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末世諸苾刍,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贊美④屍羅,然不求屍羅。」于定慧解脫叁種,亦如是說。次雲:「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余人,問如所稱贊,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雲:我是稱贊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⑤出,諸不勤瑜伽,以贊戒活命,彼等無屍羅。」所余叁種亦如是說故。如是修行解脫之⑥尊重,乃是⑦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⑧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爲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①勇悍剛決:勇者直前,悍者無懼,剛者不折,決者決定。
②全無善說:不善辭令。
③雖說施願……余無所知:縱爲施主咒願一次,人莫解其所謂。
④屍羅:全部佛法之入門處。
⑤出:出現。
⑥尊重:依止之師長。
⑦究竟欲樂:成佛。
⑧依尊重:依止親近上師。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妙臂請問經》雲:「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無①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②姓尊③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④婆羅門余天,⑤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叁寶是良伴。諸能完具如是德,于⑥诤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此說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爲下邊際。铎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複同此。故于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爲下邊際。
①修行伴:善知識,善友。
②姓尊:種姓尊貴,指大乘種性。
③趣注法:心趣注于正法。
④婆羅門:外道。
⑤精悍工巧:精通善業,而且心裏對之歡喜。(羅桑嘉措《廣論譯釋》)
⑥诤世:末世。末世多诤故。
*康公傳承,具戒及悲愍者爲可依止,反此雖具余八,不可依止。
昂旺堪布:“上師于此曾有要訣雲:上師德相,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爲主,于此生與後世,以重視後世爲主。此爲最低限度之上師德相。”(《略論釋》九五頁)
帕繃喀大師:“在末法時代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記住以下要點:所依止的上師應該功大于過;視後世較現世爲重;視別人較自己爲重。”(《掌中解脫》叁二一頁)
第二能依學者。《四百論》曰:「說一正住二具慧,叁希求爲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解雲:「說具叁法堪爲聞器。若具其叁,則于法師所有衆德,見爲功德不見過失。猶非止此,即于聽衆所有功德,亦即于①彼補特伽羅,見爲功德非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徧淨,然由聞者過增上故,執爲有過。于說者過,反執爲德。」是故縱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于其師②亦難了知。若知彼已能親近者,必須自具③是諸德相。
①彼補特伽羅:聽衆。
②亦難了知:亦難了知所具德相。
③是諸德相:上述叁德。
其中①一正住者,謂不②墮黨類,若墮黨執,由彼蔽覆不見功德,故不能得善說妙義。如《中觀心論》雲:「由墮黨惱心,終不證寂靜。」墮黨類者,謂貪著自宗,瞋他法派。應觀自心,舍如是執。《菩薩別解脫經》雲:「應舍自欲,敬重安住,親教軌範,所有論宗。」
①正住:質直。
②墮黨類:宗派執。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雖能正住,若無簡擇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二事慧力,猶非其器。故須二具慧解彼二說,則能①棄舍無堅實品取諸堅實。若念僅具二德足耶。縱有此二,若如畫中聽聞法者,全無發趣,仍非其器。故須②叁具有廣大希求。③《釋》中更加1敬法法師、④2屬意二相,開說爲五。若如是者可攝爲四,謂一于其法具大希求,二聽聞之時善住其意,叁于法法師起大敬重,四棄舍惡說受取善說。此四順緣謂具慧解,棄舍違緣謂正直住。
①棄舍無堅實品取諸堅實:棄舍非精要處,而取其精要。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義。堅實:心要、精要義。
②具有(于法)廣大希求:求法意樂。
③《釋》:月稱論師造。
④屬意:一心貫注。
是諸堪爲尊重①引導所有之法,應當觀察爲具不具。若完具者應②修歡慰,若不具者須于將來③能完因緣勵力修作。故應了知能依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④則不覺察,由此⑤退失廣大義利。
①引導:引導所化之機。所有之法:弟子能依諸相。
②修歡慰:歡喜進修。
③能完因緣:求全之因。
④則不覺察:則不覺察爲具不具。
⑤退失廣大義利:難知具德相之師。
第叁彼應如何依師軌理者。如是若自具足器相,應善觀察尊重具否如前說相。應于具相,受取法益。是複有二傳記不同,謂善知識敦巴與桑樸瓦。桑樸瓦者,尊重①繁多,凡有講說,即從聽聞。自康來時,途中有一塢波索迦說法而住,亦從聽聞,徒衆白曰:「從彼聽聞,退自威儀。」答雲:「汝莫作是言,我得②二益。」善知識敦巴者,尊重尠少,數未過五。博朵瓦與公巴仁勒喇嘛共相議論,彼二誰善。謂于未修心,易見師過,起不信時,善知識敦巴軌理善美,應如是行。現見此說,極爲谛實,應如是學。
①繁多:數量,亦指內涵。
②二益:聞法、隨喜。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于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初中分叁: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爲根本,叁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今初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善知識,能攝一切親近意樂所有扼要。即彼九心攝之爲四。①一棄自自在,舍于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于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顔,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顔而行。《現在佛陀現證叁摩地經》中亦雲:「彼于一切應舍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此亦是說,②于具德前乃可施行,任于誰前不能隨便③授其鼻肉。
①棄自自在,舍于尊重:施供自自在于尊重。
②于具德前:于具德善知識前。
③授其鼻肉:任人牽其鼻索而行。
二誰亦不能離其①親愛能堅固者,如金剛心。謂諸魔羅及②惡友等,不能破離。即前經雲:「應當遠離,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
①親愛:對善知識之親近。
②惡友:謗師者。《略論釋》(一O一頁):“遇有謗師者,自心不爲動搖,如金剛之堅固以摧毀之。”
③親睦無常,情面無常:世界一切人情變化無常,要遠離。
叁荷負尊重一切事擔者,如大地心。謂負一切擔,悉無懈怠。如博朵瓦教示慬哦瓦諸徒衆雲:「汝能值遇如此菩薩,我之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爲莊嚴。」
四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其中分六:如輪圍山心者,任起如何一切苦惱,悉不能動。慬哦住于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太寒故,身體衰退,向依怙童稱議其行住。如彼告雲:「臥具安樂,雖①曾多次住②尊勝宮,然能親近大乘知識,聽聞正法者,唯今始獲,應堅穩住。」如世間仆使心者,謂雖受行一切③穢業,④意無慚疑,而正行辦。昔後藏中,一切譯師智者集會之處,有一泥灘,敦巴盡脫衣服掃除泥穢,不知從何取來幹潔白土覆之,于依怙前作一供壇。依怙笑曰:「奇哉,印度亦有類似汝者。」如⑤除穢人心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于尊重應自低劣。如善知識敦巴雲:「我慢高坵,不出德水。」慬哦亦雲:「應當觀視春初之時,爲山峰頂諸高起處,青色徧生,抑于溝坑諸低下處,而先發起。」
①曾多次:輪回中曾多次。
②尊勝宮:最勝天宮。
③穢業:賤作。
④意無慚疑:不以爲羞慚,不起疑惑心。
⑤除穢人:昔印土皆下賤種爲之。
如①乘心者,謂于尊重事,雖諸重擔極難行者,亦勇受持。如犬心者,謂尊重毀罵,于師無忿。如②朵垅巴對于③善知識畫師,每來谒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摩瓦雲:「此阿阇黎于我師徒,特爲瞋恚。」畫師告雲:「汝尚聽爲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④黑茹迦一次加持。」⑤《八千頌》雲:「若說法師于求法者現似毀咨,⑥而不思念。然汝于師不應退舍,複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如船心者,謂于尊重事⑦任載幾許,⑧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①乘心:《略論釋》作“橋梁心”。又“車乘”。
②朵垅巴:格西。
③善知識畫師:特樂巴。
④黑茹迦:勝樂金剛。
⑤《八千頌》:《小品般若》。
⑥而不思念:不理睬。
⑦任載幾許:任載繁重、極多。
⑧若往若來:往來頻繁。
第二①修信爲根本者。《寶炬陀羅尼》雲:「②信爲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③暴流,信能④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⑤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⑥《十法》亦雲:「⑦由何出導師,信爲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于信。諸不信心人,不生衆白法,如種爲火焦,豈生青苗芽。」⑧由進退門,而說信爲一切德本。
①修信爲根本:《略論釋》(一O二頁):“《廣論》雲:“淨信爲根本。”淨信而言爲本者,謂對上師生起淨信,則大乘萬善,由此而生,如樹之有根者然。淨信有叁種:一、潔淨信仰,二、真實信仰,叁、認識信仰,亦雲決定信仰。佛之圓滿功德,由精進來,精進由了解來,了解由信來,故說信、解、行、證。此就一般信念叁寶者言,必見上師功德而生歡喜,方能謂之淨信。以思德生喜,念恩知感,兼此二心,故雲爲淨。”
②信爲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未生者令生,已生令安住,展轉增長。前行:基源。德:功德。
③暴流:《俱舍論》卷二十:“極漂善品故名暴流。”依經部釋:“于境界中…
《菩提道次第廣論集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