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P61

  ..續本文上一頁說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于菩提心略爲生起轉變意者。

  

  ①“厭離生死,憶念死沒,具慧大悲。”……是于菩提心略爲生起轉變意者:依《道炬釋論》,須具足:⑴厭離生死,⑵憶念死沒,⑶具慧,⑷具大悲。此即于前說下中上士道已經修心,于菩提心略爲生起,已能轉變意識心態者,乃爲堪受之依。

  *《略論釋》(六八一頁):“受儀軌時,依上師諸佛菩薩加持力,即可得真實菩提心。即或不得,但能意已先變者,于此亦有增加。如其心不變動,則受亦無甚利,不過略種習氣耳。”諸道:叁士道。

  

  如何受之儀軌分叁:一加行儀軌,二正行儀軌,叁完結儀軌。初加行軌分叁:一受勝歸依,二積集資糧,叁淨修意樂。初中分叁:一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二勸請歸依,叁說歸依學處。  今初

  ①遠離罪惡衆生之處,善治地基令其平潔,以②牛五物塗灑其地,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澆灑,散妙香花。設叁寶像謂鑄塑等,諸典籍等,諸菩薩像,安置床座或妙棹臺。懸挂幡蓋及香花等,諸供養具盡其所有。又當預備伎樂飲食諸莊嚴具。用花嚴飾大善知識所居之座。諸先覺等,又于先時供養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資糧。若無供具應如《賢劫經》說,其碎布等皆成供養,有者則應③無諸谄曲殷重求覓廣興供養,令諸同伴④心難

  

  ①遠離罪惡衆生之處:《略論釋》(六八二頁):“即淨寺院。”罪惡衆生,謂猛獸、毒蛇及破戒衆生。

  ②牛五物:《略論釋》(六八二頁):“選無病黃母牛,初七專飼清水,牽至高潔草原;複喂一七,其糞尿以淨器盛之,並取其乳,製爲酥酪。以此五物爲丸,稱清潔藥物,有驅穢作用,此爲印度古規。即拭棹,擦曼達皆用之”。黃牛糞、尿未落地者、乳、酥、酪,稱牛五淨。

  ③無諸谄曲:無谄有二,一、來因無谄,二、發心無谄。

  ④心難容納:《略論釋》(六八叁頁):“所供殷重豐隆,令見者心生感動,有慚愧不自容之意。”

  ⑤供養太惡不生:供養太惡,菩提心不生。

  ⑥《攝頌》:最略的《般若經》。《略論》:“經函亦須略波羅蜜以上之《般若經》。”

  ⑦應贊誦之:應誦偈。

  ⑧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則龍猛及寂天派中,亦當許不生:若果如先覺者雲,若修悔罪,必須追悔,令意不喜,而菩提心必須具足踴躍歡喜方生者,則龍猛 寂天派中,俱修七支,亦當許其菩提心不能生起。

  

  第二者次說于師須住佛想。故應作佛勝解,禮敬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爲菩提心而正請白:「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①入大地諸大菩薩,初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請阿阇黎耶,今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乃至叁說。次應爲授②殊勝歸依,謂佛爲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谛,僧爲③不退聖位菩薩,以爲其境。時從今起乃至未證④大菩提藏,爲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爲師,正歸于法,歸僧爲伴,具此總意樂;特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心」,當發⑤猛利欲樂,令如是心一切時中而不退轉。威儀如前而受歸依,「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⑥諸佛薄伽梵兩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⑦寂靜離欲諸法衆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從今時始乃至證得大菩提藏,歸依不退菩薩聖僧諸衆中尊。」如是叁說。歸依一一寶前,各一存念,及歸法⑧文句與余不同,皆如覺所造《儀軌》。

  

  ①入大地諸大菩薩:《略論釋》(六八四頁):“大地,原文爲清淨地。八、九、十叁地始稱清淨地。”

  ②殊勝歸依:不共歸依。一、境,“謂佛爲世尊,法是大乘滅道二谛,僧爲不退聖位菩薩,以爲其境。”二、時,“時從今起乃至未證大菩提藏”。叁、意樂,“爲救一切諸有情故,歸佛爲師,正歸于法,歸僧爲伴,具此總意樂”。具此叁者,爲不共歸依。

  ③不退:對佛位不退。

  ④大菩提藏:《略論釋》(六八六頁):“藏,心要義,心要分內外。佛座後菩提樹,爲外菩提心要。應斷已斷、應證已證之無所不知境,爲內菩提心要。”

  ⑤猛利欲樂:自心發起猛利欲樂。

  ⑥諸佛:十方諸佛。

  ⑦寂靜離欲:寂靜,《略論釋》(六八六頁):“生死煩惱已寂。”離欲,《略論釋》(六八六頁):“欲字指煩惱。煩惱中以貪欲爲首,如油入布,惟法可令其離。此蓋舉首惑以概其余。”“雲何能使人寂靜離欲,則唯有歸依大乘正法。”

  ⑧文句與余不同,皆如覺所造《儀軌》:文句與其它《儀軌》不同,皆依阿底峽尊者所造《儀軌》。

  

  歸依學處者,前下士時所說學處,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應爲說。

  積集資糧者。《發心儀軌》中,于此亦說修禮供等,《釋論》中說修七支供,憶念諸佛及諸菩薩,若昔若現諸善知識,應如是行。供諸尊長者,前供養時亦應了知。七支者,①《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

  

  ①《普賢行願》、《入行論》文,隨一即可:《略論釋》(六八七頁):“依《普賢行願品》,爲略者,依《入行論》,爲廣者。”

  

  修淨心者。《道炬論》說慈心爲先,觀苦有情而發其心,謂令慈悲所緣行相,皆悉明顯,俱如前說。

  正行儀軌者。謂于阿阇黎前,右膝著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發其心。如《道炬論》雲:「無退轉誓願,應發菩提心。」《儀軌》中說:「乃至菩提藏」,故非僅念爲利他故,願當成佛而爲發心,是緣所發心乃至未證菩提誓不棄舍,當依《儀軌》發此意樂。若于願心學處不能學者,則不應發如是之心。若用《儀軌》僅發是念,爲利一切有情我當成佛者,則于發心學處,能不能學皆可授之,願心容有如是二類。若用《儀軌》受其行心,若于學處全不能學,則一切種決定不可。故有說雲龍猛與無著所傳《律儀儀軌》,于衆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別者,是大蒙昧。複有一類造《初發業行法論》,說受《行心儀軌》令數數受,然全不知諸總學處及根本罪,未嘗宣說所學差別,是令受行最大無義。《教授勝光王經》說:「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亦應唯令發菩提心,能生多福。」依據此意,《修次初篇》雲:「若一切種,不能修學諸波羅蜜多,彼亦能得廣大果故,方便攝受亦當令發大菩提心。」此說若于施等學處不能修學,容可發心,不可受戒,最爲明顯。

  《受心儀軌》者,「惟願現住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以此善根如昔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是我名某甲,從今爲始乃至菩提,亦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①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解脫者而令解脫,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叁說。《歸依儀軌》,及此二種,雖未明說須隨師念,然實須之。此是有師之軌,若未獲得阿阇黎者應如何受,覺所造《發心軌》雲:「若無如是阿阇黎耶,自發菩提心之儀軌者,自當心想釋迦牟尼如來及其十方一切如來,修習禮供諸儀軌等,舍其請白及阿阇黎語,歸依等次第悉如上說。」如此而受。

  

  ①有情未度而當度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八地以上,微細所知障未斷,發心令得二障淨盡菩提,故願八地以上未度得度。諸未解脫加行道中,已斷惡趣未斷生死,令斷生死(解脫)。未出惡趣(未安),令出惡趣(安慰之)。未得無住涅槃者,令得諸佛無住涅槃。

  諸未安者而安慰之:《略論》作“諸未出苦爲令出苦”。

  

  完結儀軌者。①阿阇黎耶應爲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

  

  ①阿阇黎耶應爲弟子,宣說願心諸應學處:即下文“得已守護不令壞者”一科。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此中分二: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二修學余生不離發心之因。初中分四:一爲于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二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叁爲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舍有情,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今初

  若閱經藏或從師聞,思菩提心所有勝利,①《華嚴經》中廣宣說故應當多閱。②如前所引說“如一切佛法種子”,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故,猶如總示。謂若廣說支分無邊,于總示中能攝一切,故謂總示。又如嗢柁南,攝集一切菩薩道法所有扼要,說爲嗢柁南。③《菩薩地》中所說勝利,是願心勝利,彼最初發堅固心有二勝利,一謂④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攝受無惱害福。第一者如雲:「天人世間皆應敬禮,」謂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所供養處。又如說雲:「發心無間,由種性門,亦能映蔽諸阿羅漢。」謂成尊上。又說:「雖作小福,亦能出生無邊大果,故爲福田,一切世間悉應依止,猶如大地。」謂如一切衆生父母。第二者如說得⑤倍輪王護所守護,若寢若⑥狂或放逸時,諸惡藥叉宅神非人不能娆害。若余衆生爲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由此顯示息災等業,發心堅固則易成辦。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隨所居處,于中所有恐怖鬥诤,饑馑過失非人損惱,未起不起,設起尋滅,轉受余生少病無病,不爲長時重病所觸,常爲衆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

  

  ①《華嚴經》:《發心品》。

  ②如前所引說“如一切佛法種子”:《廣論》卷八(本書四四O頁)《華嚴經》文。

  ③《菩薩地》:《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

  ④成就尊重福田:受人尊重。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發心勝利。一者、初發菩提心已,即是衆生尊重福田,一切衆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衆生父母。”

  《披尋記》卷叁十五(二OO四頁):“即是衆生尊重福田者:謂諸衆生于此菩薩宜應尊重,生最勝福故。亦作一切衆生父母者:由彼菩薩于諸有情深心發起一子愛…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