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61

  ..续本文上一页说诸道次第已修心者,是于菩提心略为生起转变意者。

  

  ①“厌离生死,忆念死没,具慧大悲。”……是于菩提心略为生起转变意者:依《道炬释论》,须具足:⑴厌离生死,⑵忆念死没,⑶具慧,⑷具大悲。此即于前说下中上士道已经修心,于菩提心略为生起,已能转变意识心态者,乃为堪受之依。

  *《略论释》(六八一页):“受仪轨时,依上师诸佛菩萨加持力,即可得真实菩提心。即或不得,但能意已先变者,于此亦有增加。如其心不变动,则受亦无甚利,不过略种习气耳。”诸道:三士道。

  

  如何受之仪轨分三:一加行仪轨,二正行仪轨,三完结仪轨。初加行轨分三:一受胜归依,二积集资粮,三净修意乐。初中分三:一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二劝请归依,三说归依学处。  今初

  ①远离罪恶众生之处,善治地基令其平洁,以②牛五物涂洒其地,以栴檀等上妙香水而善浇洒,散妙香花。设三宝像谓铸塑等,诸典籍等,诸菩萨像,安置床座或妙棹台。悬挂幡盖及香花等,诸供养具尽其所有。又当预备伎乐饮食诸庄严具。用花严饰大善知识所居之座。诸先觉等,又于先时供养僧伽、施食鬼趣集聚资粮。若无供具应如《贤劫经》说,其碎布等皆成供养,有者则应③无诸谄曲殷重求觅广兴供养,令诸同伴④心难

  

  ①远离罪恶众生之处:《略论释》(六八二页):“即净寺院。”罪恶众生,谓猛兽、毒蛇及破戒众生。

  ②牛五物:《略论释》(六八二页):“选无病黄母牛,初七专饲清水,牵至高洁草原;复喂一七,其粪尿以净器盛之,并取其乳,制为酥酪。以此五物为丸,称清洁药物,有驱秽作用,此为印度古规。即拭棹,擦曼达皆用之”。黄牛粪、尿未落地者、乳、酥、酪,称牛五净。

  ③无诸谄曲:无谄有二,一、来因无谄,二、发心无谄。

  ④心难容纳:《略论释》(六八三页):“所供殷重丰隆,令见者心生感动,有惭愧不自容之意。”

  ⑤供养太恶不生:供养太恶,菩提心不生。

  ⑥《摄颂》:最略的《般若经》。《略论》:“经函亦须略波罗蜜以上之《般若经》。”

  ⑦应赞诵之:应诵偈。

  ⑧又其因相,若果如是,则龙猛及寂天派中,亦当许不生:若果如先觉者云,若修悔罪,必须追悔,令意不喜,而菩提心必须具足踊跃欢喜方生者,则龙猛 寂天派中,俱修七支,亦当许其菩提心不能生起。

  

  第二者次说于师须住佛想。故应作佛胜解,礼敬供养,右膝着地,恭敬合掌,为菩提心而正请白:「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①入大地诸大菩萨,初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亦请阿阇黎耶,今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乃至三说。次应为授②殊胜归依,谓佛为世尊,法是大乘灭道二谛,僧为③不退圣位菩萨,以为其境。时从今起乃至未证④大菩提藏,为救一切诸有情故,归佛为师,正归于法,归僧为伴,具此总意乐;特如《道炬论》说「以不退转心」,当发⑤猛利欲乐,令如是心一切时中而不退转。威仪如前而受归依,「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⑥诸佛薄伽梵两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⑦寂静离欲诸法众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从今时始乃至证得大菩提藏,归依不退菩萨圣僧诸众中尊。」如是三说。归依一一宝前,各一存念,及归法⑧文句与余不同,皆如觉所造《仪轨》。

  

  ①入大地诸大菩萨:《略论释》(六八四页):“大地,原文为清净地。八、九、十三地始称清净地。”

  ②殊胜归依:不共归依。一、境,“谓佛为世尊,法是大乘灭道二谛,僧为不退圣位菩萨,以为其境。”二、时,“时从今起乃至未证大菩提藏”。三、意乐,“为救一切诸有情故,归佛为师,正归于法,归僧为伴,具此总意乐”。具此三者,为不共归依。

  ③不退:对佛位不退。

  ④大菩提藏:《略论释》(六八六页):“藏,心要义,心要分内外。佛座后菩提树,为外菩提心要。应断已断、应证已证之无所不知境,为内菩提心要。”

  ⑤猛利欲乐:自心发起猛利欲乐。

  ⑥诸佛:十方诸佛。

  ⑦寂静离欲:寂静,《略论释》(六八六页):“生死烦恼已寂。”离欲,《略论释》(六八六页):“欲字指烦恼。烦恼中以贪欲为首,如油入布,惟法可令其离。此盖举首惑以概其余。”“云何能使人寂静离欲,则唯有归依大乘正法。”

  ⑧文句与余不同,皆如觉所造《仪轨》:文句与其它《仪轨》不同,皆依阿底峡尊者所造《仪轨》。

  

  归依学处者,前下士时所说学处,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

  积集资粮者。《发心仪轨》中,于此亦说修礼供等,《释论》中说修七支供,忆念诸佛及诸菩萨,若昔若现诸善知识,应如是行。供诸尊长者,前供养时亦应了知。七支者,①《普贤行愿》、《入行论》文,随一即可。

  

  ①《普贤行愿》、《入行论》文,随一即可:《略论释》(六八七页):“依《普贤行愿品》,为略者,依《入行论》,为广者。”

  

  修净心者。《道炬论》说慈心为先,观苦有情而发其心,谓令慈悲所缘行相,皆悉明显,俱如前说。

  正行仪轨者。谓于阿阇黎前,右膝着地或是蹲踞,恭敬合掌而发其心。如《道炬论》云:「无退转誓愿,应发菩提心。」《仪轨》中说:「乃至菩提藏」,故非仅念为利他故,愿当成佛而为发心,是缘所发心乃至未证菩提誓不弃舍,当依《仪轨》发此意乐。若于愿心学处不能学者,则不应发如是之心。若用《仪轨》仅发是念,为利一切有情我当成佛者,则于发心学处,能不能学皆可授之,愿心容有如是二类。若用《仪轨》受其行心,若于学处全不能学,则一切种决定不可。故有说云龙猛与无着所传《律仪仪轨》,于众多人有可授不可授之差别者,是大蒙昧。复有一类造《初发业行法论》,说受《行心仪轨》令数数受,然全不知诸总学处及根本罪,未尝宣说所学差别,是令受行最大无义。《教授胜光王经》说:「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亦应唯令发菩提心,能生多福。」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一切种,不能修学诸波罗蜜多,彼亦能得广大果故,方便摄受亦当令发大菩提心。」此说若于施等学处不能修学,容可发心,不可受戒,最为明显。

  《受心仪轨》者,「惟愿现住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于我存念,阿阇黎耶存念,我名某甲,若于今生,若于余生,所有施性、戒性、修性善根,自作教他,见作随喜,以此善根如昔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是我名某甲,从今为始乃至菩提,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①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解脱者而令解脱,诸未安者而安慰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如是三说。《归依仪轨》,及此二种,虽未明说须随师念,然实须之。此是有师之轨,若未获得阿阇黎者应如何受,觉所造《发心轨》云:「若无如是阿阇黎耶,自发菩提心之仪轨者,自当心想释迦牟尼如来及其十方一切如来,修习礼供诸仪轨等,舍其请白及阿阇黎语,归依等次第悉如上说。」如此而受。

  

  ①有情未度而当度之……未涅槃者令般涅槃:八地以上,微细所知障未断,发心令得二障净尽菩提,故愿八地以上未度得度。诸未解脱加行道中,已断恶趣未断生死,令断生死(解脱)。未出恶趣(未安),令出恶趣(安慰之)。未得无住涅槃者,令得诸佛无住涅槃。

  诸未安者而安慰之:《略论》作“诸未出苦为令出苦”。

  

  完结仪轨者。①阿阇黎耶应为弟子,宣说愿心诸应学处。

  

  ①阿阇黎耶应为弟子,宣说愿心诸应学处:即下文“得已守护不令坏者”一科。

  

  第二得已守护不令失坏者,谓当知学处故应宣说。此中分二:一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二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初中分四:一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二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三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四修学积集福智资粮。  今初

  若阅经藏或从师闻,思菩提心所有胜利,①《华严经》中广宣说故应当多阅。②如前所引说“如一切佛法种子”,又说总摄菩萨一切行愿故,犹如总示。谓若广说支分无边,于总示中能摄一切,故谓总示。又如嗢柁南,摄集一切菩萨道法所有扼要,说为嗢柁南。③《菩萨地》中所说胜利,是愿心胜利,彼最初发坚固心有二胜利,一谓④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摄受无恼害福。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间皆应敬礼,」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所供养处。又如说云:「发心无间,由种性门,亦能映蔽诸阿罗汉。」谓成尊上。又说:「虽作小福,亦能出生无边大果,故为福田,一切世间悉应依止,犹如大地。」谓如一切众生父母。第二者如说得⑤倍轮王护所守护,若寝若⑥狂或放逸时,诸恶药叉宅神非人不能娆害。若余众生为欲息灭疾疫灾横所用无验咒句明句,若至此手尚令有验,何况验者。由此显示息灾等业,发心坚固则易成办。诸共成就,若有此心亦得速成,随所居处,于中所有恐怖斗诤,饥馑过失非人损恼,未起不起,设起寻灭,转受余生少病无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常为众生宣说正法,身无极倦,念无忘失,心无劳损。

  

  ①《华严经》:《发心品》。

  ②如前所引说“如一切佛法种子”:《广论》卷八(本书四四O页)《华严经》文。

  ③《菩萨地》:《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

  ④成就尊重福田:受人尊重。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略有二种发心胜利。一者、初发菩提心已,即是众生尊重福田,一切众生皆应供养,亦作一切众生父母。”

  《披寻记》卷三十五(二OO四页):“即是众生尊重福田者:谓诸众生于此菩萨宜应尊重,生最胜福故。亦作一切众生父母者:由彼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