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①“《華嚴經》雲”一段:經中善財童子遇吉祥慧,告以應往彌勒所,遂遠道而往,具極恭敬。
②正法:如理正法。
③一切法功德:去除無明,見法皆成功德。
④威儀:行願。又威儀道,即菩薩行道也。
⑤此是能生:能生菩薩行心。過去心中從未生起菩薩行願,依善知識教導,令我生起菩薩行心。
⑥德:功德。
⑦周徧長養菩提分:如父。
⑧菩提分:得佛位之方便,即福、智二資糧。
⑨善識:如良友。無利:魔害、災難。
⑩甘雨:甘露法雨、及時雨。
猶日光明示靜品:《略論釋》(一O八頁):“日照山河大地令光明,涅槃開顯一切亦如之。”靜:涅槃。
對于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不爲瞋貪所動。大海:平靜。
是思:如是思惟。
覺慧:發菩提心,爲利有情願成佛。
大菩提:菩提心是因,大菩提是果。
大商主:入海采珠,喻取身語意之寶,取叁身珍寶。
怙依:衆所歸依。
樂:安樂。眼目:開慧眼。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如①《尊重五十頌》雲:「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②金剛持自說,成就隨③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作所喜者,謂有叁門:一供獻④財物,二身語承事,叁如教修行。如是亦如《莊嚴經論》雲:「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又雲:「⑤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①“《尊重五十頌》雲”一段:宗大師釋:“謂于依止上師所有分位,此中多說當何所用,應善受持總攝依止上師要門,既已曉了諸有能令上師悅者,便成辦之,既已曉了諸有能起不歡悅因,便遠離之,于彼于此,當勤精進。一切悉地,皆由隨順金剛軌範,令其歡悅。言隨順者,謂隨行止,是爲大金剛持之所親說,既曉了已,便以叁門一切事相,令其上師金剛軌範歡悅欣樂。”
②金剛持:報身佛。
③軌範:師長。
④財物:內財、外財。
⑤堅固:菩薩異名,具堅固之德也。
其中初者,如《五十頌》雲:「恒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①叁昧師,況諸動資財。」又雲:「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複如拉梭瓦雲:「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叁昧耶,若是尊長喜樂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如雲:「②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此複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實應如是。就師方面,則必須一,不顧利養。霞惹瓦雲:「愛樂修行,于財供養,全無顧著,說爲尊重。與此相違,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①叁昧師:金剛乘師是佛示現凡夫相。
②欲求無盡性……勝妙供尊長:無盡性:佛。宗大師注:“謂若得此,乃至虛空無盡上位法身,故由欲得此位弟子,能以自所極悅意者,雖屬少分,亦成至極殊勝供物,若彼若此,奉獻上師。”
第二者,謂①爲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②當如實贊師功德等。
①爲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身承事。
②當如實贊師功德等:語承事。
第叁者,謂于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雲:「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①叁律儀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經》于此說雲:「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雲:「于其善法隨順而行,于不善法應不順行。」故于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于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雲:「若以理不能,啓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雲:「爲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爲②財。」是須受行正法之③分。博朵瓦雲:「差阿難陀爲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余食,④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于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⑤愛不愛念,此是⑥心內腐爛之相。」⑦親近幾時者,如⑧博朵瓦雲:「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余處,亦不能成,是須于一⑨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①叁律儀:指別解脫戒 、菩薩戒、密乘戒叁種律儀。
②財:世間財物。
③分:同份。
④許一切時至大師前:爲法故。
⑤愛:偏愛。
⑥心內腐爛之相:心內腐化墮落之現相。
⑦親近幾時者:《略論》:“必行者心生決定,于具德引導不錯之善知識,應長時依止。”
《略論釋》(一一五頁):“若修行者心生決定,應在身邊。”
《廣論》卷二(本書九叁頁):“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恒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⑧博朵瓦雲:博朵瓦常謂其告假弟子雲。(見《略論釋》一一五頁)
⑨遠近適中經久修習:遠近適中處,依止經久修習。
第四親近勝利者。①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于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如是亦如《華嚴經》雲:「善男子,若諸菩薩,②爲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于③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爲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又雲:「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④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于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⑤一切智。于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⑥近于諸善知識。作意不舍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①近諸佛位:走直捷大道故。
②爲善知識正所攝受:弟子須自具所攝受之德相,方爲善知識如實所攝受。
③一切行:一切菩薩行。
④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諸佛所歡喜者,謂衆生修行成佛。
⑤一切智:佛。
⑥近:親近。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雲:「若①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②趣善行。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③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複次由其承事知識,應于惡趣所受諸業,于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④病惱,或于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余。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①善男子,或善女人:指住種性之有情。
②趣:增長。
③憂惱:煩惱雜汙爲本。
④病惱:身病,心惱。
《地藏經》雲:「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于現法因疾疫等,或饑馑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雖于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衆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又雲:「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①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本生論》亦雲:「②悉不應遠諸③善士,④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⑤德塵,雖不故染自然熏。」⑥博朵瓦雲:「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⑦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熏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于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①此:親近依止善知識。
②悉:任何時、任何情況下。
③善士:善知識、善友。
④以調伏理修善行:以柔軟溫和的心態,依善知識所教修善行。
⑤德塵:處處是功德,多如微塵也。
⑥博朵瓦雲:以下文,乃祖師經驗之談也。
⑦拖破衣:拖地之破衣。
第五不依過患者。①請爲知識若不②善依,于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于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金剛手灌頂續》雲:「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阇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③秘密主,然當略說,④勇士應谛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五十頌》亦雲:「⑤毀謗阿阇黎,是大愚應遭,疾疠及諸病,魔疫諸毒死,⑥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⑦非人礙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阇黎心,設由愚故爲,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劄那釋難論》中,亦引經雲:「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爲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①請:請求。知識:善知識。
②善:如法。
③秘密主:即金剛手,見前注(卷一,本書七六頁,修信爲根本中,引同書內)。
④勇士:仍指金剛手菩薩。
⑤毀謗阿阇黎:一、現法過患:“是大愚應遭,疾疠……非人礙神等”所殺害;二、不現見後生過患:“殺墮有情獄”,殺已,墮大地獄。(藏文版殺字亦在下句。)
⑥王火:王難、火難。
⑦非人:魑魅。礙神:倒引,(象鼻天)。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現在諸佛現證叁摩地經》雲:「若彼①于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複如是。若于叁乘補特伽羅,說法苾刍,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②沈沒法故。」設若親近③不善知識及罪惡友,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