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

  宗喀巴大師 造論

  法 尊 譯論

  智 敏 集注

  

  多寶講寺

  內容目錄

  出版說明 1

  代序一 3

  代序二 5

  凡 例 11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一 12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二 44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叁 74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四 97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五 119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六 143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七 167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八 185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九 204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十 218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十一 235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十二 256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十叁 271

  附 錄 284

  後 記 285

  

  

  

  出版說明

  

  藏傳佛教至元末産生了忽視戒律乃至爭權奪利等流弊,漸趨式微。明初,宗喀巴大師(法名善慧稱吉祥,一叁五七~一四一九年)主習阿底峽尊者弟子仲敦巴所傳迦當派,而兼納諸派之長;學通顯密,而尤重中觀正見。他爲了糾正時弊,率衆戴黃帽以示振興戒律,形成新迦當派,即格魯派,世稱“黃教”,由達賴、班禅、章嘉數系弘傳,成爲藏傳佛教盛傳至今的主流。

  宗喀巴在四十六歲時,經多人勸請,總依彌勒《現觀莊嚴論》、別依阿底峽《菩提道燈論》,參照迦當派諸師語錄,造《菩提道次第廣論》,後又鈎玄提要而爲《略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凡二十四卷,爲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根本典籍。“菩提道”即達到徹底覺悟或曰清淨智慧的方法、途徑;“次第”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修持過程。《廣論》演述從凡夫至聖果的“叁士道”的修持次第。總攝佛法,注重實修,精深嚴密,爲《廣論》的主要特色。出離心、菩提心和正見被視爲“道”的“叁要”,“叁士道”則爲顯教和密法的“共同道”。親近善知識,思惟人身難得,由此築好“道前基礎”,便可修習屬于“世間善法”的“下士道”。“下士道”雖“深信業果”、“皈依叁寶”,但仍處于生死流轉中,故需修戒定慧,生出離心,斷生死苦,是爲“中士道”。爲度一切衆生而發廣大“菩提心”,修“六度四攝”、“中觀正見”和“止觀”法,即“上士道”。又中下士道諸法品類,悉爲上士道前之加行者,故又立“共中下士道”名,以區別于祇樂現法之下士道及單求自己解脫之中士道。上述爲《廣論》全書的基本框架。

  《廣論》的漢譯本出自法尊法師(一九零一~一九八一年)。一九二五年始,法尊從大勇法師學藏密,後參加赴藏學法團,師從昌都 安東格西學《廣論》。一九二七年,大勇講《略論》于四川 甘孜,胡智湛筆錄爲漢文(“止觀”部分後由法尊補譯)。一九叁一年始譯《廣論》,一九叁四年秋于重慶 漢 藏教理院邊譯邊講,並出油印本。次年冬,于武漢出《廣論》排印本二千部。

  《廣論》漢譯本既出,深受漢地佛教界尤其是藏密信衆的重視。爲了弘揚和普及這一部文繁義豐的格魯派的要典,便于信衆學習領會,叁門 多寶講寺 智敏法師自二零零一年冬至次年秋,講授《廣論》,聽衆踴躍,並請求作一完整之注釋。乃將講課時《廣論》上之眉批、隨講隨錄之筆記進行整理,又補充了一些新的注釋,再由弟子、學僧十余人打印排版。曆時五個月,校對五六稿,最後定稿,交付出版。

  智敏法師持戒精嚴,深入經藏,尤擅藏密,力求以格魯派的正統觀點爲《廣論》作注。本書采用“集注”的形式,廣征博引,釋義解惑,主要引書達二十余種。其間,法師還就有關問題征詢拉蔔楞寺 洛桑嘉措、洛桑劄巴等老格西。本書附有“科判表”叁十二幅,條分縷析,便于讀者全面掌握《廣論》的脈絡結構。在藏文有關講義、注疏譯出前,智敏法師的《集注》誠爲學習藏密、研究《廣論》的上乘讀本。

  本書集注《廣論》的前十叁卷,即“叁士道”和“道前基礎”,爲顯密共通、相對完整的修持次第。卷十四以後的十一卷別述奢摩他、毗缽舍那,即所謂“止觀章”,層次更高,故暫付阙如,俟諸他日。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零零叁年十一月

  

  代序一

  菩提道燈論   阿底峽尊者造

  

  敬禮曼殊室利童子菩薩

   敬禮叁世一切佛 及彼正法與衆僧

   應賢弟子菩提光 勸請善顯覺道燈

  由下中及上 應知有叁士 當書彼等相 各各之差別

  若以何方便 唯于生死樂 但求自利益 知爲下士夫

  背棄叁有樂 遮止諸惡業 但求自寂滅 彼名爲中士

  若以自身苦 比他一切苦 欲求永盡者 彼是上士夫

  爲諸勝有情 求大菩提者 當說諸師長 所示正方便

  對佛畫像等 及諸靈塔前 以花香等物 盡所有供養

  亦以普賢行 所說七支供 以至菩提藏 不退轉之心

  信仰叁寶尊 雙膝著于地 恭敬合掌已 先叁遍皈依

  次一切有情 以慈心爲先 觀惡趣生等 及死殁等苦

  無余諸衆生 爲苦所苦惱 從苦及苦因 欲度脫衆生

  立誓永不退 當發菩提心 如是發願心 所生諸功德

  如《華嚴經》中 彌勒應宣說

  或讀彼經或師聞 了知正等菩提心

  功德無邊爲因緣 如是數數發其心

  《勇施請問經》 亦廣說此福 彼略攝叁頌 今此當摘錄

  菩提心福德 假使有色者 充滿虛空界 其福猶有余

  若人以珍寶 徧滿恒沙數 一切佛世界 供獻于諸佛

  若有人合掌 心敬大菩提 此供最殊勝 其福無邊際

  既發菩提願心已 應多勵力徧增長

  此爲余生常憶念 如說學處當徧護

  除行心體諸律儀 非能增長正願心

  由欲增長菩提願 故當勵力受此律

  若常具余七 別解脫律儀 乃有菩薩律 善根余非有

  七衆別解脫 如來所宣說 梵行爲最勝 是苾刍律儀

  當以《菩薩地 戒品》所說軌 從具德相師 受持彼律儀

  善巧律儀軌 自安住律儀 堪傳律具悲 當知是良師

  若努力尋求 不得如是師 當宣說其余 受律儀軌則

  如昔妙吉祥 爲虛空王時 所發菩提心 如《妙祥莊嚴》

  《佛土經》所說 如是此當書 于諸依怙前 發大菩提心

  請一切衆生 度彼出生死 損害心忿心 悭吝與嫉妒

  從今至證道 此等終不起 當修行梵行 當斷罪及欲

  愛樂戒律儀 當隨諸佛學 不樂爲自己 速得大菩提

  爲一有情因 住到最後際 當嚴淨無量 不思議佛土

  受持于名號 及住十方界 我之身語業 一切使清淨

  意業亦清淨 不作不善業

  自身語心清淨因 謂住行心體律儀

  由善學習叁戒學 于叁戒學起敬重

  如是勤清淨 菩薩諸律儀 便當能圓滿 大菩提資糧

  福智爲自性 資糧圓滿因 一切佛共許 爲引發神通

  如鳥未生翼 不能騰虛空 若離神通力 不能利有情

  具通者日夜 所修諸福德 諸離神通者 百生不能集

  若欲速圓滿 大菩提資糧 要勤修神通 方成非懈怠

  若未成就止 不能起神通 爲修成止故 應數數策勵

  止支若失壞 即使勤修習 縱然經千載 亦不能得定

  故當善安住 《定資糧品》中 所說諸支分 于隨一所緣

  意安住于善 瑜伽若成止 神通亦當成 離慧度瑜伽

  不能盡諸障 爲無余斷除 煩惱所知障 故應具方便

  修慧度瑜伽 般若離方便 方便離般若 俱說爲系縛

  故二不應離 何慧何方便 爲除諸疑故 當明諸方便

  與般若差別 除般若度外 施波羅蜜等 一切善資糧

  佛說爲方便 由修方便力 自善修般若 彼速證菩提

  非單修無我 遍達蘊處界 皆悉無有生 了知自性空

  說名爲般若 有則生非理 無亦如空花 俱則犯俱過

  故俱亦不生 諸法不自生 亦非他及共 亦非無因生

  故無體自性 又一切諸法 用一異觀察 自性不可得

  定知無自性 《七十空性理》 及本《中論》等 亦成立諸法

  自性之空性 由恐文太繁 故此不廣說 僅就已成宗

  爲修故而說 故無余諸法 自性不可得 所有修無我

  即是修般若 以慧觀諸法 都不見自性 亦了彼慧性

  無分別修彼 叁有分別生 分別爲體性 故斷諸分別

  是最勝涅槃 如世尊說雲 分別大無明 能墮生死海

  住無分別定 無分別如空

  《入無分別陀羅尼》亦雲

  佛子于此法 若思無分別 越分別險阻 漸得無分別

  由聖教正理 定解一切法 無生無自性 當修無分別

  如是修真性 漸得暖等已 當得極喜等 佛菩提非遙

  由咒力成就 靜增等事業 及修寶瓶等 八大悉地力

  欲安樂圓滿 大菩提資糧 若有欲修習 事行等續部

  所說諸密咒

  爲求師長灌頂故 當以承事寶等施

  依教行等一切事 使良師長心歡喜

  由于師長心喜故 圓滿傳授師灌頂

  清淨諸罪爲體性 是修悉地善根者

  《初佛大續》中 極力遮止故 密與慧灌頂 梵行者勿受

  倘持彼灌頂 安住梵行者 違犯所遮故 失壞彼律儀

  其持禁行者 則犯他勝罪 定當墮惡趣 亦無所成就

  若聽講諸續 護摩祠祀等 得師灌頂者 知真實無過

  燃燈智上座 見經法等說 由菩提光請 略說菩提道

  

  《菩提道燈》 大阿遮利耶吉祥燃燈智造論圓滿

  

  法尊譯于廣濟寺 一九七八年八月八日

  

  

  

  代序二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摘錄)  法尊法師

  

  《菩提道次第論》是宗喀巴大師總攝叁藏十二部經的要義,循著龍樹、無著二大論師的軌道,按「叁士道」由淺入深的進程而編成的。「叁士道」,是任何一種根機的人,從初發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中間修學佛法所必須經曆的過程。本論內容,就是對這些過程的次第…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