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P11

  ..续本文上一页末世诸苾刍,多是无律仪,希欲求多闻,唯赞美④尸罗,然不求尸罗。」于定慧解脱三种,亦如是说。次云:「如一类士夫,称扬栴檀德,谓栴檀如此,香相极可爱。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栴檀少有耶,诸士夫此问,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⑤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如是修行解脱之⑥尊重,乃是⑦究竟欲乐之根本,故诸欲求⑧依尊重者,应当了知,彼诸德相,励力寻求,具其相者。诸欲为作学人依者,亦应知此,励力具足如是德相。

  

  ①勇悍刚决:勇者直前,悍者无惧,刚者不折,决者决定。

  ②全无善说:不善辞令。

  ③虽说施愿……余无所知:纵为施主咒愿一次,人莫解其所谓。

  ④尸罗:全部佛法之入门处。

  ⑤出:出现。

  ⑥尊重:依止之师长。

  ⑦究竟欲乐:成佛。

  ⑧依尊重:依止亲近上师。

  

  由时运故,具全德者实属难得。若未获得如是师时,将如何耶。《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②姓尊③趣注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④婆罗门余天,⑤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诸能完具如是德,于⑥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①修行伴:善知识,善友。

  ②姓尊:种姓尊贵,指大乘种性。

  ③趣注法:心趣注于正法。

  ④婆罗门:外道。

  ⑤精悍工巧:精通善业,而且心里对之欢喜。(罗桑嘉措《广论译释》)

  ⑥诤世:末世。末世多诤故。

  *康公传承,具戒及悲愍者为可依止,反此虽具余八,不可依止。

  昂旺堪布:“上师于此曾有要诀云:上师德相,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于此生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此为最低限度之上师德相。”(《略论释》九五页)

  帕绷喀大师:“在末法时代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记住以下要点:所依止的上师应该功大于过;视后世较现世为重;视别人较自己为重。”(《掌中解脱》三二一页)

  

  第二能依学者。《四百论》曰:「说一正住二具慧,三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释论》解云:「说具三法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听众所有功德,亦即于①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徧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②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③是诸德相。

  

  ①彼补特伽罗:听众。

  ②亦难了知:亦难了知所具德相。

  ③是诸德相:上述三德。

  

  其中①一正住者,谓不②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堕党类者,谓贪着自宗,瞋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①正住:质直。

  ②堕党类:宗派执。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二具慧解彼二说,则能①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须②三具有广大希求。③《释》中更加1敬法法师、④2属意二相,开说为五。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一于其法具大希求,二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三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四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

  

  ①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弃舍非精要处,而取其精要。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义。坚实:心要、精要义。

  ②具有(于法)广大希求:求法意乐。

  ③《释》:月称论师造。

  ④属意:一心贯注。

  

  是诸堪为尊重①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若完具者应②修欢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③能完因缘励力修作。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④则不觉察,由此⑤退失广大义利。

  

  ①引导:引导所化之机。所有之法:弟子能依诸相。

  ②修欢慰:欢喜进修。

  ③能完因缘:求全之因。

  ④则不觉察:则不觉察为具不具。

  ⑤退失广大义利:难知具德相之师。

  

  第三彼应如何依师轨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应善观察尊重具否如前说相。应于具相,受取法益。是复有二传记不同,谓善知识敦巴与桑朴瓦。桑朴瓦者,尊重①繁多,凡有讲说,即从听闻。自康来时,途中有一坞波索迦说法而住,亦从听闻,徒众白曰:「从彼听闻,退自威仪。」答云:「汝莫作是言,我得②二益。」善知识敦巴者,尊重尠少,数未过五。博朵瓦与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议论,彼二谁善。谓于未修心,易见师过,起不信时,善知识敦巴轨理善美,应如是行。现见此说,极为谛实,应如是学。

  

  ①繁多:数量,亦指内涵。

  ②二益:闻法、随喜。

  

  如是应知,曾受法恩,特于圆满教授,导心知识,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乐亲近轨理,二加行亲近轨理。初中分三:一总示亲近意乐,二特申修信以为根本,三随念深恩应起敬重。  今初

  《华严经》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诸善知识,能摄一切亲近意乐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摄之为四。①一弃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谓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转,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应观善知识容颜而行。《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亦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此亦是说,②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谁前不能随便③授其鼻肉。

  

  ①弃自自在,舍于尊重:施供自自在于尊重。

  ②于具德前:于具德善知识前。

  ③授其鼻肉:任人牵其鼻索而行。

  

  二谁亦不能离其①亲爱能坚固者,如金刚心。谓诸魔罗及②恶友等,不能破离。即前经云:「应当远离,③亲睦无常,情面无常。」

  

  ①亲爱:对善知识之亲近。

  ②恶友:谤师者。《略论释》(一O一页):“遇有谤师者,自心不为动摇,如金刚之坚固以摧毁之。”

  ③亲睦无常,情面无常:世界一切人情变化无常,要远离。

  

  三荷负尊重一切事担者,如大地心。谓负一切担,悉无懈怠。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诸徒众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萨,我之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

  四荷负担已应如何行,其中分六:如轮围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恼,悉不能动。慬哦住于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太寒故,身体衰退,向依怙童称议其行住。如彼告云:「卧具安乐,虽①曾多次住②尊胜宫,然能亲近大乘知识,听闻正法者,唯今始获,应坚稳住。」如世间仆使心者,谓虽受行一切③秽业,④意无惭疑,而正行办。昔后藏中,一切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敦巴尽脱衣服扫除泥秽,不知从何取来干洁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坛。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类似汝者。」如⑤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如善知识敦巴云:「我慢高坵,不出德水。」慬哦亦云:「应当观视春初之时,为山峰顶诸高起处,青色徧生,抑于沟坑诸低下处,而先发起。」

  

  ①曾多次:轮回中曾多次。

  ②尊胜宫:最胜天宫。

  ③秽业:贱作。

  ④意无惭疑:不以为羞惭,不起疑惑心。

  ⑤除秽人:昔印土皆下贱种为之。

  

  如①乘心者,谓于尊重事,虽诸重担极难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谓尊重毁骂,于师无忿。如②朵垅巴对于③善知识画师,每来谒见便降呵责,画师弟子摩瓦云:「此阿阇黎于我师徒,特为瞋恚。」画师告云:「汝尚听为是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一次,如得④黑茹迦一次加持。」⑤《八千颂》云:「若说法师于求法者现似毁咨,⑥而不思念。然汝于师不应退舍,复应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厌,随逐师行。」如船心者,谓于尊重事⑦任载几许,⑧若往若来,悉无厌患。

  

  ①乘心:《略论释》作“桥梁心”。又“车乘”。

  ②朵垅巴:格西。

  ③善知识画师:特乐巴。

  ④黑茹迦:胜乐金刚。

  ⑤《八千颂》:《小品般若》。

  ⑥而不思念:不理睬。

  ⑦任载几许:任载繁重、极多。

  ⑧若往若来:往来频繁。

  

  第二①修信为根本者。《宝炬陀罗尼》云:「②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除疑度脱诸③暴流,信能④表喻妙乐城。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⑤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⑥《十法》亦云:「⑦由何出导师,信为最胜乘,是故具慧人,应随依于信。诸不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青苗芽。」⑧由进退门,而说信为一切德本。

  

  ①修信为根本:《略论释》(一O二页):“《广论》云:“净信为根本。”净信而言为本者,谓对上师生起净信,则大乘万善,由此而生,如树之有根者然。净信有三种:一、洁净信仰,二、真实信仰,三、认识信仰,亦云决定信仰。佛之圆满功德,由精进来,精进由了解来,了解由信来,故说信、解、行、证。此就一般信念三宝者言,必见上师功德而生欢喜,方能谓之净信。以思德生喜,念恩知感,兼此二心,故云为净。”

  ②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未生者令生,已生令安住,展转增长。前行:基源。德:功德。

  ③暴流:《俱舍论》卷二十:“极漂善品故名暴流。”依经部释:“于境界中…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