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①“《华严经》云”一段:经中善财童子遇吉祥慧,告以应往弥勒所,遂远道而往,具极恭敬。
②正法:如理正法。
③一切法功德:去除无明,见法皆成功德。
④威仪:行愿。又威仪道,即菩萨行道也。
⑤此是能生:能生菩萨行心。过去心中从未生起菩萨行愿,依善知识教导,令我生起菩萨行心。
⑥德:功德。
⑦周徧长养菩提分:如父。
⑧菩提分:得佛位之方便,即福、智二资粮。
⑨善识:如良友。无利:魔害、灾难。
⑩甘雨:甘露法雨、及时雨。
犹日光明示静品:《略论释》(一O八页):“日照山河大地令光明,涅槃开显一切亦如之。”静:涅槃。
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不为瞋贪所动。大海:平静。
是思:如是思惟。
觉慧:发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
大菩提:菩提心是因,大菩提是果。
大商主:入海采珠,喻取身语意之宝,取三身珍宝。
怙依:众所归依。
乐:安乐。眼目:开慧眼。
第二加行亲近轨理者。如①《尊重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②金刚持自说,成就随③轨范,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长。」总之应励力行,修师所喜,断除不喜。作所喜者,谓有三门:一供献④财物,二身语承事,三如教修行。如是亦如《庄严经论》云:「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又云:「⑤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
①“《尊重五十颂》云”一段:宗大师释:“谓于依止上师所有分位,此中多说当何所用,应善受持总摄依止上师要门,既已晓了诸有能令上师悦者,便成办之,既已晓了诸有能起不欢悦因,便远离之,于彼于此,当勤精进。一切悉地,皆由随顺金刚轨范,令其欢悦。言随顺者,谓随行止,是为大金刚持之所亲说,既晓了已,便以三门一切事相,令其上师金刚轨范欢悦欣乐。”
②金刚持:报身佛。
③轨范:师长。
④财物:内财、外财。
⑤坚固:菩萨异名,具坚固之德也。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①三昧师,况诸动资财。」又云:「此供施即成,恒供一切佛,此是福资粮,从粮得成就。」复如拉梭瓦云:「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如云:「②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着,说为尊重。与此相违,非是修行解脱之师。」
①三昧师:金刚乘师是佛示现凡夫相。
②欲求无尽性……胜妙供尊长:无尽性:佛。宗大师注:“谓若得此,乃至虚空无尽上位法身,故由欲得此位弟子,能以自所极悦意者,虽属少分,亦成至极殊胜供物,若彼若此,奉献上师。”
第二者,谓①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②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①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身承事。
②当如实赞师功德等:语承事。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①三律仪事,如何行耶。《毗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宝云》亦云:「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如《尊重五十颂》云:「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应善辞谢而不随转。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②财。」是须受行正法之③分。博朵瓦云:「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着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④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⑤爱不爱念,此是⑥心内腐烂之相。」⑦亲近几时者,如⑧博朵瓦云:「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⑨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①三律仪:指别解脱戒 、菩萨戒、密乘戒三种律仪。
②财:世间财物。
③分:同份。
④许一切时至大师前:为法故。
⑤爱:偏爱。
⑥心内腐烂之相:心内腐化堕落之现相。
⑦亲近几时者:《略论》:“必行者心生决定,于具德引导不错之善知识,应长时依止。”
《略论释》(一一五页):“若修行者心生决定,应在身边。”
《广论》卷二(本书九三页):“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
⑧博朵瓦云:博朵瓦常谓其告假弟子云。(见《略论释》一一五页)
⑨远近适中经久修习:远近适中处,依止经久修习。
第四亲近胜利者。①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义,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②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③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④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⑤一切智。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⑥近于诸善知识。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①近诸佛位:走直捷大道故。
②为善知识正所摄受:弟子须自具所摄受之德相,方为善知识如实所摄受。
③一切行:一切菩萨行。
④诸佛世尊心正欢喜:诸佛所欢喜者,谓众生修行成佛。
⑤一切智:佛。
⑥近:亲近。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①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②趣善行。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③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④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
①善男子,或善女人:指住种性之有情。
②趣:增长。
③忧恼:烦恼杂污为本。
④病恼:身病,心恼。
《地藏经》云:「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议。」又云:「诸佛无量功德神变,应观一切悉从①此出,是故应如承事诸佛,依止亲近供事尊重。」《本生论》亦云:「②悉不应远诸③善士,④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⑤德尘,虽不故染自然熏。」⑥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过,如⑦拖破衣,唯着草秽,不沾金沙。其善知识,所有功德,不能熏染,略有少过,即便染着。故于一切略略亲近,悉无所成。」
①此:亲近依止善知识。
②悉:任何时、任何情况下。
③善士:善知识、善友。
④以调伏理修善行:以柔软温和的心态,依善知识所教修善行。
⑤德尘:处处是功德,多如微尘也。
⑥博朵瓦云:以下文,乃祖师经验之谈也。
⑦拖破衣:拖地之破衣。
第五不依过患者。①请为知识若不②善依,于现世中,遭诸疾疫非人损恼,于未来世,当堕恶趣,经无量时受无量苦。《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③秘密主,然当略说,④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五十颂》亦云:「⑤毁谤阿阇黎,是大愚应遭,疾疠及诸病,魔疫诸毒死,⑥王火及毒蛇,水罗叉盗贼,⑦非人碍神等,杀堕有情狱。终不应恼乱,诸阿阇黎心,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所说无间等,极可畏地狱,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善巧成就寂静论师,所造《札那释难论》中,亦引经云:「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犬中,后生贱族姓。」
①请:请求。知识:善知识。
②善:如法。
③秘密主:即金刚手,见前注(卷一,本书七六页,修信为根本中,引同书内)。
④勇士:仍指金刚手菩萨。
⑤毁谤阿阇黎:一、现法过患:“是大愚应遭,疾疠……非人碍神等”所杀害;二、不现见后生过患:“杀堕有情狱”,杀已,堕大地狱。(藏文版杀字亦在下句。)
⑥王火:王难、火难。
⑦非人:魑魅。碍神:倒引,(象鼻天)。
又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如《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云:「若彼①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若不能作大师想者亦复如是。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苾刍,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由不恭敬,②沉没法故。」设若亲近③不善知识及罪恶友,亦令诸德渐次损减,一切罪恶渐次增长,能生一切非所…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