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俱平等之心,依此義說,亦作一切衆生父母。”
⑤倍輪王護所守護:《略論釋》(六九六頁):“輪王爲人間福德最厚者,常有一千大藥叉神環繞。發願心菩薩環繞者倍之”。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二者、初發菩提心已,即能攝受無惱害福。由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得倍輪王護所守護;由得如是護所護故,若寢若寤若迷悶等,一切魍魉藥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娆害。”
《披尋記》卷叁十五(二OO五頁):“由于輪王生于人中福德最勝,由如是福所攝持故,得輪王護之所守護。如是守護唯輪王有,名輪王護。菩薩發心世所珍敬,爲諸天人尊重贊歎,故能成就無惱害福,倍勝輪王所得守護,是故說言倍輪王護。”
⑥狂:《略論》作“迷悶”。
菩薩安住①種性之時,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發心已,身心粗重轉複薄弱,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惱不惱于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疑愍),忿嫉谄覆等多不現行,設暫現起亦無強力,不能久住速能遠離,難生惡趣,設有生時速得解脫,即于惡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緣深厭生死,于彼有情起大悲心。菩提心福若有色形,雖太虛空亦難容受,以諸財寶供養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勇授問經》雲:「菩提心福德,假設若有色,徧滿虛空界,福尤過于彼。若人以諸寶,徧滿恒沙數,諸佛刹土中,供養②世間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禮菩提,此供最殊勝,此福無邊際。」傳說覺繞金剛座時,心作是念:當修何事而能速證正等菩提。時諸小像起立請問諸大像曰:欲速成佛當修何法,答曰:當學菩提心。又見寺上虛空之中,有一少女問一老婦,亦如前答。由聞是已,于菩提心,心極決定。由是能攝大乘教授一切扼要,一切成就大寶庫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發菩薩行廣大行,最勝依止,應知即是菩提之心。于修此心當漸增長勇悍歡喜,如渴聞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極深細觀察諸道,諸佛菩薩唯見此是速能成佛勝方便故。如③《入行論》雲:「能仁多劫善觀察,唯見此能利世間。」
①種性:《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五:“雲何種性?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本性住種性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習所成種性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性。此中義意,二種皆取。又此種性亦名種子,亦名爲界,亦名爲性。又此種性未習成果,說名爲細。未有果故。已習成果,說名爲麤。與果俱故。若諸菩薩成就種性,尚過一切聲聞獨覺;何況其余一切有情。當知種性,無上最勝。”
“以諸菩薩自乘種性爲依止故,爲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性,爲諸菩薩堪任性持。”
②世間依:世尊。
③“《入行論》雲”一頌:見《入行論·贊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漢譯《入行論》:“于多劫中恒時作護念,諸能仁主觀見此利益。”
《入行論廣解》:“于多無數劫中,諸能仁自在,利益衆生,作意思惟一切方便,見唯發菩提心,能利益有情。”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修學六次發心分二:一不舍所發心願,二學令增長。 今初
如是以佛菩薩知識爲證,立彼等前立大誓願:未度有情令度脫等。次見有情數類繁多,行爲暴惡,或見長久須經多劫勵力修行,或見二種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爲怯弱緣,若更舍置發心重擔,較別解脫他勝之罪,尤爲重大。①如《攝頌》雲:「雖經億劫修十善,欲得獨勝及羅漢,爾時戒過戒失壞,發心重過他勝罪。」此說菩薩毀犯屍羅,以能防護二乘作意,即是菩薩最勝屍羅,故若失此即是破戒。若未舍此,縱于五欲無忌受用,猶非破壞菩薩不共防護心故。即前經雲:「菩薩受用五欲塵,歸依佛法及聖僧,作意徧智願成佛,智者應知住戒度。」若棄如是所受之心,則須長夜馳騁惡趣。②《入行論》雲:「于少惡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後不施,說爲餓鬼因。若于無上樂,至心請喚已,欺一切衆生,豈能生善趣。」是故③此論又雲:「如盲于糞聚,獲得妙珍寶,如是今偶爾,我發菩提心。」謂當思念我得此者極爲希有,于一切種不應棄舍,更當特緣此心,多立誓願,刹那不舍。
①如《攝頌》雲:“雖經億劫修十善,欲得獨勝及羅漢,爾時戒過戒失壞,發心重過他勝罪”:
漢譯《入行論》卷四:“菩提薩埵諸墮中,退菩提心爲最重,若有違犯如是行,是壞一切衆生利。”
《入行論廣解》雲:“失壞發心,于菩薩根本墮中爲最重。若犯如是重罪,則壞利他意樂,損減一切有情義利,修行之所依壞故。《大集經》雲:“縱百千劫修行十善業道,若發心欲求獨覺阿羅漢果,其時即成犯戒過失,失壞律儀起如是心,較他勝罪尤爲極重。”謂已受菩薩戒者,舍菩提願,則成根本墮。未受戒者,失壞此心,其罪較別解脫戒之他勝爲尤重也。”
②《入行論》雲:“于少惡劣物……豈能生善趣』:引自《入行論·不放逸品》卷四。
漢譯《入行論》譯作:『經雲若心欲布施,微少下劣尋常物,其人布施不果行,後當墮入餓鬼中。今于無上菩提果,志心思惟作施助,欺诳一切諸衆生,欲生善趣何可得。』
《入行論廣解》雲:“所施之物雖尋常劣少,一抟之食等,若意中思惟而未果行,如《正法念處經》雲:“若思欲施者有纖毫未施,當生餓鬼趣中。若已發願而不施,當墮有情地獄中。”《分別諸趣經》雲:“若人欲收嘉谷實,必于如是嘉禾本。心中發願欲布施,由悭吝故不施予,彼生餓鬼世界中,所受痛苦無窮盡。”說爲餓鬼之因,今既志心思惟非徒空言,具足恭敬發言明了,願常爲一切有情助伴,令得無上大樂及人天安樂,又複猶豫,欺诳一切衆生,何處善趣可生。”
《譯注》譯作:“況請衆生赴,無上安樂宴(無上菩提之安樂宴會),後反欺衆生,如何生善趣。”
《譯注》解雲:“何況有人曾經誠懇地邀請衆生前來享受無上菩提的安樂喜宴,後來卻出爾反爾,欺騙了衆生,那幺這種人怎能投生到善趣呢?”
《略論釋》(七OO頁):“此謂于無上樂,至心請喚,又欺衆生,不生善趣。所謂無上樂,即指佛果言。即謂既已發願請喚佛果,又怯弱欲取二乘果,即爲欺騙衆生,故不能生于善趣。又經謂:如已發願而又經宣誓者,退心即爲決墮地獄因。”
③此論又雲“如盲于糞聚……我發菩提心”:《入行論·受持菩提心品》卷叁。
漢譯《入行論》譯作:『如人偶于糞埽中,無心拾得希世珍,如是依于誰之力,菩提妙心我能生。』
《入行論廣解》雲:“如窮困乞人,何幸于糞埽堆中,拾得重寶,我今何幸以何方術,能生如是珍貴之菩提心,定是如來之力也。”
第二者如是不舍尚非滿足,須晝叁次及夜叁次勵令增長。此複如前所說儀軌,若能廣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①六返攝受。其儀軌者,謂「②諸佛正法衆中尊,乃至菩提我歸依,③以我所修布施等,爲利衆生願成佛。」每次叁返。
①六返:晝叁夜叁,或一座六次。
②諸佛正法衆中尊,乃至菩提我歸依:此上二句爲不共歸依。
③以我所修布施等,爲利衆生願成佛:此上二句爲發心。
學心不舍有情者。《道炬論》及《發心儀軌》中說學處時,雖未說及,《道炬釋》雲:「如是攝受不舍有情,于一菩提心所緣及其二勝利,叁發心軌則,四共同增長及五不忘故,應當守護。」爾時①數之與根本文,意無乖違,故于此事,亦應修學。心棄舍之量者,②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爲因緣,便生是念:從今終不作此義利。
①數之與根本文,意無乖違,故于此事,亦應修學:計較《釋論》與《道炬論》本文原處,意無有矛盾乖違,故與此事,亦應依之修學。之:指《釋論》。
②依彼造作非理等事……不作此義利:依彼個別有情,造作非理等事(對人或事),以此因緣,便生起心念,我從今以後,終不再做義利有情之事。此即棄舍有情之量。彼:有情。事:指對人及法等事。
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從以儀軌受願心已,當日日中供叁寶等勤積資糧,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覺傳說而外,雖未見有①清淨根據,然有大利。
①清淨根據:清淨經論根據。
第二修學余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一斷除能失四種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今初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現行,此即願心學處。四黑法中,一欺诳親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當以二事了知,㈠一境,①二師易知,言尊重者謂②欲爲饒益,言福田者謂非師數,然具功德,此是《迦葉問品釋論》所說。㈡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謂于此等隨一之境,故知欺诳則成黑法。欺诳道理者,《釋論》解雲:「謂彼諸境以悲愍心舉發所犯,以虛妄語而蒙迷之。」總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師長等方便,一切皆是。然谄诳非妄者,如下當說,此須虛妄,以《集學論》說斷除黑法即是白法。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若于尊重啓白余事,而于屏處另議余事,說善知識已正聽許,亦是弟子欺蒙師長。
①二師:即親教、阿阇黎二師。
②欲爲饒益:欲爲饒益之師。
二于他無悔令生追悔。其中亦二,㈠境者,謂他補特伽羅修諸善事,不具追悔。㈡于境作何事者,謂以令起憂悔意樂,于非悔處令生憂悔。《釋論》中說,同梵行者正住學處,以谄诳心令于學處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釋論》亦同,①然《釋論》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
①然《釋論》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即前文“同梵行者正住學處,以谄诳心令于學處而生蒙昧”。
叁說正趣大乘諸有情之惡名等。㈠境者,有說已由儀軌正受發…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