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12

  ..续本文上一页,烦恼不绝,说名为漏,若势增上,说名暴流。谓诸有情,若坠于彼,唯可随顺,无能违逆,涌泛漂激,难违拒故。”暴流有四: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及无明暴流也。

  又《瑜伽师地论》卷十七:“暴流有六,谓眼暴流,能见诸色,乃至意暴流,能了诸法。”广如彼论。

  ④表喻:象征。妙乐城:指法报化三身。

  ⑤信是最胜财藏足:《略论释》(一O三页):“世之欲求财宝者,以其能得安乐故。然有时不惟无乐,且反而因之生苦,甚或至于丧失身命。信佛则不惟能得今生安乐,即后世安乐亦复不失。故《宝炬论》说,信为殊胜宝藏。以世宝藏言,取有尽时,信佛宝藏则加持取之不竭也。”足:走向解脱之足。

  ⑥《十法》:经名。

  , ⑦由何出导师:《略论》:“以何到佛地。”引导我们走向佛地。

  ⑧由进退门:由信与不信二方面来说明。

  

  敦巴请问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无获得殊胜德者,何耶。」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仅凡庸想,由何能生。」有于依怙发大声白:「阿底峡请教授。」如其答云:「哈哈,我却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谓是信心、信、信。」信为极要,其信总之亦有多种,谓①信三宝、业果、四谛。然此中者,谓信尊重。此复弟子于尊重所,应如何观。如《金刚手灌顶续》云:「②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长,彼当速成佛,利一切世间。」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之想,③毘奈耶中亦有是说。

  

  ①信三宝、业果、四谛:信业果,认识信;信四谛,意乐信,亦名真实信;信三宝,清净信;信上师,清净信,又称现实意乐信。(《略论释》一O三页)

  帕绷喀大师云:“信心有三种,这里所要修的信心,是指观师为真佛的澄净信。”(《掌中解脱》三二五页)

  雍增·耶协坚赞所着《心与心所释·明慧颈严》一书中解释说:“一、澄净信,见三宝等具功德者之功德故,自心澄净,二、胜解信,思惟佛所说缘起、业果理等,获得胜解,三、希求信,如思惟四谛道理已,决定苦集二谛为应断、灭道二谛为应得,且知若如理勤修即能获得而生决定当得之念。”(《掌中解脱》三二五页)

  《成唯识论》卷六:“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略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修证世出世善。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此信自相……心净为性,……此性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立心净名。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有说信者,爱乐为相,应通三性,体应即欲,又应苦集,非信所缘。”

  

  ②秘密主:金刚手菩萨。

  ③毘奈耶:律藏,又泛指根本乘经典。

  

  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①德心。于尊重所,特应弃舍一切②寻察过心,修观德心。此复应如③彼续所说,依之而行,「④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设由放逸烦恼盛等之势力故,发起寻觅过失之时,亦应励力悔除防护,若如是行,力渐微劣。复应于⑤其具诸净戒,或具多闻,或⑥信等德,令心执取,思惟功德。如是修习,设见若有少许过失,由心执取功德品故,亦不能为信心障难。譬如自于所不乐品,虽见具有众多功德,然由见过心势猛故,而能映蔽见德之心。又如于自虽见众过,若见自身一种功德,心势猛利,此亦能蔽见过之心。

  ①德:功德。

  ②寻、察:寻粗,伺细。《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云何名为周徧寻思,谓即于彼所缘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徧寻思。云何名为周徧伺察,谓即于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徧伺察。”

  ③彼续:指《金刚手灌顶续》。

  ④应取轨范德,终不应执过:宗大师有耳传要诀,传东登仁波卿,谓若见师过失,当认为乱识所见。

  ⑤其:指善知识。

  ⑥信:具信。

  *颇公云:“全部《朗忍》,有二铁槛,一为通达上师即佛心,二为生起菩提心,此二极不易越过。”

  《金刚大持续部》有云:“谁为金刚持,为利有情故,而现凡俗相”,又云:“最后五万劫,我现阇黎相,应即于彼相,视为金刚持,而作诸恭敬。”上师即佛乃《金刚大持》所许,上师本来是佛,不过吾人乏此认识,此处所修即在修此认识,非谓上师本非佛,乃勉强观之为佛。

  萨迦班智达有云:“佛如红日当空,师如聚火之镜,日光虽盛,非假镜不能燃物,佛力虽大,非假上师不能利生。佛所作之事业,今师亦能作,师宁非佛耶。”世人欲取一物,近者以手,远者即须假钩钳之力,吾人业力,距佛既远,不能亲承佛度,则自应假上师以作钩钳,其理亦尔。(《略论释》一九四页)

  

  复次如①大依怙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宗,②实相分见,由见门中虽有胜劣,然大乘道总体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发起,故执金洲为诸尊重中无能匹者。

  

  ①大依怙:阿底峡尊者。

  ②实相分见:唯识宗两大派:一、实相派,亦名实相唯识派。于根识中,粗现之境,即如所现,许为实有。二、假相派,亦名假相唯识派。于根识中,粗现之境,即如所现,不许为实有。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一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卷二

  

  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①大师之想。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②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③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④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⑤不善法应不顺行。」《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是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随以几许⑥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⑦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⑧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①大师:佛。

  ②轨范师:阿阇黎。阿阇黎:《四分律》中五种阿阇黎:一、出家阿阇黎(剃度师);二、受戒阿阇黎(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阇黎(教威仪者);四、受经阿阇黎(授经文义者);五、依止阿阇黎(作依止者)。

  ③菩提资粮:福德、智慧之资粮。福德资粮属恩德,智慧资粮属智德。

  ④烦恼未断悉能断除:断德。

  ⑤不善法:烦恼、无明、邪见、恶业等。

  ⑥名句文身:《俱舍》卷五:“名身等所谓,想章字总说。”文者字母,名者名词,句者多名能表达一完整意义者,身者复数也,如二名称名身,三名以上称多名身。

  ⑦尔所劫中:几许名句文身相同数字之劫数中。

  ⑧一切种:种种一切,尽其所有也。

  

  第三随念恩者。①《十法经》云:「于长夜中,②驰骋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③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④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⑤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⑥贪等猛火烧燃,为作⑦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

  

  ①《十法经》:指《大乘宝积十法经》。

  

  ②驰骋生死寻觅我者:在生死轮回(或生死苦海,或生死旷野)孤独无救中,驰骋往来而寻觅救度我者。

  ③愚痴:我执无明。

  ④入恶道:造恶业之险道。示善道:指示世出世善的光明大道。此句重在净化心理。

  ⑤有狱:三有牢狱。三界皆苦,如牢狱也。

  ⑥贪等:“等”指瞋痴。

  ⑦云雨:法雨。

  

  《华严经》说:「善财童子,①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②法平等性,开示③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④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⑤三世所知法海,显示⑥圣众⑦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应如此文而正随念。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①如是随念:随念善知识之教诫、恩德。

  ②法平等性:一切法自性空。

  ③安稳道:解脱涅槃。不安稳道:恶趣轮回。

  ④一切智城、一切智处:皆指佛地。

  ⑤三世:三世诸佛。

  ⑥圣众:诸佛及眷属。

  ⑦妙曼陀罗:坛城、净土。

  

  又如①《华严经》云:「我此知识说②正法,普示③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萨④威仪道,专心思惟而来此。⑤此是能生如我母,与⑥德乳故如乳母,⑦周徧长养⑧菩提分,此诸⑨善识遮无利,解脱老死如医王,如天帝释降⑩甘雨,增广白法如满月,犹日光明示静品,对于怨亲如山王,心无扰乱犹大海,等同船师徧救护,善财是思而来此。菩萨启发我觉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诸知识佛所赞,由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给我乐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识。」应咏其颂而忆念…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