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爱乐,故一切种悉当远离。《念住经》云:「为贪瞋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④毒树。」《涅槃经》云:「如诸菩萨怖畏恶友,非醉象等,此唯坏身,前者俱坏善及净心。」又说彼二,一唯坏肉身,一兼坏法身。一者不能掷诸恶趣,一定能掷。《谛者品》亦云:「⑤若为恶友蛇执心,弃善知识疗毒药,此等虽闻正法宝,呜呼放逸堕⑥险处。」《亲友集》云:「无⑦信而悭悋,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恶知识者,谓若近谁能令性罪遮罪恶行,诸先有者不能损减,诸先非有令新增长。善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①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嫌恨心”对师起害心,“坚恶心”对师起憎恨、不满,“恚恼心”内心憎、不满,而未形于外。
②沉没:退失。
③不善知识:《宗大师发愿文》有云:“凡与佛意不相合者,皆为不善知识,愿我与之远离。”
④毒树:根、枝、叶皆毒。《律海十门》:“阎浮有毒树,触树见树形,齅香闻树声,听名见画影,闻谈说拟议,悉中毒身死。”(见《基本三学》八O页)
⑤若为恶友蛇执心,弃善知识疗毒药:恶友、善知识为法,蛇、疗毒药为喻。谓若被毒蛇般的恶友执受(控制)自己的心,又弃舍如能治疗蛇毒之良药般的善知识。
⑥险处:三恶道。
⑦信:净心为性。
第六摄彼等义者。世徧赞说①《尊长瑜伽》教授者,应知即是如前所说。若一二次,修所缘境,全无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须恒亲近,无错引导,最胜知识。尔时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时,恐有所失。」谓若不知依止轨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亏损。故此依止知识法类,较余一切极为重要。见是②究竟欲乐根本,故特引诸无垢经论,并以易解,能动心意,符合经义,③诸善士语,而为④庄严,将粗次第,略为建设。广如余处,应当了知。我等烦恼,极其⑤粗重,多不了知依师道理,知亦不行,诸闻法者,反起无量依师之罪,即于此罪⑥亦难发生悔防等心,故应了知如前所说,胜利过患,数数思惟,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诸罪,应由至心而悔,多发防护之心,自应励备法器诸法,数思圆满德相知识,积集资粮,广发大愿,为如是师,乃至未证菩提以来摄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⑦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
①《尊长瑜伽》:《上师瑜伽》。
②究竟欲乐:成佛。
③诸善士:祖师。
④庄严:配合说明。
⑤粗重:粗指质,重指量。
《摄大乘论无性释》卷三:“恶故名粗,得此沉没,故名粗重,即是烦恼及随烦恼所有种子。”
《法蕴足论》卷九:“云何麤重,谓身重性,心重性,身无堪任性,心无堪任性,身刚强性,心刚强性,身不调柔性,心不调柔性,总名麤重。”
⑥亦难发生悔防等心:对已造之罪,难作忏悔之心,未生之罪,亦难生起防护制止不犯之心。
⑦当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识不知厌足善财童子:此二人依师最圆满故。志力希有者:“佛告须菩提,萨陀波仑菩萨(常啼菩萨)本求般若波罗蜜时,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贪利养”……“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不念疲极,不念睡眠,不念饮食,不念昼夜,不念寒热”等。(见《小品般若》卷十)
略说修习轨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别。初中分二:一正修时应如何,二未修中间应如何。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结。 今初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师传记,谓一善洒扫所住处所,①庄严安布身语意像。②二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正陈设。次三如《声闻地》中所说:「从昏睡盖,净治心时,须为经行。除此从余,贪欲等盖,净治心时,应于床座,或小座等,结跏趺坐。」故于安乐卧具,③端正其身,结跏趺坐,或半跏趺,随宜威仪。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④四于前虚空明现观想,广大行派,及深见派,传承诸师。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又五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唯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⑤集净诸扼要处。
①庄严安布身语意像:身:即佛像(中);语:即经籍(像右);意:即以铃杵及塔等为表(像左)。
②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略论释》(一一九页):“谓无谄供,⑴非由欺骗谄诳而来。⑵非由邪命而来。邪命有五。”
《科颂》(见《基本三学》二七页):“五种邪命:
一、诈现异相: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者。
二、自说功德:自说己功德,以求利养者。
三、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
四、高声现威:大言壮势,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
③端正其身……随宜威仪:毗卢七法加数息。温萨巴云:“足手腰为三,唇齿舌合四,头眼肩息四,即毗卢八法。”(见《掌中解脱》一七六页)。
八法者,一、足跏趺,二、脊端直,三、头微俯,如禾结实,四、肩平,五、眼视鼻端(眼微闭,顺鼻端视下,离身尺许),六、口齿任自然,舌抵上腭,七、两手结定印,加调息为八。
④于前虚空明现观想……为资粮田:“前”,谓面前。《上师供讲记》(一四-一七页):于座上现阿字月轮,放光加持情器世间,化成本师,与佛无异(三昧耶身成就)。
观内心慧身成就:一、观释迦为智慧勇心,则以毘卢为第三层静虑勇心。二、观毗卢为第二层,则以阿閦鞞佛或金刚杵为第三层。
右 弥勒、无着、天亲等广行派传承诸师。
左 文殊、龙树、月称等深观派传承诸师。
顶上历代传承诸师,直至释迦本师。
本尊 正中大威德金刚及其眷属
右 胜乐金刚六十五尊及其眷属
左 密集金刚三十余尊及其眷属
更右 时轮金刚及其眷属
更左 欢喜金刚及其眷属
次行部,次理部,次事部,次第围绕
又次为三十五佛及菩萨、缘觉、声闻等
次为空行护法等
⑤集净:集资净障。
其①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业敬礼,②非随他转。智军阿阇黎释中云:「此复若仅顶礼一佛,所得福德,且无限量,何况缘礼尔许诸佛。」
①礼敬支:对治我慢,消除身语意罪(是净障分)。帕绷喀大师云:“顶礼具有积福和净罪双重功效。”
②非随他转:自觉而作。
三门别礼中身礼敬者,「普贤行愿」等一颂。谓以①方时所摄一切诸佛,以意攀缘,如现前境。变化自身等诸佛刹,极微尘数,而申敬礼。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礼敬,一身顶礼其福尚大,况以尔许身业礼敬,其福尤大,智军阿阇黎所释也。
意敬礼者,「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于一一微尘之上,皆有一切尘数诸佛安住菩萨围绕会中,应发胜解,随念诸佛,所有功德。
语敬礼者,「各以一切」等一颂。谓于诸佛功德胜誉,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以微妙音而称赞之。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分者,谓因即是舌根,(此与汉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辞。
①方:空间。时:时间。
①供养支中,有上供者,「以诸最胜」等两颂。最胜华者,谓人天等处,所有众多希有散华,鬘谓配贯种种妙华。此二种中,皆有一切,②或实或假。伎乐者,谓诸乐具若弦若吹,若打若击。涂香者,谓妙香泥。胜伞盖者,谓诸伞中诸胜妙者。灯烛者,谓香油等气香光明,及摩尼宝有光明者。烧香者,谓配众香,或唯一种所烧然香。胜衣服者,谓一切衣中最胜妙者。最胜香者,谓妙香水供为饮水,③以氛馥香徧三千界④所熏水等。末香者,谓妙香末可⑤撒可⑥烧,或积为堆,或⑦画坛场,⑧支配颜色形量高广等妙高峰。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后,有众多义及庄饰义并种种义。
①供养支:对治悭吝心习气,由供养所得之报身,即受用果(属积资分)。
②或实:实花。或假:仿造。
③以氛馥香:放香气。馥:音“腹”。
④所熏水:香掺合之水。
⑤撒:洒佛。
⑥烧:供佛。
⑦画坛场:造成坛场。
⑧支配颜色:更加彩画。
①无上供者,「我以广大」等一颂。言有上者,谓世间供,此中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②等起及其③境界(此与汉文稍有出入)。
①无上供: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如意宝树、八功德水、甘露等。凡夫亦具有四种无上供:一以菩提心供;二受持正法供;三闻法修行供;四以善根变作供养。
②等起:清净心。
③境界:观想之境界。
①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①悔罪支:对治贪瞋痴,果为成佛后离二障之法身(属净障分)。
①随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颂。随念此②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
①随喜支:对治嫉他烦恼,获得喜悦不厌足果相。(属积资分,于自造善,修欢喜者,亦是增长自所作善。)
②五补特伽罗…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