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俱平等之心,依此义说,亦作一切众生父母。”
⑤倍轮王护所守护:《略论释》(六九六页):“轮王为人间福德最厚者,常有一千大药叉神环绕。发愿心菩萨环绕者倍之”。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二者、初发菩提心已,即能摄受无恼害福。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恼害福得倍轮王护所守护;由得如是护所护故,若寝若寤若迷闷等,一切魍魉药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娆害。”
《披寻记》卷三十五(二OO五页):“由于轮王生于人中福德最胜,由如是福所摄持故,得轮王护之所守护。如是守护唯轮王有,名轮王护。菩萨发心世所珍敬,为诸天人尊重赞叹,故能成就无恼害福,倍胜轮王所得守护,是故说言倍轮王护。”
⑥狂:《略论》作“迷闷”。
菩萨安住①种性之时,由其自性粗重微薄,既发心已,身心粗重转复薄弱,由其成就堪忍柔和,能忍他恼不恼于他,见他相恼深生悲恼(疑愍),忿嫉谄覆等多不现行,设暂现起亦无强力,不能久住速能远离,难生恶趣,设有生时速得解脱,即于恶趣受小苦受,即由此缘深厌生死,于彼有情起大悲心。菩提心福若有色形,虽太虚空亦难容受,以诸财宝供养诸佛,尚不能及此福一分。《勇授问经》云:「菩提心福德,假设若有色,徧满虚空界,福尤过于彼。若人以诸宝,徧满恒沙数,诸佛刹土中,供养②世间依。若有敬合掌,心敬礼菩提,此供最殊胜,此福无边际。」传说觉绕金刚座时,心作是念:当修何事而能速证正等菩提。时诸小像起立请问诸大像曰:欲速成佛当修何法,答曰:当学菩提心。又见寺上虚空之中,有一少女问一老妇,亦如前答。由闻是已,于菩提心,心极决定。由是能摄大乘教授一切扼要,一切成就大宝库藏,超出二乘大乘特法,策发菩萨行广大行,最胜依止,应知即是菩提之心。于修此心当渐增长勇悍欢喜,如渴闻水,乃至多劫以希有智,最极深细观察诸道,诸佛菩萨唯见此是速能成佛胜方便故。如③《入行论》云:「能仁多劫善观察,唯见此能利世间。」
①种性:《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习所成种性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性。此中义意,二种皆取。又此种性亦名种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又此种性未习成果,说名为细。未有果故。已习成果,说名为麤。与果俱故。若诸菩萨成就种性,尚过一切声闻独觉;何况其余一切有情。当知种性,无上最胜。”
“以诸菩萨自乘种性为依止故,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势力,能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说彼自乘种性,为诸菩萨堪任性持。”
②世间依:世尊。
③“《入行论》云”一颂:见《入行论·赞菩提心功德品》卷一。
汉译《入行论》:“于多劫中恒时作护念,诸能仁主观见此利益。”
《入行论广解》:“于多无数劫中,诸能仁自在,利益众生,作意思惟一切方便,见唯发菩提心,能利益有情。”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修学六次发心分二:一不舍所发心愿,二学令增长。 今初
如是以佛菩萨知识为证,立彼等前立大誓愿:未度有情令度脱等。次见有情数类繁多,行为暴恶,或见长久须经多劫励力修行,或见二种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为怯弱缘,若更舍置发心重担,较别解脱他胜之罪,尤为重大。①如《摄颂》云:「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胜及罗汉,尔时戒过戒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此说菩萨毁犯尸罗,以能防护二乘作意,即是菩萨最胜尸罗,故若失此即是破戒。若未舍此,纵于五欲无忌受用,犹非破坏菩萨不共防护心故。即前经云:「菩萨受用五欲尘,归依佛法及圣僧,作意徧智愿成佛,智者应知住戒度。」若弃如是所受之心,则须长夜驰骋恶趣。②《入行论》云:「于少恶劣物,由意思布施,若人后不施,说为饿鬼因。若于无上乐,至心请唤已,欺一切众生,岂能生善趣。」是故③此论又云:「如盲于粪聚,获得妙珍宝,如是今偶尔,我发菩提心。」谓当思念我得此者极为希有,于一切种不应弃舍,更当特缘此心,多立誓愿,刹那不舍。
①如《摄颂》云:“虽经亿劫修十善,欲得独胜及罗汉,尔时戒过戒失坏,发心重过他胜罪”:
汉译《入行论》卷四:“菩提萨埵诸堕中,退菩提心为最重,若有违犯如是行,是坏一切众生利。”
《入行论广解》云:“失坏发心,于菩萨根本堕中为最重。若犯如是重罪,则坏利他意乐,损减一切有情义利,修行之所依坏故。《大集经》云:“纵百千劫修行十善业道,若发心欲求独觉阿罗汉果,其时即成犯戒过失,失坏律仪起如是心,较他胜罪尤为极重。”谓已受菩萨戒者,舍菩提愿,则成根本堕。未受戒者,失坏此心,其罪较别解脱戒之他胜为尤重也。”
②《入行论》云:“于少恶劣物……岂能生善趣』:引自《入行论·不放逸品》卷四。
汉译《入行论》译作:『经云若心欲布施,微少下劣寻常物,其人布施不果行,后当堕入饿鬼中。今于无上菩提果,志心思惟作施助,欺诳一切诸众生,欲生善趣何可得。』
《入行论广解》云:“所施之物虽寻常劣少,一抟之食等,若意中思惟而未果行,如《正法念处经》云:“若思欲施者有纤毫未施,当生饿鬼趣中。若已发愿而不施,当堕有情地狱中。”《分别诸趣经》云:“若人欲收嘉谷实,必于如是嘉禾本。心中发愿欲布施,由悭吝故不施予,彼生饿鬼世界中,所受痛苦无穷尽。”说为饿鬼之因,今既志心思惟非徒空言,具足恭敬发言明了,愿常为一切有情助伴,令得无上大乐及人天安乐,又复犹豫,欺诳一切众生,何处善趣可生。”
《译注》译作:“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无上菩提之安乐宴会),后反欺众生,如何生善趣。”
《译注》解云:“何况有人曾经诚恳地邀请众生前来享受无上菩提的安乐喜宴,后来却出尔反尔,欺骗了众生,那幺这种人怎能投生到善趣呢?”
《略论释》(七OO页):“此谓于无上乐,至心请唤,又欺众生,不生善趣。所谓无上乐,即指佛果言。即谓既已发愿请唤佛果,又怯弱欲取二乘果,即为欺骗众生,故不能生于善趣。又经谓:如已发愿而又经宣誓者,退心即为决堕地狱因。”
③此论又云“如盲于粪聚……我发菩提心”:《入行论·受持菩提心品》卷三。
汉译《入行论》译作:『如人偶于粪埽中,无心拾得希世珍,如是依于谁之力,菩提妙心我能生。』
《入行论广解》云:“如穷困乞人,何幸于粪埽堆中,拾得重宝,我今何幸以何方术,能生如是珍贵之菩提心,定是如来之力也。”
第二者如是不舍尚非满足,须昼三次及夜三次励令增长。此复如前所说仪轨,若能广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则应明想福田,供诸供养修慈悲等①六返摄受。其仪轨者,谓「②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归依,③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每次三返。
①六返:昼三夜三,或一座六次。
②诸佛正法众中尊,乃至菩提我归依:此上二句为不共归依。
③以我所修布施等,为利众生愿成佛:此上二句为发心。
学心不舍有情者。《道炬论》及《发心仪轨》中说学处时,虽未说及,《道炬释》云:「如是摄受不舍有情,于一菩提心所缘及其二胜利,三发心轨则,四共同增长及五不忘故,应当守护。」尔时①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于此事,亦应修学。心弃舍之量者,②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为因缘,便生是念:从今终不作此义利。
①数之与根本文,意无乖违,故于此事,亦应修学:计较《释论》与《道炬论》本文原处,意无有矛盾乖违,故与此事,亦应依之修学。之:指《释论》。
②依彼造作非理等事……不作此义利:依彼个别有情,造作非理等事(对人或事),以此因缘,便生起心念,我从今以后,终不再做义利有情之事。此即弃舍有情之量。彼:有情。事:指对人及法等事。
修学积集二种资粮者。从以仪轨受愿心已,当日日中供三宝等勤积资粮,是能增上菩提心因。此除先觉传说而外,虽未见有①清净根据,然有大利。
①清净根据:清净经论根据。
第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一断除能失四种黑法,二受行不失四种白法。 今初
《大宝积经·迦叶问品》说成就四法,于余生中忘失发心,或不现行。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不忘菩提之心,或能现行,此即愿心学处。四黑法中,一欺诳亲教及阿阇黎、尊重、福田者。当以二事了知,㈠一境,①二师易知,言尊重者谓②欲为饶益,言福田者谓非师数,然具功德,此是《迦叶问品释论》所说。㈡二即于此境由作何事而成黑法,谓于此等随一之境,故知欺诳则成黑法。欺诳道理者,《释论》解云:「谓彼诸境以悲愍心举发所犯,以虚妄语而蒙迷之。」总其凡以欺诳之心,作蒙蔽师长等方便,一切皆是。然谄诳非妄者,如下当说,此须虚妄,以《集学论》说断除黑法即是白法。能治此者,即四白法中第一法故。若于尊重启白余事,而于屏处另议余事,说善知识已正听许,亦是弟子欺蒙师长。
①二师:即亲教、阿阇黎二师。
②欲为饶益:欲为饶益之师。
二于他无悔令生追悔。其中亦二,㈠境者,谓他补特伽罗修诸善事,不具追悔。㈡于境作何事者,谓以令起忧悔意乐,于非悔处令生忧悔。《释论》中说,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于学处而生蒙昧。此上二法能不能欺、生不生悔皆同犯罪,《释论》亦同,①然《释论》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
①然《释论》中于第二罪作已蒙昧:即前文“同梵行者正住学处,以谄诳心令于学处而生蒙昧”。
三说正趣大乘诸有情之恶名等。㈠境者,有说已由仪轨正受发…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