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煩惱不絕,說名爲漏,若勢增上,說名暴流。謂諸有情,若墜于彼,唯可隨順,無能違逆,湧泛漂激,難違拒故。”暴流有四: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及無明暴流也。
又《瑜伽師地論》卷十七:“暴流有六,謂眼暴流,能見諸色,乃至意暴流,能了諸法。”廣如彼論。
④表喻:象征。妙樂城:指法報化叁身。
⑤信是最勝財藏足:《略論釋》(一O叁頁):“世之欲求財寶者,以其能得安樂故。然有時不惟無樂,且反而因之生苦,甚或至于喪失身命。信佛則不惟能得今生安樂,即後世安樂亦複不失。故《寶炬論》說,信爲殊勝寶藏。以世寶藏言,取有盡時,信佛寶藏則加持取之不竭也。”足:走向解脫之足。
⑥《十法》:經名。
, ⑦由何出導師:《略論》:“以何到佛地。”引導我們走向佛地。
⑧由進退門:由信與不信二方面來說明。
敦巴請問大依怙雲:「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依怙答雲:「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汝藏地人,于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有于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雲:「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信爲極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①信叁寶、業果、四谛。然此中者,謂信尊重。此複弟子于尊重所,應如何觀。如《金剛手灌頂續》雲:「②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所應如何觀,如于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③毘奈耶中亦有是說。
①信叁寶、業果、四谛:信業果,認識信;信四谛,意樂信,亦名真實信;信叁寶,清淨信;信上師,清淨信,又稱現實意樂信。(《略論釋》一O叁頁)
帕繃喀大師雲:“信心有叁種,這裏所要修的信心,是指觀師爲真佛的澄淨信。”(《掌中解脫》叁二五頁)
雍增·耶協堅贊所著《心與心所釋·明慧頸嚴》一書中解釋說:“一、澄淨信,見叁寶等具功德者之功德故,自心澄淨,二、勝解信,思惟佛所說緣起、業果理等,獲得勝解,叁、希求信,如思惟四谛道理已,決定苦集二谛爲應斷、滅道二谛爲應得,且知若如理勤修即能獲得而生決定當得之念。”(《掌中解脫》叁二五頁)
《成唯識論》卷六:“雲何爲信,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然信差別,略有叁種。一、信實有,謂于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于叁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叁、信有能,謂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對治不信彼心,愛樂修證世出世善。忍謂勝解,此即信因,樂欲謂欲,即是信果。……此信自相……心淨爲性,……此性澄清,能淨心等,以心勝故,立心淨名。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又諸染法,各別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複能渾濁余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淨爲相。有說信者,愛樂爲相,應通叁性,體應即欲,又應苦集,非信所緣。”
②秘密主:金剛手菩薩。
③毘奈耶:律藏,又泛指根本乘經典。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于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①德心。于尊重所,特應棄舍一切②尋察過心,修觀德心。此複應如③彼續所說,依之而行,「④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衆過不成。」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于自當爲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設由放逸煩惱盛等之勢力故,發起尋覓過失之時,亦應勵力悔除防護,若如是行,力漸微劣。複應于⑤其具諸淨戒,或具多聞,或⑥信等德,令心執取,思惟功德。如是修習,設見若有少許過失,由心執取功德品故,亦不能爲信心障難。譬如自于所不樂品,雖見具有衆多功德,然由見過心勢猛故,而能映蔽見德之心。又如于自雖見衆過,若見自身一種功德,心勢猛利,此亦能蔽見過之心。
①德:功德。
②尋、察:尋粗,伺細。《瑜伽師地論》卷叁十:“雲何名爲周徧尋思,謂即于彼所緣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別作意,取彼相狀,周徧尋思。雲何名爲周徧伺察,謂即于彼所緣境界,審谛推求,周徧伺察。”
③彼續:指《金剛手灌頂續》。
④應取軌範德,終不應執過:宗大師有耳傳要訣,傳東登仁波卿,謂若見師過失,當認爲亂識所見。
⑤其:指善知識。
⑥信:具信。
*頗公雲:“全部《朗忍》,有二鐵檻,一爲通達上師即佛心,二爲生起菩提心,此二極不易越過。”
《金剛大持續部》有雲:“誰爲金剛持,爲利有情故,而現凡俗相”,又雲:“最後五萬劫,我現阇黎相,應即于彼相,視爲金剛持,而作諸恭敬。”上師即佛乃《金剛大持》所許,上師本來是佛,不過吾人乏此認識,此處所修即在修此認識,非謂上師本非佛,乃勉強觀之爲佛。
薩迦班智達有雲:“佛如紅日當空,師如聚火之鏡,日光雖盛,非假鏡不能燃物,佛力雖大,非假上師不能利生。佛所作之事業,今師亦能作,師甯非佛耶。”世人欲取一物,近者以手,遠者即須假鈎鉗之力,吾人業力,距佛既遠,不能親承佛度,則自應假上師以作鈎鉗,其理亦爾。(《略論釋》一九四頁)
複次如①大依怙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宗,②實相分見,由見門中雖有勝劣,然大乘道總體次第及菩提心,是由依彼始得發起,故執金洲爲諸尊重中無能匹者。
①大依怙:阿底峽尊者。
②實相分見:唯識宗兩大派:一、實相派,亦名實相唯識派。于根識中,粗現之境,即如所現,許爲實有。二、假相派,亦名假相唯識派。于根識中,粗現之境,即如所現,不許爲實有。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一終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卷二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寶雲經》雲:「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複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屍羅或犯屍羅,皆應發起①大師之想。如于大師信敬愛樂,于親教師亦應信樂,于②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緣,③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④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知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于諸善法應隨順行,于⑤不善法應不順行。」《猛利問經》亦雲:「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隨以幾許⑥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于⑦爾所劫中,以無谄心,以⑧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阇黎。長者,于阿阇黎,作應敬重阿阇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爲敬事。」
①大師:佛。
②軌範師:阿阇黎。阿阇黎:《四分律》中五種阿阇黎:一、出家阿阇黎(剃度師);二、受戒阿阇黎(作羯磨者);叁、教授阿阇黎(教威儀者);四、受經阿阇黎(授經文義者);五、依止阿阇黎(作依止者)。
③菩提資糧:福德、智慧之資糧。福德資糧屬恩德,智慧資糧屬智德。
④煩惱未斷悉能斷除:斷德。
⑤不善法:煩惱、無明、邪見、惡業等。
⑥名句文身:《俱舍》卷五:“名身等所謂,想章字總說。”文者字母,名者名詞,句者多名能表達一完整意義者,身者複數也,如二名稱名身,叁名以上稱多名身。
⑦爾所劫中:幾許名句文身相同數字之劫數中。
⑧一切種:種種一切,盡其所有也。
第叁隨念恩者。①《十法經》雲:「于長夜中,②馳騁生死尋覓我者,于長夜中爲③愚癡覆而重睡眠,醒覺我者,沈溺有海,拔濟我者,我④入惡道示善道者,系縛⑤有獄解釋我者,我于長夜,病所逼惱爲作醫王,我被⑥貪等猛火燒燃,爲作⑦雲雨而爲息滅,應如是想。」
①《十法經》:指《大乘寶積十法經》。
②馳騁生死尋覓我者:在生死輪回(或生死苦海,或生死曠野)孤獨無救中,馳騁往來而尋覓救度我者。
③愚癡:我執無明。
④入惡道:造惡業之險道。示善道:指示世出世善的光明大道。此句重在淨化心理。
⑤有獄:叁有牢獄。叁界皆苦,如牢獄也。
⑥貪等:“等”指瞋癡。
⑦雲雨:法雨。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①如是隨念痛哭流涕。諸善知識,是于一切惡趣之中,救護于我。令善通達②法平等性,開示③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爲教授。指示能往④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⑤叁世所知法海,顯示⑥聖衆⑦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于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于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①如是隨念:隨念善知識之教誡、恩德。
②法平等性:一切法自性空。
③安穩道:解脫涅槃。不安穩道:惡趣輪回。
④一切智城、一切智處:皆指佛地。
⑤叁世:叁世諸佛。
⑥聖衆:諸佛及眷屬。
⑦妙曼陀羅:壇城、淨土。
又如①《華嚴經》雲:「我此知識說②正法,普示③一切法功德,徧示菩薩④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⑥德乳故如乳母,⑦周徧長養⑧菩提分,此諸⑨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⑩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于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徧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啓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贊,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詠其頌而憶念…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