乐士夫力。日势乘马照世游,地不择担负世间,大士无私性亦然,一味利乐诸世间。」如是见诸众生众苦逼恼,为利他故而发怱忙,是名士夫亦名聪叡。即前书云:“见世无明烟云覆,众生迷堕苦火中,如救头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聪睿。」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本源,能除一切衰恼妙药,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见闻念触,悉能长益一切众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无所缺少具足广大善权方便。有此大乘可趣入者,当思希哉,我今所得诚为善得,当尽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此如《摄波罗…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