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念住經》雲:「爲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④毒樹。」《涅槃經》雲:「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谛者品》亦雲:「⑤若爲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⑥險處。」《親友集》雲:「無⑦信而悭悋,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爲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善知識敦巴雲:「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①于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嫌恨心”對師起害心,“堅惡心”對師起憎恨、不滿,“恚惱心”內心憎、不滿,而未形于外。
②沈沒:退失。
③不善知識:《宗大師發願文》有雲:“凡與佛意不相合者,皆爲不善知識,願我與之遠離。”
④毒樹:根、枝、葉皆毒。《律海十門》:“閻浮有毒樹,觸樹見樹形,齅香聞樹聲,聽名見畫影,聞談說擬議,悉中毒身死。”(見《基本叁學》八O頁)
⑤若爲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惡友、善知識爲法,蛇、療毒藥爲喻。謂若被毒蛇般的惡友執受(控製)自己的心,又棄舍如能治療蛇毒之良藥般的善知識。
⑥險處:叁惡道。
⑦信:淨心爲性。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徧贊說①《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恒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爾時亦如伽喀巴雲:「依尊重時,恐有所失。」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余一切極爲重要。見是②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③諸善士語,而爲④莊嚴,將粗次第,略爲建設。廣如余處,應當了知。我等煩惱,極其⑤粗重,多不了知依師道理,知亦不行,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即于此罪⑥亦難發生悔防等心,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于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多發防護之心,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爲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若如是者,不久,⑦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①《尊長瑜伽》:《上師瑜伽》。
②究竟欲樂:成佛。
③諸善士:祖師。
④莊嚴:配合說明。
⑤粗重:粗指質,重指量。
《攝大乘論無性釋》卷叁:“惡故名粗,得此沈沒,故名粗重,即是煩惱及隨煩惱所有種子。”
《法蘊足論》卷九:“雲何麤重,謂身重性,心重性,身無堪任性,心無堪任性,身剛強性,心剛強性,身不調柔性,心不調柔性,總名麤重。”
⑥亦難發生悔防等心:對已造之罪,難作忏悔之心,未生之罪,亦難生起防護製止不犯之心。
⑦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此二人依師最圓滿故。志力希有者:“佛告須菩提,薩陀波侖菩薩(常啼菩薩)本求般若波羅蜜時,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貪利養”……“若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不念疲極,不念睡眠,不念飲食,不念晝夜,不念寒熱”等。(見《小品般若》卷十)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初中分叁:一加行,二正行,叁完結。 今初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謂一善灑掃所住處所,①莊嚴安布身語意像。②二由無谄诳求諸供具,端正陳設。次叁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爲經行。除此從余,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于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于安樂臥具,③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④四于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複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衆爲資糧田。又五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⑤集淨諸扼要處。
①莊嚴安布身語意像:身:即佛像(中);語:即經籍(像右);意:即以鈴杵及塔等爲表(像左)。
②由無谄诳求諸供具:《略論釋》(一一九頁):“謂無谄供,⑴非由欺騙谄诳而來。⑵非由邪命而來。邪命有五。”
《科頌》(見《基本叁學》二七頁):“五種邪命:
一、詐現異相:于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者。
二、自說功德:自說己功德,以求利養者。
叁、占相吉凶:學占蔔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者。
四、高聲現威:大言壯勢,而現威勢,以求利養者。
五、說所得利以動人:于彼得利,則于此稱說之。于此得利,則于彼稱說之,以求利養者。”
③端正其身……隨宜威儀:毗盧七法加數息。溫薩巴雲:“足手腰爲叁,唇齒舌合四,頭眼肩息四,即毗盧八法。”(見《掌中解脫》一七六頁)。
八法者,一、足跏趺,二、脊端直,叁、頭微俯,如禾結實,四、肩平,五、眼視鼻端(眼微閉,順鼻端視下,離身尺許),六、口齒任自然,舌抵上腭,七、兩手結定印,加調息爲八。
④于前虛空明現觀想……爲資糧田:“前”,謂面前。《上師供講記》(一四-一七頁):于座上現阿字月輪,放光加持情器世間,化成本師,與佛無異(叁昧耶身成就)。
觀內心慧身成就:一、觀釋迦爲智慧勇心,則以毘盧爲第叁層靜慮勇心。二、觀毗盧爲第二層,則以阿閦鞞佛或金剛杵爲第叁層。
右 彌勒、無著、天親等廣行派傳承諸師。
左 文殊、龍樹、月稱等深觀派傳承諸師。
頂上曆代傳承諸師,直至釋迦本師。
本尊 正中大威德金剛及其眷屬
右 勝樂金剛六十五尊及其眷屬
左 密集金剛叁十余尊及其眷屬
更右 時輪金剛及其眷屬
更左 歡喜金剛及其眷屬
次行部,次理部,次事部,次第圍繞
又次爲叁十五佛及菩薩、緣覺、聲聞等
次爲空行護法等
⑤集淨:集資淨障。
其①禮敬支中,叁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叁業敬禮,②非隨他轉。智軍阿阇黎釋中雲:「此複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①禮敬支:對治我慢,消除身語意罪(是淨障分)。帕繃喀大師雲:“頂禮具有積福和淨罪雙重功效。”
②非隨他轉:自覺而作。
叁門別禮中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謂以①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刹,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複是于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阇黎所釋也。
意敬禮者,「于一塵中」等一頌。謂于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于諸佛功德勝譽,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贊之。此中音者,即是贊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辭。
①方:空間。時:時間。
①供養支中,有上供者,「以諸最勝」等兩頌。最勝華者,謂人天等處,所有衆多希有散華,鬘謂配貫種種妙華。此二種中,皆有一切,②或實或假。伎樂者,謂諸樂具若弦若吹,若打若擊。塗香者,謂妙香泥。勝傘蓋者,謂諸傘中諸勝妙者。燈燭者,謂香油等氣香光明,及摩尼寶有光明者。燒香者,謂配衆香,或唯一種所燒然香。勝衣服者,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爲飲水,③以氛馥香徧叁千界④所熏水等。末香者,謂妙香末可⑤撒可⑥燒,或積爲堆,或⑦畫壇場,⑧支配顔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後,有衆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①供養支:對治悭吝心習氣,由供養所得之報身,即受用果(屬積資分)。
②或實:實花。或假:仿造。
③以氛馥香:放香氣。馥:音“腹”。
④所熏水:香摻合之水。
⑤撒:灑佛。
⑥燒:供佛。
⑦畫壇場:造成壇場。
⑧支配顔色:更加彩畫。
①無上供者,「我以廣大」等一頌。言有上者,謂世間供,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頌後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②等起及其③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①無上供: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如意寶樹、八功德水、甘露等。凡夫亦具有四種無上供:一以菩提心供;二受持正法供;叁聞法修行供;四以善根變作供養。
②等起:清淨心。
③境界:觀想之境界。
①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依叁毒因身等叁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複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發隨喜。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忏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①悔罪支:對治貪瞋癡,果爲成佛後離二障之法身(屬淨障分)。
①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②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①隨喜支:對治嫉他煩惱,獲得喜悅不厭足果相。(屬積資分,于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
②五補特伽羅…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